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Swift紀錄片高口碑背後,美國甜心的個人悲歡和女性崛起

2021-01-12 音樂先聲

作者| 柳成枝 編輯 | 範志輝

北京時間2020年2月1日,Taylor Swift個人全新紀錄片《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在 Netflix 一經上線,就收穫了全網的一致好評,截止到2月6日,IMDB評分7.6分、爛番茄新鮮度92%、豆瓣評分8.7分(評分人數10039人)。

紀錄片全長85分鐘,聚焦於Taylor Swift的轉變階段,即Taylor Swift如何從一位創作者和表演者轉變成一位能駕馭「自身聲音力量」的女性的生命歷程。從臺前到幕後,從事業到生活,圍繞「女性」、「音樂人」兩個關鍵詞,這部紀錄片全方位地展現了這位美國甜心的音樂創作、戀情、私人恩怨以及政治觀點。

對粉絲而言,《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無疑是了解這位創作歌手的又一個窗口;而對於行業來說,這部紀錄片更反映了歐美樂壇在一定時間內的行業變遷,以及在新時代下音樂紀錄片的某些趨勢。

從公主到女王:美國甜心的悲與歡

紀錄片以2018年《Reputation》體育場巡迴演唱會為開端,舞臺上的Taylor Swift儼然是一個巨星的架勢。從10歲參加歌唱比賽、12歲開始創作,到17歲首張同名專輯《Taylor Swift》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認證的五白金唱片,從寂寂無聞到嶄露頭角,Taylor Swift在七年的時間裡實現了她夢想的星光無限,所謂年少成名大概如是。

而在2008年到2019年的11年間,Taylor Swift陸續又發布了六張專輯。其中,2008年第二張專輯《Fearless》在2009年CMT(鄉村音樂電視獎)上獲得年度最佳唱片,2010年第三張專輯《Speak Now》中單曲《Mean》讓Taylor Swift斬獲在2011年第54屆格萊美最佳鄉村歌手獎和最佳鄉村歌曲獎。

2012年,她的第四張專輯《Red》中單曲《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在Billboard單曲榜和鄉村榜均奪冠;2014年,第五張專輯《1989》發行首周在美國售出128.7萬張,成為美國近12年內最高紀錄,並在2016年獲得第58屆格萊美年度專輯;2017年第六張專輯《Reputation》首周銷量123.8萬張,助力Taylor Swift成為唯一一位擁有四張首周百萬銷量專輯的歌手。

2019年,在離開前公司Big Machine後,Taylor Swift發布了個人第七張專輯《Lover》,其中單曲《You Need To Calm Down》在Billboard HOT100榜單奪下亞軍,她t也憑藉綜合六張亞軍單曲的記錄超越Madonna Ciccone,成為史上擁有最多亞軍單曲的女歌手。作品護航,金曲迭出,也讓30歲的Taylor Swift擁有了很多人窮極一生都無法企及的盛名與榮耀。

而在鎂光燈的背後,卻是一個被凝視、被塑造乃至於被萬千期待卻未必是受人寵愛的主角。褪下舞臺光環後的她,有的只是埋藏在心底那「連擊掌的對象都沒有」的落寞。

有人把她的成就和Beatles相提並論,2014年11月《Bloomberg》的一篇報導甚至直截了當地把「Taylor Swift代表了音樂產業」(Taylor Swift Is The Music Industry)當作是標題。而在2018年葛萊美獎提名日當天,她卻在沙發上如坐針氈,面對通類大獎未有提名的失落,她只是堅強地說:「很好,這沒關係,我只需要做一張更好的唱片。」

她胖的時候,有人說她胖了不好看;她瘦下來的時候,同樣有人說她「太優秀了,太瘦了」,讓人討厭。她一直是鏡頭中的「好女孩」,實現了小時候她夢寐以求的願望,但她也不斷遭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輿論攻擊。

2009年9月VMA頒獎禮上,正當Taylor Swift上臺領獎的高光時刻,美國說唱歌手Kanye West突然搶斷了她的麥克風,緊接著Kanye West毫不留情面地在眾人面前極盡反諷之能事,對著全場大聲說道:「喂,泰勒,我很替你開心,我會讓你說完,但碧昂斯的音樂視頻是史上最棒的!(Yo Taylor, I’m really happy for you, I』ll let you finish, but Beyoncé has one of the best videos of all time.)」19歲的她站在臺上,有點窘迫、無助和彷徨,以為臺下滾滾而來的「噓」聲都是對她的不肯定。

「我要努力工作,趁社會還能容忍我的成功。」「人們總這麼說名人,說他們在成名的那個年紀就被桎梏了,我也經歷過這種事。」「放寬心,我可以應付的,我年輕、才華橫溢,他們會在我身上看到這點,我只要堅持就好。」這就是Taylor Swift所說的「好女孩」。

但如果說過去的Taylor Swift是作為一個「好女孩」出現在大眾面前,為陌生人而活,為了別人的目光而存在,甚至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他人身上的話,那《Reputation》之後的她也許不再是從前那個「好女孩」了。

她在《Call It What You Want》中寫道「所有的騙子都反咬我一口」(All the liars are calling me one),也在《Delicate》中唱道「我從未如此聲名狼藉過」(My reputation's never been worse),而在紀錄片中創作的新單曲《Only The Young》中,她則更直白地表達「骯髒齷齪的遊戲,蒙蔽雙眼的仲裁」(The game was rigged,the ref got tricked )、「別因為精疲力盡而放棄戰鬥」(Don't say you're too tired to fight)。Taylor Swift不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唱情歌的鄉村歌手甚至是流行歌手了,而是開始在歌詞中注入更多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反抗,開始把政治議題滲透到歌詞中。

《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就像是一部包含著起承轉合的劇情片一樣,把Taylor Swift的喜怒悲歡用時間線、故事線的方式呈現出來。

然而,也由於是個人紀錄片,所有一切都是從Taylor Swift個人的角度出發,在觀感上也難免給人「洗白」的感覺。

正如時間線顯示的,鏡頭下缺失的是那個在輿論中並不一直站在道德制高點的Taylor Swift,是那個創作並不純然正面的Taylor Swift。在紀錄片中,彷佛那個和Kanye West一樣會用作品來解決私怨的Taylor Swift從來不曾存在,也未曾提起她與Big Machine唱片公司的互相成就和最後的不歡而散。從這個角度而言,這部紀錄片在對Taylor Swift的觀察和經歷敘述上或許稍顯蒼白,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較為平面。

正如Janis Joplin和大門樂隊(The Doors)紀錄片的聯合製片人Jeff Jampol所言:「歌迷總是想去挖掘更多偶像的細節,而有趣的觀點則可以抓住新歌迷。」從效果上來看,《「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可能更符合前者,記錄了Taylor Swift從公主到女王的蛻變。

「黴黴」轉變背後,女性音樂人的崛起

在紀錄片中,Taylor Swift不只一次強調要做個「好女孩」,強調她在長時間的從業經歷中必須「做正確的事,做好的事」。

從被教導「不要學Dixie Chicks(美國著名鄉村音樂組合,因發表針對時任總統小布希的言論被抵制)」到「好女孩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 ,「女性音樂人」這個身份必須遵守的社會刻板印象或者是底線貫穿了她事業起伏中的悲傷與快樂。無法拋開「女性音樂人」身份的Taylor Swift實則是女性在音樂行業中從弱勢到慢慢走向為自己發聲並取得卓越成效的歷經者和見證者。

2014年11月,Taylor Swift在《時代周刊》是一篇專訪中提到:「從來都不會有人質疑我的朋友Ed Sheeran寫的任何歌曲。一開始我認為我們是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到後來很顯然地,有些人開始懷疑女性創作者的可信度,而你卻必須很努力地去證明自己真的很有能力,坦白說還蠻讓人沮喪的。」

同年12月,Taylor Swift在Billboard的採訪中也提到:「如果有些人聽了我的歌還覺得我不是原作者,那我真的也無話可說。他們或許有性別方面的議題需要處理,因為如果我是一個男的,你就不會在聽我的歌和看到歌詞時,有所質疑。」

而殺傷力更大的,則是被女性音樂人質疑其創作。英國創作女歌手Imogen Heap曾在自己的Blog中寫道:「Taylor Swift大概自己沒寫過幾首歌,應該是被背後的資深音樂總監們操控在手中。」長期間內,Taylor Swift都處在被人質疑其「創作者」身份的漩渦中,而原因僅僅是因為她是女性。

2016年,Kanye West在歌曲《Famous》中的歌詞「我覺得我和Taylor仍有可能做愛(I feel like me and Taylor might still have sex)」、「我令那個婊子成名(I made that bitch famous)」以及MV中長相神似Taylor Swift的女演員全裸躺在Kanye West旁邊的畫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除了私怨外,更充斥著對女性居高臨下的傲慢與蔑視。

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在2015年至2017年間,無論是被美國媒體追著問 「喂,泰勒!你睡過他嗎,泰勒?」;還是被電視採訪嘉賓諷刺「她太優秀、太瘦了,這讓我很不爽」;抑或是2015年格萊美頒獎禮紅毯時,被主持人無禮地詢問「可以把鏡頭往下移嗎?(腿)真漂亮!」,甚至是吐槽「你今晚可能不只捧一個獎盃回家,我認為還有很多男人!」如此種種,其實都近乎已經是赤裸裸的蕩婦羞辱。

但這絕不是個例。性別歧視是歐美樂壇長時期普遍存在的問題,不論男女、不論群體,甚至是女性音樂人本身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此觀點,女性音樂人在娛樂行業的長期弱勢也已然是不爭的事實。

2013年《Sound Opinion》訪談中,美國歌手Neko Case坦承自身曾經也是持性別創作歧視的一方:「女性製作人其實不多見,所以一般大眾就會認定,這個專輯製作人一定是個男的。例如我有時聽一些歌也會覺得這是男性音樂人寫的,下一秒我就會想:天哪!我竟然有這個念頭……包括我在內,我們都必須重新反思這樣的想法。」

映射到音樂市場,也是如此。BBC調查發現,2017年,英國音樂節上的表演者男性音樂人佔比達到70%。2018年,Pitchfork報導顯示,在23場夏季最大規模的美國音樂節上,男性音樂人的比例是75%。

到底是男性音樂人具有更大的市場,還是音樂市場本身存在對性別的偏差,很長時間沒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而有「音樂界奧斯卡」之稱的格萊美也不外如是,「性別偏見」一直是其屢受爭議的槽點。根據格萊美的相關資料顯示,在格萊美最具分量的幾個年度通類大獎中,男性佔據了明顯的優勢。

另外,在音樂製作領域,「女性音樂人」的邊緣化問題更加明顯。自1974年至2018年的44年間,格萊美年度製作人(非古典類)僅有6位女性獲得提名,分別為1989年的Jimmy Jam、 1991年的Mariah Carey、1997年的Paula Cole、1998年的Sheryl Crow和Lauryn Hill以及2003年的Lauren Christy,其中Jimmy Jam和Lauren Christy為團隊提名,但這些數據並不意味這女性音樂製作人沒有高質量的作品。

在未獲得格萊美認可的女性製作人中,Kara Dioguardi是歐美音樂界最受追捧的製作人之一,她的音樂出現在近一億張專輯裡,Britney Spears、Kylie Minogue、Celine Dion、Marc Anthony、Avril Lavigne、Miley Cyrus等音樂人都曾經跟她合作過;Sylvia Robinson被譽為「嘻哈教母」;Linda Perry、Sylvia Massy、Emily Lazar也都是圈內著名的女性音樂製作人。

Kara Dioguardi

而在女性音樂人的職業發展上也存在很多現實上的桎梏,評獎機構以及主要唱片公司以男性為主的審美體系,從某種程度上也助推了對女性音樂人的偏見。

以格萊美的主辦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錄音藝術與科學學院(後簡稱錄音學院)為例,在1957年至2019年間,總共有32名高管擔任過錄音學院主席職務,其中僅有2位是女性。在錄音學院董事會的數據中,自2012年以來男性佔比為68%,而當前董事會的女性比例僅為35%。《紐約時報》曾評論說,「格萊美評委偏高齡、男性和白人,與音樂人們為未來推動的流行音樂背道而馳。」從這個層面來說,錄音學院前執行長Deborah Duga吐槽錄音學院為「Boy’s Club」也就情有可原了。

但時移事異,當下「女性音樂人」早已不再是少數群體或者是與「弱勢」劃上等號的關鍵詞了。一方面,得益於世界日漸覺醒的女權運動,另一方面,在網際網路高速發達與性別競爭環境日漸公平化的雙重作用下,越來越多女性的聲音受到重視。從Adele到Dua Lipa,從Rihanna、Cardi B到Billie Eilish、Lizzo,歐美樂壇近幾年來,女性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各類權威的榜單與頒獎禮上,這股力量也近乎佔據了幾近半數以上的位置。

這些風格迥異的女性音樂人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宣告著她們的存在,當下女性音樂人的重要性與地位或許已無需多言,社會的平權意識也逐漸覺醒並成為常態,而Taylor Swift的轉變則是其中的代表。

流媒體時代下的音樂紀錄片

作為《「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的出品方,Netflix對於紀錄片的推動也功不可沒。

流媒體Netflix的影響力逐漸顛覆了劇情片市場已然是不爭的事實,《王冠 (The Crown)》、《十三個理由 (13 Reasons Why)》、《怪奇物語 (Stranger Things)》、《黑鏡(Black Mirror)》、《紙牌屋(House of Cards)》、《毒梟(Narcos)》等作品的輸出,無一不衝擊了傳統電視劇的製作模式。

在第77屆金球獎入圍名單中, Netflix更是實現了一家獨大,在電影、電視劇斬獲得17項提名,而索尼、迪士尼、華納的提名均沒有超過10項。2020年金球獎頒獎禮的開場脫口秀裡,主持人Ricky Gervais忍不住就開啟了「吐槽」模式:「現在大家都在看Netflix。今晚我們要不就直接說Netflix幹得好,所有的獎都是你們的。」

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Netflix在音樂記錄片市場也做著同樣的事情。其產出不僅有個人紀錄片,諸如《發生什麼了,西蒙妮小姐?(What Happened,Miss Simone?)》、《青木:至死方休(Steve Aoki :I』ll Sleep When I’m Dead)》、《賈斯汀·汀布萊克與田納西孩子們 (JT + the Tennessee Kids)》、《嘎嘎:五尺二寸(Gaga- Five Foot Two)》、《特拉維斯·斯科特:媽媽你看,我會飛(Travis Scott: Look Mom I Can Fly)》、《淘氣櫻桃:酷妹出道(Nasty Cherry :I'm with the Band)》、《歸家:碧昂斯電影作品(Homecoming: A Film By Beyoncé)》、《嵐日誌:徵途(ARASHI’s Diary -Voyage)》等;也有行業紀錄片,如《嘻哈進化史(Hip-Hop Evolution)》、《東京偶像 (Tokyo Idols)》、《嘻哈狂喜第一季(Rapture Season 1)》等。

2019年4月,十月電影的創意總監Matt Robins曾指出,Netflix等流媒體公司提高了紀錄片敘事的門檻,其中流媒體對紀實內容的影響在美國最為明顯,尤其是對有線電視市場。

相較於流媒體,有線電視市場較為傳統,他們更專注於經過精心包裝和處理的內容。而現在人們意識到,紀錄片也可以像虛構的劇情片一樣具有影響力,紀錄片的投入也就水漲船高。而這種高水平的紀錄片也影響了世界各地的紀實節目製作人。

許多廣播公司的管理人員表示,他們希望紀錄片「看起來像Netflix的電影」,擁有Netflix大片一貫的史詩感和電影感。這也是流媒體時代音樂紀錄片的最重要特徵——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擁有豐富的故事情節,《「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即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之一。

而無論是個人紀錄片抑或是行業紀錄片,都毫無疑問都聚焦於對現代音樂工業的描述,其本質並不在於對音樂人本身,而在於反映時代的縮影並抽取音樂人成功或最終走向沒落的因子。這不僅僅是Netflix音樂紀錄片的特徵,也與音樂紀錄片的整體呈現是一致的。

以2015年優秀紀錄片《發生什麼了,西蒙妮小姐?(What Happened,Miss Simone?)》和《艾米(Amy)》為例,前者聚焦於歌手與激進運動人士兩重身份,除了對Nina Simone的音樂天賦以及其努力進行描繪外,紀錄片通過對Nina Simone所處時代種族不平等的刻畫,將Nina Simone在音樂和生活中對於平權運動的堅持合理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致了兼具音樂性、政治性的雙重高度。

而後者的過人之處,則在於紀錄片並沒有一味地展現她的成功和悲劇的發生,而是從多個角度去拼貼、還原Amy Winehouse自毀前後那個私人影像和朋友口中的她,它為觀眾們呈現出一個可供揣摩、可供體味的人生狀態。而深藏於紀錄片背後的,是導演對現代音樂工業和名利場生活方式的批判。二者都獲得第88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而最終獎項由《艾米(Amy)》獲得。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全球化以及流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度投放模式,為受眾的主動搜索、選擇、評論、轉載、下載、收藏、點讚等互動提供了渠道,即時的接收反饋也使得紀錄片與用戶間的交互性得以實現。在傳播渠道及製作體系上,流媒體平臺能通過大數據統計更加貼近用戶,憑藉其強有力的宣發渠道,提升了紀錄片的傳播速度,使其逐漸突破原本模糊的「精英小眾」圈層,被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關注。而紀錄片的宣傳作用得以擴大,在某種程度上也提升了藝人的關注度。

以《離巨星二十英尺(20 Feet From Stardom)》為例,片中所記錄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和音歌手因為紀錄片的傳播得到了一些新的機會,更能夠靠近自己的音樂夢想;而《發生什麼了,西蒙妮小姐?(What Happened,Miss Simone?)》則讓Nina Simone的歌曲在音樂平臺上得到了更多的點擊率,為歌手贏得了更多的身後名。音樂記錄片以影像為橋梁,讓當下的流行文化和過去的流行文化在影像傳播中發生碰撞,這不僅僅讓停留在上一輩的流行音樂再次展現在眼前,也讓流行文化實現了傳承。

雖然視頻流媒體提高了音樂紀錄片的製作水平,其電影化的敘事以及在內容整合方面的廣撒網,也給音樂紀錄片帶來了一些在音樂上不太純粹的問題。流媒體時代的音樂紀錄片如果太多超出音樂人角度的敘述,相反則削弱了音樂人本身的魅力。

《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這個問題,大篇幅地強調Taylor Swift的政治主張,但是對於其政治主張的來源和環境的刻畫則過於淺薄,從而致使Taylor Swift作為音樂人的政治性降低,而作為一般選民的政治性提升,這在某種層面也導致了Taylor Swift形象的單薄和平板化。

也就是說,流媒體音樂紀錄片或許在素材的堆砌和多樣化上已經爐火純青,但過於追求內容的充盈,也有可能失去音樂紀錄片的本真。

結語

自從1967年D.A. Pennebaker拍攝了Bob Dylan的紀錄片《別回頭(Don’t Look Back)》之後,音樂紀錄片已經成為流行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讓我們對自己喜歡的藝人看得更透徹,也讓我們了解各個時代不同的流行音樂文化和時代背景。

從70年代的《永遠的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隨他去吧(Let It Be)》,到80年代的《約翰·列儂的理想世界(Imagine: John Lennon)》、《大門樂隊:好萊塢碗現場(The Doors: 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再到90年代《披頭四: 入侵美利堅(The Beatles: The First U.S. Visit)》以及千禧年後的《尋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每一個時代的傑出音樂人都通過不同的記錄方式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而在網際網路和科學技術的助推下,音樂紀錄片在記錄對象上從以前只拍頂級藝人,轉變成對音樂圈層群像中單個或者是群體描寫,敘述方式從以前的平鋪直敘,轉向了現在更加強調講故事的力度、視角、規模、情節,其外觀展現以及營銷形式在某種程度上都變得更為娛樂化。

但值得深思的是,紀錄片本質上不僅僅是音樂人的圈層狂歡,它更多的是承載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和烙印。從這個層面而言,《美國甜心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對於我們了解Taylor Swift而言,或許算是一個不錯的入口,但對於了解美國音樂工業文化來說,可能是一部不太走心的作品。

參考資料:

1.《女性歌手們對於無法為自己的音樂事業正名而感到厭煩》,《Roxyrocker》,2015年2月13日。譯自:「It’s Not Just Bjork: Women Are Tired of Not Getting Credit for Their Own Music」 by Forrest Wickman

2. GZDOC:《流媒體生猛!奈飛、HULU、亞馬遜怎麼都來搶紀錄片了?》,《紀實觀察》,2019年3月15日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從美國甜心到硬懟川普 黴黴是怎樣越來越剛的?
    前不久,黴黴(泰勒·斯威夫特)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就種族歧視問題喊話川普,她說:在你整個總統任期內,在煽動白人至上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火焰之後,你還有膽量在威脅暴力面前假裝道德優越感嗎?當槍聲響起的時候你在幹什麼?11月就把你投下去!」這條推文也在一時間獲得了百萬點讚。事實上,這幾年黴黴的形象也越來越颯。
  • Taylor Swift對音樂純粹性的追求!
    但個人不喜歡《Look What You Made Me Do》,因為雖然這首歌製作完美,但她完全讓作詞作曲的地方暗淡無色,也不符合Taylor Swift以往的風格,失去了她本人最具亮點的特色。作為Old Taylor的粉絲,在Taylor那麼多張專輯裡,我個人最不喜歡的專輯就是《Reputation》,其他幾張專輯是音樂歷史上的神作,旋律到歌詞都完美,而《Reputation》光從詞曲就弱了一節。(個人觀點,我沒打算讓大家認同,所以此專輯的真粉不需要反駁我...
  • 紀錄片《中國醫生》口碑獲贊 讓無數觀眾淚目
    2020-02-10 09:57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紀錄片《中國醫生》口碑獲贊這些南京醫生,讓無數觀眾淚目  紀錄片《中國醫生》給出了解答。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紀錄片,也讓南京鼓樓醫院和醫生成了焦點。 《中國醫生》正在愛奇藝和安徽衛視熱播。第一集《摯誠》和第二集《成長》中,3位鼓樓醫院醫生出場:心胸外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東進,腫瘤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南京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嘉,燒傷整形科醫生徐曄。
  • 83年蛻變路:迪士尼「公主宇宙」背後的女性意識崛起
    1937-2020,迪士尼公主精彩的「進化史」背後,是一場男權社會背景下的女性意識崛起。2016年10月,與時俱進的迪士尼更新了十條「公主準則」,分別是:關心他人;健康生活;分清對錯;誠實;值得信賴;相信自己;忠誠;不以貌取人;盡你所能;永不放棄。「傻白甜」時代徹底終結,取而代之的是自信且強大的「獨立女性」。你,準備好了嗎?
  •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初探——以BBC藝術題材紀錄片為例
    ③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最高層面上,紀錄片的美是藝術美。「因此紀錄片體現出的是藝術美的主要特性:它使生活中的美表現得更加強烈和純淨,並且浸透了創造者的主題情思。」④ 這兩種觀點一直是紀錄片審美特質的兩個方向,而個人認為這兩個方向應該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體現社會真實和體現審美本性應該互為辯證統一。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進行描述,認為紀錄片是「人類的生存之鏡」⑤。
  •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科幻《猩球崛起》,迪士尼也重啟了
    兩人這次重現當年的經典場面,有種前幾年肉絲和傑克的重聚,網友戲謔「難怪船沉了」的感覺。二是《猩球崛起》系列正式重啟了。2001年誕生的《猩球崛起》,原本是美國歷史上經典科幻《人猿星球》的前傳,是福克斯公司經典的ip之一。眾所周知,2019年,迪士尼收購了福克斯影業。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而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一檔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卻成為一匹黑馬,不僅引發網絡熱議,更收穫了豆瓣9.2分的高評。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
  • 守護甜心: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吧,守護靈會一直在你的背後守護著你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十七小時候看的一部守護甜心吧。相信大家都有過在別人面前偽裝自己吧,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那個被自己隱藏起來的我們總是最真實的模樣。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守護甜心就是一個守護靈會在你的背後一直默默地守護著真實的你。
  • 麗水90後網文作家專注現實題材 講述癌症病人生死悲歡
    對於網文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來自讀者和市場的雙重認可。5月11日下午,由浙江華雲文化集團、鍾書閣主辦的「多謝你如此耀眼——隨侯珠《照見星星的她》新書籤售會」在杭州鍾書閣書店舉行。隨侯珠與眾多讀者匯聚一堂,聊新書,聊創作,聊影視改編。蔣離子、紫伊281、王巧琳、錦夏末、耳東兔子等網絡作家也來到現場與讀者交流互動。《照見星星的她》是國內少有的聚焦癌症病人題材的作品。
  • 《白夜追兇》如何贏得高口碑?主創欲超越美劇
    《白夜追兇》如何贏得高口碑  拍攝時長120天,名不見經傳的網劇《白夜追兇》昨晚播出第一季大結局後,贏得網上9.1分的最好成績,與《我愛我家》和《戰長沙》等神劇口碑持平。  主創的野心是「超越美劇」  《白夜追兇》導演王偉此前在與網友的互動中,有刑偵劇的粉絲將《白夜追兇》與美國刑偵劇做比較,王偉的回應是,「感謝,我們早晚超越他們。」  《白夜追兇》在整體上確實可以與優秀美劇比肩。
  • 解密近期「魔幻美國」的背後邏輯,川普將何去何從?
    通常在工廠工作或者從事農業,收入低,稅負高,階層流動困難,失業難以再就業,工作崗位基本都被非法移民搶了,交的稅又被拿去養非法移民和黑人,孩子上大學憑努力也考不過靠加分的黑人和拉美人。這些紅脖子集中於農業州和工業州。如果要對照,這些群體就相當於中國的農民工、東北重工業城市藍領、農村人口。
  • 西媒就涉疆紀錄片「失聲」 海外網友瘋狂吐槽
    重磅發聲的,是中國和俄羅斯媒體:12月5日和7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重磅發布兩部新疆反恐紀錄片:《中國新疆,反恐前沿》、《幕後黑手——「東伊運」與新疆暴恐》。這條時長25分鐘左右、題為《揭開香港的面具》的視頻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風波背後,顯出的正是「華盛頓的身影」。「他們蒙面、在街上設路障、破壞公共財產、在路上點火;他們向警察扔磚、製作汽油彈扔向警察和特區政府辦公大樓、破壞政府官員辦公室,街上還可以看到美國國旗的蹤跡。」——視頻開宗明義地指出:香港一片混亂,白天的抗議到了晚上就成了暴力騷亂。
  • 紀錄片《守護解放西2》的破圈底色是什麼?
    這部聚焦長沙解放西坡子街派出所的紀錄片,由嗶哩嗶哩和中廣天擇聯合出品,其片名看似很主旋律,但內容卻十分硬核。全片充斥著層出不窮的奇葩笑點和海量信息,急緩搭配的故事節奏,讓觀眾始終「沉浸式」追更。以至於網友們一邊將它評為「下飯菜」,一邊又時常在彈幕裡發出高能催淚預警。
  • 醫療紀錄片《生門》登陸衛視背後:談了四家只有一家願買
    這是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在系列作品《生門》中提出的命題。2017年12月21日,以生育為題材的醫療類紀錄片《生門》在東方衛視晚間黃金檔開播。該片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為背景,通過40多個家庭和產婦的真實故事,向觀眾展示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殘酷和溫情。
  • 【甜心開運測試】| 神準心測:妳和哪一種情人是天生一對?
    那麼,你想知道自己和哪一類的異性是天生一對嗎?跟著甜心一起來測測吧,記得也請朋友來測測,看你們的答案有何差異。認準楊甜心,讓我們為你的人生開啟外掛。購買車掛平安符請聯繫甜心哦~      過分華麗的包裝、誇張絢爛的語句,我們沒有!我們有的,是被大眾認可的佼佼實力!     匠心獨具,性價之王,效果超出預期所值,你的花費,都將以另一種形式回到你的身邊。
  • 管虎拍「爽劇」越發純熟,張藝謀回歸初心,中國電影200億背後的思考
    《氣球》(萬瑪才旦)《少女佳禾》(周筍)《第一次的離別》(王麗娜)《日光之下》(梁鳴)《冬去冬又來》(邢健)等作品的排片和票房一部比一部慘澹。應當說,這些電影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既有表達民族地區獨特風貌的少數民族故事,也有深具女性主義意識和女性關懷的現代都市故事;既有抗戰時期的東北往事,也有延邊的陰謀與愛情……它們共同構建出一種復調式的表達,以不同的聲部豐富了中國院線的面貌。
  • 評委很忙:2017奧斯卡候選最佳紀錄片大混戰
    又到了奧斯卡一年一度的選片季,真同情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認證的300多位紀錄片製作人,今年他們加起來總共要看140多部符合奧斯卡資格的紀錄長片
  • 歪嘴戰神的背後,信息流廣告在崛起
    歪嘴戰神角色的反轉逆襲,它背後代表的是大眾「爽」文化。伴隨著歪嘴戰神的火爆、破圈,這種爽文化也衝破網文和短視頻圈層,快速完成在B站、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的輸出和傳播。你覺得它low,但又沒法否認這實在是爽。「歪嘴戰神」得名於主演管雲鵬的標誌性的大力歪嘴笑,是由管雲鵬出演的一系列網文視頻廣告的角色統稱。
  • 這幾部醫療題材紀錄片為何能拿到豆瓣高評分?
    隨著疫情來襲,憑藉真實的一線畫面感與鮮為人知的醫療背後故事,醫療題材紀錄片作品也深受大眾關注,比如在豆瓣上的高分紀錄片《人間世》(9.6)、《生門》(9.5)、《中國醫生》(9.3)、《本草中國》第二季(8.8)、《生命緣·生命的禮物》第三季(8.0),這些作品有哪些創作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