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郎織女》課文中牛郎被指「荒唐猥瑣」 人教版編審回應)
關於牛郎織女的相遇,不少課本中都是這樣記錄的:牛郎聽信了老牛的話,偷窺仙女們洗澡並拿走了織女的衣服,當織女找不到衣服時牛郎主動跑出來「獻」上衣服並成功搭訕,後來兩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近日,有網友質疑,這個故事太荒唐,如果放到現在,牛郎這就是在偷竊,還有網友提議,課本應該與時俱進。
據@梨視頻文化 消息,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陳先雲回應稱,「這是葉聖陶先生改編的民間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瑣的東西轉嫁到美好的愛情故事上。如果這麼抬槓的話,西方的神話故事,更經不起推敲,更荒唐更猥瑣。」
昨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自媒體「短史記」發布文章《那個偷窺沐浴、偷拿衣服的猥瑣牛郎,又回到了語文教科書》指出,2001年,新審定通過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第七冊,將牛郎偷衣服等「細節」刪除,改為牛郎去到樹林,發現包括織女在內的眾仙女在湖邊嬉戲。
但在2019年5月第1版的統編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那個猥瑣的牛郎,又回來了。」在第三單元的第九課《牛郎織女(一)》裡,老牛再次唆使牛郎去湖邊偷取織女的衣服,然後:
「牛郎翻過右邊的那座山......他聽見有女子的笑聲,順著聲音看,果然有好些個女子在湖裡洗澡。他沿著湖邊走,沒幾步,就看見草地上放著好些衣裳,花花綠綠的,件件都那麼漂亮。裡頭果然有一件粉紅色的紗衣,他就拿起來,轉身走進樹林。」
再然後,織女洗完澡出來到處找不到衣服,牛郎拿著衣服跳了出來,兩人開始談話,互生好感,決定結婚,「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頭,回到草房」。文章認為,「被人調戲騷擾,然後愛上調戲騷擾者,多麼弱智(或曰反智)的故事。」
觀察者網查詢了人教版的文章,發現其中對牛郎織女的相遇細節確實和上面所述如出一轍。
這篇文章的前面標註:根據葉聖陶《牛郎織女》一文改寫。
然而,另一些版本中對這一段的描寫則略有不同,比如,蘇教版的文章中這樣描述:
老牛說:「明天黃昏的時候,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山那邊有一個湖,湖邊有一片樹林。在樹林裡,你會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可別錯過了這個機會呀!」
第二天黃昏,牛郎翻過右邊那座山,來到湖邊的樹林裡。忽然,遠處傳來輕盈的歡笑聲,牛郎循著笑聲望去,只見湖邊有幾個姑娘正在嬉戲。過了一會兒,其中的一個離開夥伴,向樹林走來。這姑娘是誰呢?原來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好彩錦,名字叫織女。
牛郎和織女在樹林裡相識了。
而這一版本的文章作者是葉聖陶。
「短史記」的質疑得到了不少網友的認同,有網友指出偷看別人洗澡,還「順便」偷衣服,可以進拘留所了;
還有網友指出,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課本應該與時俱進;
央視網曾在《牛郎織女傳說的生成》一文中指出,牛郎織女傳說發展有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開始是兩顆星辰間的故事,到老牛、兒女情節的出現顯然是相對較後的事。
比如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
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可見其時牽牛、織女已經成為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而在以後的傳說中,通人性、懂人語的老牛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直到清代末年,牛郎與織女還是一對「神仙眷侶」。
「短史記」在文章中指出,「老牛唆使牛郎、趁織女洗澡時偷走衣裳」這種情節,到了民國,因京劇的市場需要(或謂之惡趣味)而出現,又因京劇的繁榮而流傳開來。及至1950年代,這些情節被當成「古代神話」,又寫進了語文教科書。
相關情節早在當時就引發過巨大爭議,因此到2001年,新審定通過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第七冊,終於將之刪除,改為牛郎去到樹林,發現包括織女在內的眾仙女在湖邊嬉戲。
艾青曾經發表在《人民日報》的《談<牛郎織女>》一文中指出,文藝工作者在他們的創作中,應該正確地對待我們民族的神話傳說,要適當地保留原有神話傳說的精神,不要任意地、粗暴地破壞古代人民的純樸的想像。
然而,在2019年5月第1版的統編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相關情節又回來了。
對此,長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把偷女人衣服的牛郎趕出小學課本! 》稱,這樣的故事,如果只是在坊間流傳,本來也無傷大雅。只是,若是把它們作為「經典文化」寫進教材,就少不了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了。把民間傳說寫進教材,是看中了傳說教化育人的作用,需要的是傳說中的閃光點。
而現在的教材裡,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把精華糟粕一把抓,也沒有對情節進行價值辨析,還因為它披著「經典傳統文化」的外衣,教材編修的時候,也沒有進行修改,就默認正確,直接印上去。
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有辨證的態度和辨析的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牛郎偷窺織女洗澡"被指猥瑣引熱議
2019年統編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課文《牛郎織女》中,日前被自媒體指出存在「牛郎偷窺織女洗澡,並偷走衣服藉機搭訕」的情節,牛郎因此被指「荒唐猥瑣,調戲女性」。這引發網友熱議。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陳先雲對此回應稱,「這是葉聖陶先生改編的民間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瑣的東西轉嫁到美好的愛情故事上。」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郭萍_B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