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梁
上世紀90年代初,俞源村老年協會積極推動村莊的旅遊事業,整修了洞主廟。其時還在世的俞耀宗老先生曾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洞主廟內其中有供奉的三座神像叫「唐葛周」,究竟是什麼神,要我查一查。後我將「唐葛周」的出處,簡單寫了一個說明交給了耀宗先生。然而不久前又有一些人問起,尤其是原宣平一帶的村人也常常會問宣平一帶廟中的「唐葛周」是什麼神像。看來作一番簡單的考證是應該的了。
據《中國神仙傳》(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天門三將軍」條下載:「宋人宋敏所寫《春明退朝錄》一書中說:曾經得到一部舊本道家奏章圖,書中講到守衛天門的是三位神將,都穿金甲。其中葛將軍掌旌旗,周將軍掌符節,另一位將軍忘其姓名了。這就是所謂的『天門三將軍』。而三將軍宋代已佚其名,並佚一姓。」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東封岱嶽,到了天門,忽見三仙自天而下。真宗敬問之,三仙說:『臣等奉天命護衛玉駕。』於是真宗加封三神為『三原真君』。」《宋人軼事彙編》引《邵氏聞見錄》說:宋仁宗至和年間,仁宗忽感身體不豫,昏昏三天不省人事,醒來後,自稱夢見天神,身披金甲,自天而下,對仁宗說『天以陛下有仁心,賜一紀之壽。』仁宗問他是何神,回答:『臣就是天門所謂葛將軍。』於是仁宗下令在京師中修廟宇,以祀葛將軍。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又敕賜『威佑三將軍』廟額,名人多往祈禱。
「元代以後,說者又多謂天門三將軍是周厲王的三位諫官,即唐宏(字文明),葛雍(字文度),周斌(字文剛)三人。《山東通志》『威佑廟』條及《山西通志》『三靈侯廟』條下均記載:周厲王愛好田獵,不理朝政,三官上書說:『先王用仁義守國,用道德化民,所以天下臣服。未聽說有沉溺遊樂荒廢朝政之事。』幾次諫言都不聽,於是憤而棄官南遊來到吳國,吳王十分高興,厚禮相待。這時,正趕上楚興兵伐吳,三人幫助吳國戰勝楚國。吳王遷賞三人,堅辭不受,說:『我等是客臣,不敢受賜。』周厲王死後,周宣王繼立,三人又回到周朝,恢復爵位。宣王又升遷三人於東袞,東袞大治。三人分別加封侯號,唐宏為『孚靈侯』;葛雍為『威靈侯』;周斌為『浹靈侯』。據地方史志記載,太谷、清源、宣平、青州、登州等地舊時都建有『天門三將軍廟』。」
又據《中國神怪大辭典》(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天門三將軍」條下稱:「即『唐葛周三真君』。清·姚福均《鑄鼎餘間》卷一引潘詒光《處州府志》云:唐葛周廟在宣平縣,三神乃周厲王時三諫官。」
可見對唐、葛、周的神像信仰,起源很早,距今已有2800多年歷史。
民國《宣平縣·卷二·輿地誌·壇廟》中載:「唐、葛、周三元真君廟,在縣南部嚴山、九明山、下橋、桃溪、曳嶺、榲樣山俱有祠。」「榲樣山石靈峰三元真君廟為宣邑祖廟,最為靈顯,禱雨多應。廟始於唐,繼修無考,明成化、天啟間重修。」縣令王在鎬有碑記:「榲樣山離城十裡而近西,壁峙如堵城,左右連南北,諸巒不相下,綿亙排青拱,張其翼而此峰適居其中,竉從崒嵂,朝昕常吐去吞霧,蓋仙真棲蟠之所也。三真君臣於周,客於吳,顯於唐,屢加封於宋,而宅靈於宣……。」
榲樣山,在今柳城西近西聯鄉一名山,王在鎬,寧海人,明崇禎間知宣平縣令,任上多有建樹。
武義許多民間的廟宇中都供奉唐葛周三神像,在王宅鎮巖塢村北,有一個自然村就叫「唐葛周」,村中原有廟,後築履王公路時,村落遷移,廟也成了公路的一部分。
唐、葛、周三人由人到神,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最終成了人們求雨祈豐收的神像崇拜,這與中國的農業文明是密切相關的。俞源過去是屬於原宣平縣的,洞主廟供奉的是秦時的李冰,李冰治水的故事可謂眾人皆知,廟中將唐、葛、周放在一起,可能在農業文明時代的人們心中,求雨的力量更大些,更靈驗些,然而這畢竟是中國民間多種信仰的一種寄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