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回顧一下CPU供電電路的組成,主要有供電晶片、電感、電容和場效應管。從背面的線路可以看到它們的連接情況,這個位置是供電晶片。
它的交往很廣,往下通ATX電源,往右到CPU插槽,往上接場效應管、電感、電容。
對於有經驗的主板維修技術人員來說,只要知道了供電晶片的型號,再大概看一下背面走線,就能準確地判斷主板的供電模式。
什麼是主板的供電模式呢?簡單地說,就是主板的供電數目,這個供電數目叫做供電模組相數。
像十多年前的主板,那時候是配奔三的CPU,因為CPU功率較低,就用一個晶片、一個電感、一個電容和兩個場效應管,叫做單相供電,可以提供最大25A的電流,比如810主板就是這麼做的。奔三之後是奔四,功率變高了,工作電流也遠遠超過了25A,單相供電顯然無法為它提供足夠可靠的動力,所以就變成了兩相供電,這是845主板。
隨著電晶體加工工藝的進步,CPU的工作電壓在不斷地降低,而功耗隨著頻率的提升卻不斷提高,如果CPU的最大工作電流大於50A,是不是兩相的也撐不住了。自然而然,三相供電就登場了。
大家看到的這塊主板是幾相供電,數一數,單相、兩相、三相,這是三相供電。
可以看出,三相供電其實就是三個單相電路的並聯,所以它可以提供三倍的單相供電電流。
我們再看技嘉MA770主板,CPU供電在上面。大家數一數,它是幾相供電?是不是十相供電。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它的電源輔助接口是8針,理論上2×4針能夠支持的電流更大,輸出功率更高。
建議大家選購電源的時候,儘量要用帶8針的,把它插滿。
其實8針跟4針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實在沒有8針的電源,如果CPU的功耗不高用4針也沒問題,但如果CPU功耗高就不能省,特別是喜歡超頻的朋友,就必須用8針了。說白了,主板上多設計這4針,就是為了滿足骨灰級玩家的需求,超頻的話供電會更強勁更穩定。
一般來說,中低檔主板在供電部分會比較節省,特別是小板。那是不是說供電相數越多越好呢?其實歸根到底還是看個人需求,供電夠用就好了。你用十相供電的主板配個功耗很低的CPU還不超頻那就等於糟蹋了好東西,而拿三相供電的主板去配上百W功率CPU還極限超頻,那就是拿主板的命開玩笑。
另外相數多不等於效果就好,還是要看設計和做工。因為CPU供電是主板上信號強度最大的地方,處理得不好會影響到較弱信號的數字電路部分,所以CPU供電部分的電路設計製造要求通常都比較高。設計良好,做工用料優秀的三相供電主板比那些設計、做工用料較差的主板實際效果可能更好。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同等做工用料的情況下,供電相數越多,雖然性能越好,但是因為用的元器件更多,出問題的概率也會越高。所以選擇自己合適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