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需要青年、年輕人不願回到農村、想進村「兩委」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卻選不上……作為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齊賢街道辦事處幹部,於瑩瑩發現,這些問題是當前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中不可避免的難題。
2019年,以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徵集活動為契機,她和4名年輕同事一起做了不少調研。
結果顯示,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齊賢街道119名村「兩委」幹部中,80後村幹部僅11人,佔比9.2%,85後低至4人,僅佔比3%。
為充分了解當前青年在鄉村治理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和訴求,於瑩瑩邀請街道20多名年輕幹部面對面座談。
一名村幹部在座談中向她吐露心聲,自己既負責村裡的黨務、出納、婦聯工作,還要在周末投入很大精力到本村鄉村旅遊企業的管理和運營中,基本上每個周末都在加班,妥妥的「5+2,白+黑」。
還有一名90後青年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大到徵地拆遷、信訪維穩,小到村民辦理醫保、修建房屋等各項工作都必須全力以赴,工作強度和精神壓力都很大。
也有很多人在座談中向於瑩瑩「吐槽」,日常工作中,大量時間要應付上級各類考核、督察、會議、調研等,而走訪村民、了解村情、排解民憂這些工作被擠佔,「多為老百姓辦點實事」往往力不從心。
「年輕人認為村幹部崗位看著太辛苦、缺少獲得感,想幹又選不上。」於瑩瑩解釋,即使對於願意擔任村幹部的青年來講,在村級組織換屆過程中,村民對參選年輕人「不認識、不了解、不願選」的「三不」問題成為最大的「絆腳石」。「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不少青年發現年輕人很難被選上,因此就打消了當村幹部的念頭。」
優秀青年在鄉村基層治理中參與度不高、不斷流出已成為影響基層治理成效、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
面對這些問題,於瑩瑩和小夥伴們都感到焦慮,卻又沒有合適的渠道去反映。得知2019年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徵集活動的訊息後,大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機會。
為了把調研搞得更紮實、形成建設性意見,在調研過程中,於瑩瑩邀請了一名擔任村「兩委」幹部的青年,和一名工作表現優秀但還未入選村「兩委」的青年,一起開展工作。他們與區裡綜合部門的同事一起探討其他地區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還請來紹興市委黨校的楊宏翔老師擔任指導老師。
儘管工作比較繁忙,他們還是前後花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與街道幹部、村幹部溝通交流,請教相關專家,電話訪談在外優秀青年,並與返鄉團員青年暢聊,找尋問題並打磨建議。
針對大家的反饋和實際存在的問題,團隊從「制度激勵,突破入職難」「長效培養,化解留不住」「情感召喚,提振使命感」三個方面給出建議。
「從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勵層面鼓勵優秀青年回歸鄉村治理很有必要。」於瑩瑩解釋,針對年輕人在村裡「沒有根基」「人頭不熟」,村民對參選年輕人「不認識、不了解、不願選」的「三不」問題,如果能夠從制度層面對年輕人給予一定支持,比如規定村「兩委」至少有一名35歲以下成員,對優秀青年投身鄉村治理會有積極的影響。
不少本地考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後更願意選擇到杭州、上海等城市發展,即便回到當地,也會選擇到城區單位工作,有些青年即使到了鄉村工作崗位也幹不長久。
怎麼留住這些青年人才?於瑩瑩在模擬提案中提到,要關注青年需求,構建青年村幹部的成長藍圖。「不但要有集中培訓、『傳幫帶』,日常的競賽、嘉獎,還要讓待遇跟上來,保障青年生活需要,為村幹部繳納社保,適當鼓勵青年村幹部發展副業,為其長期紮根農村工作提供可能。」
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團隊還認為,日常對青年開展熱愛家鄉、奉獻家鄉、建設家鄉的使命感教育也不可或缺。同時,對於新任村幹部的心理調試也要隨時跟上。
於瑩瑩坦言,當團隊將給出的建議反饋給青年村幹部時,引起很大的反響,大家都很贊成,這讓她當時覺得,「做這個模擬提案還蠻有意義的」。
讓於瑩瑩和團隊成員既意外又欣喜的是,在大家努力下形成的這份《關於鼓勵優秀青年進入村幹部隊伍的建議》,最終獲評「最佳模擬政協提案」。
「查公示結果那天,打開連結時手在發抖,很緊張。」於瑩瑩說,作為最基層的工作人員,大家所反映的問題能夠一步步傳達上去,並且得到認可,說明活動本身是很公平、公開的,同時也為基層青年發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