關於本屆金馬獎的獎項歸屬,新聞中最常見的一個標題是:「範偉爆冷得影帝!」網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 「周冬雨的演技也配當影后?」
可是同樣的問題,在金馬獎評審主席許鞍華那裡卻有不同的答案。根據其對媒體的披露,範偉奪影帝根本不是爆冷,周冬雨奪影后也是評委眾望所歸。為什麼專業評委和媒體、網民的感受不一樣?
周冬雨該不該力壓呼聲最高的範冰冰獲得影后?範偉擊敗臥薪嘗膽體驗生活數月的柯震東和金馬歸來的香港老戲骨許冠文得影帝,算不算爆冷?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演技這兩個字,也取決於金馬獎的評審機制。
金馬獎的評選制度,一般由13~21人組成精英評審團,人員一般由在電影圈具有影響力的人士組成,如導演、演員、文化人士、獨立影評人等。
今年金馬獎的評委會由許鞍華、陳建斌、李心潔、姚宏易、馬家輝等16人組成。評委的藝術品味,當然也會決定獎項的歸屬。
但是我為什麼要說:作為華語電影最權威、最具公信力的電影獎項,這一次影帝影后的評選結果,是絕對的專業選擇!
或者說得更清楚明白一點:為什麼說範偉得影帝不僅是實至名歸,而且根本不算爆冷?又為什麼周冬雨馬思純贏影后也是理所應當?
有關範偉的影帝和周冬雨馬思純的影后,許鞍華說的怎麼和網友想像的不一樣?
對於本屆金馬獎的獎項爭議,作為評審團主席的許鞍華是怎麼說的呢?
首先是影帝,許鞍華披露說,影帝後來的競爭人選是柯震東、許冠文和範偉。按照評審的意見,柯震東和範偉都是很有突破性的。許冠文相對來說,戲路比較熟練。最後投票的結果是範偉勝出。因為在一個文學性很強的故事裡,他的表演讓故事從文字變成戲劇,這是他很了不起的一個方面。
看起來,範偉從金馬獎評選之初,在評審眼中就是影帝大熱,根本不是媒體眼中突然殺出來的大黑馬,從許鞍華導演的口氣來看,範偉最終擊敗柯震東,也並非是廝殺到最後一刻,而是「範偉因演出層次更豐富最後無可爭議的獲得最佳男主角」。既然是無可爭議奪獎,又怎麼能算黑馬呢?
至於影后,據披露幾人原本各有支持者,周冬雨較領先、馬思純和範冰冰也多被討論,許鞍華提出另一個選項是「周冬雨+馬思純」,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表示不建議,因為沒有前例,但此想法被超過三分之二的評審同意,再次投票便直接出爐。
這樣的評審內幕應該更是大大出乎網民的意料,看起來周冬雨不僅不是勉強贏影后,而是從一開始就被評委視作影后的頭號人選,如果不是許鞍華臨時提出動議「周冬雨+馬思純」,那麼一開始就領先的周冬雨將極有可能成為金馬獎唯一影后。
出現這樣的評審結果,真如某些網民說的,是因為金馬獎不專業嗎?恰恰相反,金馬獎毫無疑問是當下華語電影最專業的電影獎,也只有金馬獎,敢於在兩岸當下的政治氣氛下,頂住臺灣本土輿論質疑,僅以專業論高下,不以地域論英雄,如果金馬獎都受不住華語電影獎專業之稱,那麼華語電影將再無堪稱專業的電影獎。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金馬獎評審眼沒瞎,評審結果為什麼和網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範偉為什麼能以大比分勝出金馬影帝,近來演技備受質疑的周冬雨憑什麼穩拿金馬影后?
為什麼說範偉是實力奪獎,不是意外爆冷門?
在我看來,範偉在本屆金馬影帝之戰中贏得其實沒有懸念 ,一個贏得沒有懸念的影帝當然不應該被稱作黑馬。
看看其他影星的表演:個個精彩,可是個個有缺陷。首先可以剔除的是張學友和梁家輝,兩個都是港星中的頂級演員,可張學友這一次入圍的《暗色天堂》中的表演,我們早在《男人四十》中看到過,可謂並無新意,入圍已是評委對這位天王演技的肯定。梁家輝憑藉《寒戰2》同一角色再次入圍金馬獎,已經是評委高看一眼網開一面,更不可能藉此奪獎。
有機會贏的,只有範偉、柯震東和許冠文。可是許冠文在《一路順風》中的演出,是老驥伏櫪是王者歸來,但卻絕不是具有突破性的演出,觀眾看到的,不過是許冠文將當年港式喜劇的演出,搬到了臺片中。
至於柯震東,為角色深入一線體驗生活在工廠裡體驗了幾個月,你看到的不是當年那個包裹在青春柔鏡裡的陽光偶像,而是一個又黑又瘦、眼眶深陷的小鎮青年。儘管演技脫胎換骨,可是在趙德胤這部紀實感強烈的電影中,角色終究發揮空間有限,如果沒有範偉,柯震東還有可能最終突圍而出,可惜,他遇到了老戲骨範偉。
很少人知道,範偉早就是國家一級演員,從《看車人的七月》、《耳朵大有福》到《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範偉的小人物演出早就自成一格,並且範偉還是標準的學院派演技,正如白百合對他演技的評價,「範老師是非常嚴謹的表演者,他對劇本的準備和熟練程度,簡直就是完美的示範」。
可關於本次得獎原因,還是範偉自己說的最精準,「我們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感謝評委們這麼有耐心,發現我們的一點妙處」。
這一次範偉在《不成問題的問題》中的演出,真的應了導演梅峰的那句評價——「出神入化」。
一個八面玲瓏、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農場主任,被範偉演出了接地氣的人精的感覺,是真正的高手級的示範,這個角色,換個演技普通的來演,恐怕不是太呆板,就是過度誇張,範偉的尺度拿捏,卻完全呈現出了喜劇的精美。
在影片最開頭,範偉飾演的丁務源面對鏡子說「三太太,農場的肥雞肥鴨都給您準備好了」,這句臺詞的意思是「丁務源的戲開始了」——從此,丁務源開始在別人面前表演另外一個人。而範偉演出的,則是從頭到尾在別人面前演戲的丁務源。
這得有多少年的功力,才能演得這麼進退自如!演員的最高境界,自然是完全進入角色,範偉的演技,不是演出角色的殼,也不僅是演出角色的骨,而是演出了角色的魂。
出現在電影中的每一刻,丁務源即是範偉,範偉就是丁務源——妙到毫釐,出神入化,說的就是這樣的演技。
真得感謝金馬評委的耐心,其實《看車人的七月》裡的範偉,已經非常精彩,《耳朵大有福》裡範偉的演技,已經無愧於影帝,可是那時範偉演技的「一點妙處」,尚無人耐心去體會。可當有人耐心去看去體會的時候,這樣的演技,還遮得住嗎?影帝,還成問題嗎?
金馬影后不是頒給周冬雨馬思純,而是頒給「周冬雨+馬思純」在《七月與安生》中的表演
許多批評周冬雨不配得影后的網民,並沒有看過《七月與安生》。
他們評價周冬雨演技的作品,依然是《麻雀》。可是金馬獎評的不是周冬雨在《麻雀》中的演技,而是她在《七月與安生》中的演技。
關於這一次周冬雨馬思純的演技發揮,評審之一金馬影帝陳建斌大讚:「周馬二人演出是近年表現最出色的年輕人,經典演出應該表揚。」
《七月與安生》中兩人的演出,好在哪裡?好在兩人都突破了年輕演員的演技層次,賦予了表演一種角色的深邃與變化的層次。
在電影一開始,周冬雨演的幾乎就是《山楂樹之戀》中的那個自己,角色是簡單的,淺顯的,周冬雨的表演呈現出的也是。
可是當兩個女孩的生命逐漸交錯,歲月的歷練令兩人完成了裂變與成長,周冬雨的表演便逐漸顯示出張力與複雜層次。
而當角色最終完成成長,周冬雨看似平靜的臉上已經輕描淡寫地描繪出殘酷人生賦予角色的鑿痕與烙印。
這樣的演出,本身已經足夠精彩,況且七月與安生,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周冬雨的表演,豐富了馬思純表演的層次,也激發出馬思純的表演張力,反之亦然,這樣相互加分的演出,令雙黃蛋影后的鼓勵,前所未有的恰如其分。
那麼周冬雨馬思純為什麼能擊敗範冰冰呢?因為《七月與安生》是戲捧人,《我不是潘金蓮》是人捧戲。
簡而言之,後者根本不是以表演為根本的戲,整部電影最大的角兒不是範冰冰,也不是任何一個男演員,而是圓形畫幅的電影本身。而前者恰是最能突出演員表演的戲,整部戲的張力與意味,就靠周冬雨和馬思純演出來。
所以,「周冬雨+馬思純」的勝出,不是意外,而是情理之中。
獎項只是一時,周冬雨馬思純該向範偉學習當演員,而不是做明星
在《道士下山》的宣傳中,林志玲被媒體記者問「和範偉床戲你甘心嗎?」林志玲回答:「不甘心啊,片子裡那麼多的男神,導演幹嗎就給我派了範偉?」
可是志玲姐姐還有後半句,「可是拍完,才明白範偉老師演技真的很好,把一個男人對女人真摯的愛演繹得入木三分,讓我覺得被他愛上真的好值得。」
林志玲的一番話,真是再生動不過地描繪出範偉的身份:
好演員,卻不是男神。
可是有媒體報導,本屆金馬獎第一個走紅毯引發尖叫的,是範偉。當被宣布成為影帝時,引發從場內到後臺一片掌聲的,還是範偉。
這正是本屆金馬獎最動人的時刻:從來不是男神的範偉,終於收穫了人們給予一個好演員的掌聲。
這麼多年來,範偉從未出現在任何綜藝節目中。甚至對於段子,範偉也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排斥。他曾說過, 「段子」就是「段子」,喜劇電影就是喜劇電影。從我個人來說,可能會比較傾向於,口味比較微妙一點,需要仔細品嘗的東西,這樣會比較有意思。
這樣一個範偉,真是把自己活成了娛樂圈浮躁時代的反義詞。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娛樂圈另類,往往很難紅得長久。如果不是金馬獎,一部僅有範偉挑大梁的文藝喜劇《不成問題的問題》能夠引發多大關注呢,可能,也不過是又一部《看車人的七月》而已。即使得到金馬獎的肯定,這部電影的票房,也依然不算樂觀。
娛樂圈永遠這麼現實,成為影帝之後,範偉依然不過是實力派演員範偉,而周冬雨馬思純卻成為前途無量的演技派小花,同樣是金馬獎表演獎項,一座影帝獎盃帶給範偉的,恐怕遠遠不如一座影后獎盃帶給周冬雨馬思純的多。
回到本屆金馬獎,範偉奪影帝不是爆冷,周冬雨馬思純得影后也是實力拿獎,兩者都是名至實歸,可以以演技論,範偉贏柯震東是演技完勝,周冬雨馬思純卻不是演技勝過範冰冰,而只是在《七月與安生》中的表演勝過了範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蓮》中的表演。
範偉已經是一個好演員了,可是周冬雨馬思純能不能成為好演員,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然要交給未來。獎項只是一時,演員要做的是一輩子抹殺自我進入角色,而明星要做的是盡力張揚個性引領流量。在很多時候,這二者只能選取其一。範偉選擇了前者,我們不知道,作為新一代女星演技扛把子的周冬雨馬思純會不會選擇後者。
在成為影后之後,兩位小花要真正成為好演員,要做的不再是在金馬影后之爭中一時贏過一位範爺,而是用一輩子跟另一位「範爺」學習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