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城,舊稱「打箭爐」,康定是早年藏語地名的音譯,意思是「兩條河交匯處的商埠」或「兩條河交匯處的賈地」,「賈地」就是商賈們做買賣的地方。可見,康定城在歷史上曾是一座商賈重鎮。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一月一日,國民黨政府成立西康省政府,省會設在康定,劉文輝任西康省主席。此時的康定,不僅是西康省的省會,更是古往今來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賈市」,是大渡河以東的漢族茶商用茶做貨幣在打箭爐(康定)和用馬做貨幣的藏族茶商,進行茶馬互市的貿易之要地。每年,從雅安運來的邊茶在康定經過藏族茶商們的加工改裝後,由邊茶變為藏茶後運往西藏,所有運往西藏的的「藏茶」都必須到北關辦理「稅引」後才可以啟運,因此,康定的茶稅收入是當地的重要財政收入。
該銀錠錠面砸有標準的三個戳記,「康定」、「民國壬午年」、「興康分金爐」。分金爐是打造金銀的爐房,民國壬午年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此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廣泛使用銀幣、銅幣、紙幣等,但是,川藏地區地處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川藏商民依然使用白銀,所以,鑄造銀錠依然是當地銀爐主要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