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農民以種田為主,對於農民來說土地就是衣食父母,因此無不時刻的精心照料著,愛惜著土地,不捨得用除草劑,殺蟲劑,每天期盼著風調雨順,少些天災蟲害。而在數千年的耕種歷史中,農戶們根據作物的生長,天氣的變化總結了一套農諺俗語。
這些俗語中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和願望,而且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一般來說這類俗語具有群眾性、鮮明的口語性和通俗性。而俗語又是口語的東西,因此平常聚在一起不免要聊上兩句,並且使用頻率也很高。
比如說「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說的是,麥子上蓋了三層被厚的雪,能很好的讓小麥度過寒冬,雪越厚越保暖,並且能雪能殺死土壤裡的並寵愛,到了開春必定是大豐收。
再比如說「立春三場雨,遍地都米」說的是,立春時如果能多下幾場雨,那麼莊稼的長勢就會很好,收成的時候自然就遍地都是米了。
其實關於農諺類的俗語還有許多,今天筆者就繼續為大家分享「牛馬年,廣收田,狗猴年,饑荒連」這則特別有趣的俗語,不知道你覺得有道理嗎?
農村的老輩們常常說,每逢牛年和馬牛,往往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因此,在之前沒有機械化,科技化耕種的年代,農戶們也盼望牛馬年趕緊到來,這樣就能糧倉谷滿!而到了申猴戌狗年,往往農業大災大難,蝗蟲滿天飛,糧又價低,農友收入銳減,這也是許多農民種了一生地,得出的經驗。
那麼有沒有道理呢?其實類似這樣的俗語在各個地方還有許多,比如在山西就常說「羊馬年,廣收田」,而到河北就又有不一樣的說法,比如唐山就常說「牛馬田,好種田,準備豬猴那兩年」,再走走,有的地方又常說「牛馬年,多種田,防備雞猴那二年。走到了武鄉又成了「雞猴年圪松田,兔幾年上笑哈哈」。
可以看出來,這是因為我國地大物博, 各地的氣候條件差異很大,種植的時間,收穫的季節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得出的經驗也不盡相同。
比如說在南方一月份就能種植油菜、菠菜、辣椒,馬鈴薯、蔥、茄子、、辣椒、芋頭、而到了北方至少要拖遲一月左右。再比如說水稻,南方四月到七月,七月到十月雙季種植,而到了東北地區,則是五月,六月,十月單季節,並且是一年一熟(春種秋收)。因此各地得出的經驗也不盡相同,這也是這些農諺仔細聽來矛盾之處不少的原因。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從這些俗語中可以感受到的是,在沒有天氣預報,沒有高科技,靠天吃飯的古代,風調雨順在農民心中是多麼的重要,而農民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經驗積累,把這些經驗總結成俗語,當做長期天氣預報,藉以預知未來的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