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雅號「美髯公」,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勇武絕倫,為五虎上將之首,一生戰功卓著,劉備、諸葛亮率大軍入蜀後,他發動襄陽戰役,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一時戰功赫赫,名震天下。
關羽更以忠義聞名於世。他早年追隨劉備顛沛流離,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三人情同手足。下邳戰敗降曹後,受到曹操厚待,卻仍不忘與劉備情誼,斬顏良解白馬之圍後,捨棄榮華富貴,回到了劉備身邊。關於此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僅記載「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奔先主於袁軍。」但缺乏具體細節,引發後人聯想,出現了「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經典文學演繹,因傳奇色彩濃厚而膾炙人口。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孫吳大將呂蒙殺害。關羽雖死,但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並在後世不斷與中華傳統忠義文化相融合,成為中國民間最重要的人物神信仰之一。
成都武侯祠三義廟中塑像
(左:關羽,中:劉備,右:張飛)
(來源:成都武侯祠公眾號)
關公信仰的發展
唐代中期,關公信仰在湖北最先出現。宋代,統治者開始對關羽進行加封、賜額,關羽被封為忠惠公,在佛教、道教的渲染以及官方崇祀的推動下,關羽的形象逐漸被神化。
明代,關羽被當作軍神,進而被封為護國神明。萬曆年間,關羽受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加之《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廣為流傳,明代中期以後,關公信仰逐漸在全國普及。
清代,朝廷用敕封、賜額等方式將祟拜關羽推向了巔峰,關羽逐漸從人轉變為神。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始,直至光緒九年(1879年),共加封九次,使關羽封號多達26字,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佑、護國、保民、精誠、緩靖、翊贊、宣德、關帝、聖君等,成為歷史上對關羽字數最多、規格最高的封號。從此,關羽成為國家祭祀之神,達到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
明清兩代,在官方和民間的共同推動下,關羽被儒、釋、道三教皆尊為神靈,關帝廟遍布全國。儒家中,除關聖帝君的稱號外,另尊稱為文衡帝君;佛教認為關羽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道家封他為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
成都關公祠廟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精神信仰都有主要場所,如信仰觀音建觀音廟,信仰土地建土地廟,信仰關羽建關公祠廟等等。四川地區的關羽崇拜源遠流長。儘管關羽一生從未到過成都,成都卻留下不少與關羽有關的遺蹟。五代時,成都就有關羽墓和關羽廟,宋代趙忭在《成都古今集序》中記載:「關羽墓,仁顯者,孟蜀末僧也。作《華陽記》雲『墓在草場,廟在荷聖』。此目擊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稱:「關羽祠、張飛祠俱在府西南七裡惠陵左右」;清嘉慶《四川通志•陵墓》云:「關帝墓在縣南萬裡橋側。帝歿於吳,昭烈以衣冠招魂,葬此。」說明關羽被殺後,劉備在此為他修建衣冠冢以招魂。
明代之後,成都不少地方修建了關帝廟。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嘉靖十七年( 1538年)建於玉泉街的關帝廟,俗稱玉泉寺、老關廟、古關帝廟。相傳,關羽死後曾在湖北省玉泉山(今湖北省當陽市玉泉山)顯聖護民,玉泉山後來成為人們紀念關羽的聖地,成都修建關帝廟後,遂取名玉泉寺。廟中有鐵鑄關羽像,以及一口名為「玉泉」的古井,成為當時尚武者的聖地和武官聚集宴會之所,經常舉辦各種集會。
清代,簇橋場鎮曾修建關帝廟,為單簷平房,雙扇木門,石板鋪地。廟內有大殿兩重,前殿蓋黃色琉璃瓦,供奉關羽文服坐像,神龕前左側立有關平捧印像,右側立有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刀像;後殿則為佛教諸神像。此外,在城郊大面鋪、石羊場、白家場、西河鎮等場鎮附近建有關帝廟;城中的紅牆巷、祠堂街、竹葉巷、小關廟街、淳化街等處也建有關帝廟,可見清代崇尚關羽風氣之盛。據不完全統計,現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餘座。「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是中國歷史晚期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
成都民間祭祀關帝的習俗
舊時,成都的關帝廟中常設有萬年臺(即戲臺),是人們祭祀關帝、舉行廟會活動的主要場所。民國時期,簇橋關帝廟還是袍哥幫會的主要祭祀場所,每年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生日這天,就會在此舉行「單刀會」以拜祭關帝。單刀會舉行前,簇橋袍哥會首派人給成都周邊各地袍哥送去請帖,邀請他們參會,並給關帝掛袍。單刀會當天,各地袍哥匯聚關帝廟,由簇橋袍哥會首為廟內關帝更換衣冠。換好衣冠後,眾人便恭迎關帝出駕,由8個壯漢抬著關帝木雕像,眾人跟隨其後,在鞭炮、鑼鼓聲中從關帝廟出發,經馬家寺,過簇錦橋,沿大街巡遊一周回到廟內大殿中,場景十分壯觀。
人們奉祀關公,除舉行祭祀典禮、描繪活動外,抽籤問卜也是其中重要的活動。相傳關帝靈籤是通神的重要媒介,人們可通過靈籤獲得來自關帝的指示。人們還將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關公信仰深入日常生活,人們常在家中奉上一尊關公像,日常焚香祭拜,以求家中平安、財運亨通。
千年來,關羽由歷史人物演化為全民皆知的神靈,其「義不負心, 忠不顧死」的精神,被歷代奉為忠義典範而得到褒封,成為傳統倫理道德最大的價值符號,影響著古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來源:《武侯區民俗志》,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成都街巷志》,袁庭棟著;《清代四川民間信仰地理研究》,作者林移剛
方志武侯原創出品
轉載請註明來源:方志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