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是很糟糕,老人怎麼這麼壞,小孩怎麼這麼熊;但這些,都沒有暴力狂和為暴力狂鼓掌歡呼的人一半這麼可怕。
4月27日,一件小事,引起了網上鬧哄哄的爭論。四川遂寧有一名7歲男孩,在公交車上踢了幾下坐在一旁的21歲的男子。男子立即將小孩過肩狠摔到地上,並用腳猛跺孩子的頭部。
據遂寧經開公安通報,孩子正在醫院治療,目前是輕傷。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由於當事人毆打不滿14周歲者的行為符合從重處罰規定,公安機關依法對其作出治安拘留15天並處罰款的決定。
視頻看著很難受,還好,男孩受的只是輕傷,犯事者也接受了處罰。這似乎是一個很小的治安管理事件。
但真正令人感覺到恐慌的,還不僅是這個暴戾行兇的男人,而是那些在新聞的評論下方,進行盛大狂歡的圍觀群眾。
他們看到了一個大人在暴力毆打一個7歲的小孩——注意,不是推搡、不是抓住、不是打一巴掌制止的這種「打」,而是積蓄了一身的力量、想要把孩子打死的那種下狠勁——評論裡一片歡呼:
「小孩只是輕傷,換我,我也直接上手教育了。」
「打得好!」
「小孩犯賤,活該!」
「父母不好好教育孩子,社會會幫助你教育。」
「熊孩子無責?未成年就是擋箭牌?」
「熊孩子就該這麼教訓,要不然以後肯定是個欺軟怕硬的人。」
「為什麼……我覺得這套連招有點帥?」
也有人驚嘆男人的暴力可怕,就有人反過來指責:「你這麼聖母,你孩子也是熊孩子吧。」
「今天熊孩子踢人不教訓一下,明天他就會推孕婦下地鐵。」
這個小男孩當然有不對之處。但他的踢,你可以看出來,使出的力量就是那麼丁點兒,從他行為方式,看不出他有「推孕婦下地鐵」的「潛力」。
依這些鍵盤俠的邏輯,我反而覺得,那位成年男子才有一不高興就像陝西米脂連殺多位中學生的暴力狂的「潛力」,有女友敢分手就敢燒死女友來復仇的「潛力」。
還有,那些在評論區裡狂歡的人,更像是被提著脖子的鴨,頭伸著看行刑呢。不同的是,他們不冷漠,他們興高彩烈地叫好。
很多人大概沒分清楚,毆打,跟教育,沒有任何關係。
認為這個孩子的父母不負責任,沒有教育好孩子,可以;制止孩子的玩鬧、批評他,很好;但跟直接上去毆打孩子,性質就變了,不包含任何勸善的、教育的意義。
以這個熊孩子為契機,大家紛紛回憶起在火車上打擾自己睡覺的小孩,在電影院裡踢過自己椅子的小孩,在飯店裡不聽話地奔跑撞到自己身上的小孩,覺得終於有人出手打這些熊孩子了,大仇已報。
簡單地說,這個狂躁的暴力男人身上,承載了這個社會對熊孩子的復仇的夢想。他們的復仇目標,不是16歲,也不是14歲,而是用一隻胳膊就能輕鬆制服的7歲小男孩。
不獨這件事,近些年來我們的社會網絡上,對熊孩子的怨恨,簡直是比山高,比海深。那些教訓熊孩子的文章,就是那種不聽話的闖禍壞孩子如何招人討厭,終於被某個大人出手收拾了一番的故事,大家都齊聲叫好,也可以稱為「爽」文。
有些故事還算合理:比如十多歲的大孩子故意把懷孕的親戚推倒,看會不會流產,然後被大人用擀麵杖狠揍一頓;有的大孩子把表兄一屋子昂貴的手辦都故意損壞,他爸還蠻不講理,結果被表兄告上法院,要賠一筆巨額。這些都是罪當所罰的,三觀沒有大問題。
不過,即便這些故事,我總感覺,寫手編織的痕跡太重了,假的。就像天涯社區上無數的關於鳳凰男、拜金女惡人有惡報的「真人秀」一樣,都是故事會。熊孩子「惡人自有惡人磨」,大快人心,所以才有人專門編這種令人心情愉快的「爽文」;「打得好」,這樣就能夠吸粉。
但真實世界裡,你要聽那些人傾訴他們遇見的熊孩子,大多數都限於小孩跑來跑去、大聲哭、很吵、不禮貌;甚至有些人連一兩歲的幼童的哭喊,也能氣得發飆,覺得孩子沒教養,欠揍,爸媽沒教育好。
他們仿佛忘了,情緒不夠穩定、無法理性地判斷場景,是所有的智人幼崽的特性;不然怎麼叫孩子?
真像「爽文」裡那種,既有自主意識、又帶著明顯反社會人格的「熊孩子」,沒幾個。
我就不明白了,他們對小孩這麼普遍、又這麼強烈的恨意,是從哪裡來的?
除了「熊孩子」,你知道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哪一種人誰討人厭嗎?老人。「老人變壞了」,是社會版新聞的高頻詞。他們搶坐位、插隊、跳廣場舞、公交車上強迫孩子或女孩讓位,還碰瓷。甚至,經常上當受騙,也是老人被厭棄的原因。
這些事情當然是有的。但這也是一種聚焦效應:當你是孕婦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街上孕婦特別多;那是因為你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孕婦身上的。而類似於「碰瓷」這樣的事,要是媒體總是關注,就覺得到處都是老人在碰瓷:「你不想碰瓷的話,你為什麼會摔倒?」
實際上,真正「碰瓷」的,不是老人,不是真實摔倒並受傷的老人,而是專門碰瓷訛詐錢財的一夥犯罪分子,他們是團體作案,少則幾人,多則十幾人或幾十人,快,準,狠。危害程度,要大很多倍。
可惜,媒體覺得老人摔倒碰瓷,比犯罪團夥碰瓷,有新聞性得多。
作為媒體的從業者和研究者,看公眾對新聞的關注點,能夠號出這個社會的病脈。這個時代是很糟糕,老人怎麼這麼壞,小孩怎麼這麼熊;但這些,都沒有暴力狂和為暴力狂鼓掌歡呼的人一半這麼可怕。
那些狂歡的鍵盤俠們骨子裡深深有著「慕強」意識,「欺軟怕硬」已經刻進了他們的DNA裡:一旦看到弱者、特別是不夠完美的弱者倒大黴,他就開心,這已近乎一種本能反應。
這個社會真正的大惡,層出不窮的殺人放火、各種惡性事件的製造者,天天都出現在新聞上,99%都是壯年男性;那些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犯罪分子,給這個社會帶來不幸的,絕大多數,也都是壯年男性。
他們有強力,有暴力,在不同層面上擁有相對的權力。但誰敢DISS這些人?他們是不會被汙名化的一群人,因為他強任他強呀。
當然,這個案例當中,這個小男孩有錯,所以大家理直氣壯的鄙夷他,覺得打他是對的。
但是,不要忘了,大量的新聞當中,尤其是跟女性相關的新聞當中,被殺害的女性沒有任何過錯,也一定會被捏造出「接受求愛了/劈腿了/收禮物了/吊著他/不懂好好保護好自己」的子虛烏有的情節,來證明殺她、強姦她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且你能明白,這些造謠者沒有收過兇手的錢。
自動站在強者、兇悍者的一方,恃強凌弱,就能天天在鍵盤上過狂歡節了。有的,是想像著自己也能感受欺凌與毀損他人的快感;有的,則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與弱勢者劃清界限,好讓自己相信,自己不可能成為受損者、受害者。
這有意思嗎?
一個民族對女人和小孩的態度,就能看出它的文明的程度。我們何時才能文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