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歡慶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在這個節日裡,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出自己獨有的傳統魅力。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傳統習俗,有許多習俗至今相傳。
俗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一般情況下,過了臘八,人們就開始忙著過新年了。直到臘月二十三「小年」過後,人們才是真正開始忙年。但是,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主題,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到了除夕,「年」的最後一天時候,各種各樣的新年傳統習俗和禁忌就會被重視起來。而年夜飯就是除夕晚上的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一家人圍著滿桌子的飯菜,一起吃飯一邊聊天,慶祝往年的結束,新年的到來。
以筆者的家鄉北方農村為例,餃子就是最好的年夜飯,人們包餃子的時候喜歡包上一個「幸運餃子」,「幸運」的意思也就是在一個餃子中包上一個硬幣,誰到這個包有硬幣的餃子誰就是新年的幸運兒。
吃過晚飯之後,開始看春晚,熬年根守歲,同時家裡的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等到睡覺的時候把壓歲錢壓在枕頭底下,希望這錢能夠壓住小輩的歲數,不讓他們那麼快長大成人,「壓歲錢」就是這樣來的。守歲直到凌晨12點的鐘聲響起,就宣告著新年到來了。
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也是春天的開始,所以大年初一是新年也是春節。初一早上,一家人不能催著「起床」、「起來」之類的話,這樣的話不吉利,預示著新年當中一直被人催促著做事情。通常都是家中的男兒起來後,先放三個「閃門炮」,爆竹聲後,炮紅滿地,稱為「開門紅」。
吃過早飯,人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出門去給村上的長輩們拜年,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是新年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相互拜年,互道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等之類的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俗傳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用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個大桶,用來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除了這些習俗,還有一些飲食上的禁忌。比如說筆者家鄉這裡,從大年初一到初五這幾天,不準吃麵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喝湯時不能喝「糊塗」,倘若喝上了,就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做什麼事兒都會「稀裡糊塗」,不清不楚。吃菜時不能用饃饃「泡湯」,如果泡上了,就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好事兒也會「泡湯」,什麼事都做不成功。
俗話說得好,「五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可能這些習俗和禁忌只是某些地方的,甚至還帶有一些封建色彩。但無論哪些習俗和禁忌,無一不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習俗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但是無論如何變化,不變的是親情,是團聚,是家的味道。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