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仙和大家聊過古詩詞中的意象: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下篇)
今天和大家聊聊古詩詞中的另一個小知識:情景。
什麼是情景呢?
我們可以直接從字面上來理解:情,就是感情;景,就是景色。古詩詞中的情景,就是詩人看到某種景物之後,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然後通過詩句寫出來。概括來說,就是一個詞:借景抒情。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來看看下面兩幅圖:
一幅是春意盎然,百花爭豔;一幅是老樹昏鴉,夕陽西下。這兩種景色各有各的美,但是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完全不同。
看到第一幅圖,我們可能會想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感受到的是春天的生機勃勃,滿懷希望;
看到第二幅圖,我們可能會想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感受到的是背井離鄉,身世飄零的落寞。
這種對自然景物感受的差異,是外界環境對我們產生影響的一個直觀體現。
而詩詞文人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可能比普通人更細膩,更敏感,所以他們筆下的景物,更加具有代表性,更能表達詩人當時的心情,以致能夠影響幾千年之後的我們。
所以古詩詞中寫景的句子,都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作者內心世界的體現,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總結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同樣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王國維先生又提出了兩個不同的境界:
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關於這兩種境界,他各舉了兩個例子。
有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無我之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寒波澹譫起,白鳥悠悠下。——元好問《潁亭留別》
小仙認為,不管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都符合前面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有我之境的句子,抒情往往比較強烈,或者直接寫出了詩人的感受,比如「淚眼問花花不語」,寫閨中少婦見到落花,淚眼朦朧;「杜鵑聲裡斜陽暮」,雖然沒有直接寫感受,但是杜鵑和夕陽這兩種意象,都是悽清的,落寞的,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悽婉心情。
而無我之境的句子,詩人的情緒就很淡,給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更多的感受到景色之美。詩人的心情往往比較安定閒適,否則如杜甫所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根本無法置身事外了。
有意思的是,在古典文化中,「無」的境界,總是比「有」的境界高。
佛家經典的《金剛經》中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孫子兵法》中有: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莊子》中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種思想,對後世之人影響深遠,比如範仲淹先生寫《嶽陽樓記》,先寫了兩段不同的景色和給人帶來的不同心情,然後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然後點出全文的主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無我之境。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無招勝有招」也成為大家的共識。
回到古詩詞上來。
借景抒情並不難,但是想要做到抒情不著痕跡,進入無我之境,就是絕頂高手的境界了。下面小仙就給大家舉幾個絕頂高手的例子。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
謝靈運可以算得上是山水田園詩的祖師爺,也是李白的偶像之一。李白是什麼段位,我們都很清楚,但謝靈運的實力,可能我們就並不是太熟悉了。但是從這一句,我們就可以稍微了解到謝靈運的境界。
粗一看來,這句詩很是一般,幾乎是口語化的,白描的,沒有一點古色古香的樣子,但是如果你的詩詞讀得多了就會感受到,想要像現在所謂的古風歌曲一樣堆砌辭藻很容易,但是想要寫出這樣不動聲色的句子,那是難上加難。
這樣的句子純出於天然,謝靈運自己也很得意。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這一句也是千載傳頌的名句,同樣也是令李白佩服不已的,他還化用過: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謝朓將晚霞比喻成綺,將江水比喻成白練,不僅色彩對比絢麗悅目,而且「綺」、「練」這兩個喻象給人以靜止柔軟的直覺感受,也與黃昏時平靜柔和的情調十分和諧。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寫自然之景,陶淵明自然是絕頂高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前面已經說過了。這一句也不遑多讓,將山野鄉村的靜謐和諧描繪得淋漓盡致。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看王維的山水詩,絕大部分都是很淡、很渾然天成的,基本感受不到詩人的情緒,要不然後世為什麼要稱他為「詩佛」呢?
另一方面,王維確實篤信佛教,因此他的詩,將自己佛系的思想融入其中,輕而易舉就達到了無我之境。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
這句寫水面風荷綽約飄舉的神態,生動逼真,引人入勝,風格清新,色彩淡雅,是周邦彥詞中別具一格之作。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不要以為無我之境只能寫一些恬淡自然的小場面,岑參這首詩寫邊關的飛雪,也達到了無我之境。
寫邊塞詩詞的人很多,大多數都心有憂思,比如範仲淹寫「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我們會感受到一派蕭瑟和荒涼,繼而生出對邊關戰士的同情,和對戰爭的厭惡。
但是岑參的這兩句,我們讀來只感受到大漠飛雪的壯美,不會摻雜其它的情緒,這就是無我之境。
關於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最後可以再舉一例。
同樣是寫梅花,林逋寫「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我們感受到的是梅花的美和暗香;而陸遊寫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很顯然帶有擬人化的色彩,讚美的是梅花的精神。
對於無我之境來說,即使詩人不在,那些景物依然存在;而有我之境的那些景物,離開了詩人,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