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見字如面,這是你要的東北

2021-01-17 草民觀點

《字治》 王昀編選

文字記者王昀在東北出差時拍攝收集了大量的字跡,有的來自破敗的老工業基地,有的來自熱鬧的東北集市,有的則來自於現代城市的街頭。爾後,她與姚瑤、厲致謙、周平浪合作,從她的圖片池裡,每人編選了一組故事。

最開始拍攝這些照片就是帶著尋找東北字跡的目的開始的嗎?還是說是在後期整理中發現的這些字?

這兩種說法都沒錯。對文字記者來說,拍照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為了留存關於現場的信息。可能是實際的細節,東西的價格、店鋪的名字、房前屋後的標語、偉人像腳下記有高度和重量的碑文;也可能是打動自己的氣氛、斑駁的光線、採訪對象的某個表情、地下散亂的菸頭。總之,照片所起的就是備忘的作用,是為了讓自己在文字整理時,能對所需的具體信息信手拈來,或是重新沉入當時的心境。

《字治》 王昀編選

《字治》 王昀編選

《字治》 王昀編選

因為需要對城市進行理解和描述,對街頭信息的收集就漸漸成為習慣。在東北是出差,為的是書寫收縮城市,對周遭環境信息,必須隨時觀察和吸收。也許本質上還是一個文字記者,我對環境中的文字比較(甚至是過於?)敏感。所以後來和姚瑤、厲致謙、周平浪碰面時,說起東北的奇異光景,打開電腦裡的這些圖,大家就發現,這裡有好多有意思的字。

其實不光是這些照片。我當時還帶了專業錄音筆,帶上耳機去走,可以更敏銳地覺察沿途廢棄工廠裡的金屬碰撞聲,或是在雪地裡脆而軟的腳步聲。另外,我都會抽一天,前往當地圖書館的地方志室,翻閱事關地方性知識的資料,別處很難找見,有時有令人驚喜的發現,也需存照。

作為一名文字記者,如何理解你所收集的這些字?字是否也在反映一個時代的變化?

這些字是公共空間的景觀。有權力的意志,也有人的夢想。牆上巨大而黯淡的嘆號,能讓人體會火紅年代的消亡,而藉由廠區裡的粉筆塗鴉,可以看到崩壞秩序下的鮮活人心。招牌或手寫的廣告語也很有意思。比如臨街的賣酒廣告,使用軍綠色的漆,說的是打勝仗的話。商人認為這能吸引顧客,進而可以推斷,此地至今都有部隊情結。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這些真實可感的地方狀態,無法通過網際網路或官方媒體獲得。

廠區裡的粉筆塗鴉

臨街的賣酒廣告

總之,文字的語義與所在環境並置,會成為一節完整的敘事。我後來發現,這個敘事有時顯得格外突出,它是單獨成立的,甚至無法融入我屏幕上的文字格局之中。關於時代的問題。毫無疑問,字映照的是時代本身,而變化需要在時間中找答案。

在這次的「東北字跡」展覽中,你作為字跡的收集者,分別與姚瑤、厲致謙、周平浪合作,在你的字跡庫裡編選出自己的內容,最初是如何開始這個計劃的?為什麼是他們三個?在進行的時候你們又進行了哪些討論?

相比與三人「分別」合作,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四人「同時」合作。之所以是他們三個,就是因緣際會,見者有份。想想還是從頭說起。

先說厲致謙。他是設計師,工業設計出身,對中西文字體有深入研究。在2018-2019年上海雙年展的城市項目「你的地方」中,我們有兩個合作作品。一是招募到10人,用上海工業部件一條街上的物件和元素進行創作,促發人們動手思考此地的生產含義,並紀念即將面臨更新的此處,關鍵詞是手工生產;二是在松江車墩影視基地,試圖探索「真假上海」,最後通過此地抖音達人的一系列視頻,研判新媒介的景觀消費傾向是如何消解地方的,關鍵詞是傳播媒介。整個過程充實且愉快。

2018年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你的地方」之「Made in Beijingdonglu」

2018年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你的地方」之「Made in Beijingdonglu」

2018年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你的地方」之「你的地方在哪裡」

在這些工作中,我們進入對方熟悉的領域及方法,讓自己體會另一種感受和表述的路徑。這些路徑相互嵌套在實際的城市體察中。具體說來,厲致謙熟悉工業製造的路數,喜歡市場的氛圍,他的設計工作有種金屬氣,而字模是銅的;而我專業是傳播學,養成了思考媒介本身的習慣,當然,也進行著媒體的實踐。

說回來,當時在一次「你的地方」碰頭會結束後,我與厲致謙去了印物所的搬家趴,那裡正展示各種絲網印刷版畫,許多年輕人聚在一起聊天,大多是我不認得的面孔。

一次在印物所的相遇

姚瑤就在這裡出場吧。她走過來招呼我,帶我走走看看,又介紹了一些朋友,行事周到,令人如沐春風。我努力尋找話題,見到牆上一幅版畫,想起在東北一戶人家裡拍下的裝飾畫,乾脆拿出隨身攜帶的電腦,尋找印象中的那張圖,又翻到東北其他照片,便依次講起來。姚瑤連連用手機翻拍屏幕,並叫了一旁的厲致謙一起來看,提出能否以字跡為主題,對這些圖進行編選。

這個提議並不令人意外。姚瑤有很敏銳的觀察力—在視覺上的追求之外,也關切真實的人間。她2018年5月在衡山和集組織的字體觀察學會展覽的沙龍對話,正是我休產假之前最後參加的活動。當時現場展映了厲致謙與聲音藝術家殷漪合作的短片,是城市聲景與字符的結合,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某種程度上,姚瑤在印物所的這個提議,正是接續衡山和集的前情。而作為多年組織字體漫遊、把字作為設計對象和城市媒介的設計師,厲致謙對從東北漫遊而來的這些字跡,自然也很感興趣。另外,如前所述,在與厲致謙的合作中,我所體會到的生產、工業、金屬等關鍵詞,也正契合東北的某種氣場。

至於周平浪,與我是很好的搭檔和夥伴,敏感細膩,冰雪聰明,會對重要的事上心。我所去過的東北,大部分也是他所去過的。我直接把這個編排東北城市字跡的邀請發給了他,想看他會做出怎樣的圖景。而且,他當時正好腳腕骨折,沒法出門拍攝,我算是撿到了這個檔期。

我挑出了所有東北字跡的圖片,也包括自己回老家隨手拍的一些,放在網盤裡,給大家去挑。有了這個計劃,我接下來探訪撫順,便又著意多拍了一些字,一起加進圖片池。四人拉了一個微信群,約定了何時交初步成果等細節。

如果我記得不差,大概先在衡山坊美食圖書館碰過頭,過了一下各人初步挑的電子版,交流各自的想法。姚瑤和周平浪是攝影專業,厲致謙是設計師,他們視覺工作者,先把能看的圖選出來,然後打星或做標記。我就沒有這個工作方法。後來又約在澎湃新聞的咖啡廳,那時我已列印了各人初步挑出的圖。四人分別按照自己的邏輯,在桌上、牆上、沙發上、地板上把圖排了出來。有相熟的朋友、同事經過,也與我們一起反覆看,聊自己對圖片、編排、字跡以及東北的看法。

一起編選照片

大家都覺得周平浪排出的故事有意思,照片變成了電影場景。周平浪則稱讚姚瑤的編排好看,巧妙地做了分類。厲致謙初始是以圖片色調為序,後來經過調整,更突出字本身,讓人感覺停滯的工業中仍有粗野氣。每人具體編輯思路,還是來看各自的手記,我這裡便不贅述。

周平浪《九重天》展覽現場

厲致謙《撒麼撒麼》展覽現場

我自覺不擅長視覺敘事,不敢強佔那些被專業人士挑到的、還算有美感的圖,只求用剩下的圖做道場。最後竟然用同一思路分別編出兩組,一組體現男女關係,一組則是現在的「字治」。從攝影的角度看,也許有嫌著相,是文字的思路,但作為非視覺專業人士,也是盡力了。

王昀《字治》展覽現場

姚瑤《四張》展覽現場

最後,我們各自把確定的編選方案貼在咖啡館的牆上。為了計劃中的小冊子,我又把這些圖打成照片,貼在本子上再看效果。這也是姚瑤的建議。在姚瑤家裡,我與周平浪、姚瑤把一個本子貼到完全合不上。我注意到,她家有一面大大的白牆,正是選圖所用。貼在牆上,貼在本子上,也許有些傳統,我卻覺得是正道。

以上是整個項目的過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周平浪說到,自己在學習攝影時,曾被老師傅教導,不要拍字。大概是這樣過於直接,不走視覺的邏輯。這次恰恰是反過來,也有耐人尋味之處。

而我與攝影記者一起幹活時,也常覺得某些符號或意境有趣,但當喊人來拍時,往往是攝影記者看了一下,就說視覺上不成立。由這個項目,我在想,被視覺框架所遮蔽的那些內容,對城市生活未必不重要,所幸我們可以重新捕捉和勾連,哪怕是只從文獻層面認可其價值。

至於其他二位的收穫,我這裡只能簡單說下。即使沒去過東北,但通過對這些(也許是不帶情緒的)視覺片斷的組合,姚瑤也能表達自身對東北的想像。或許可稱作一種集合編圖的嘗試。而厲致謙準備把自己在路上拍的、包括字跡在內的圖,好好做個編排。這次算是積累經驗。我們也提到,東北的冊子會是一個範例,未來對其他地方的字,也可以做這一類的編選呈現。

我們在這裡既談到了字,也說到了圖像。因為當你拍攝下來的時候,畫面中就不單純的只是字,也會攝入相關的環境背景等,也正如你們在編排的時候,也必然會考慮視覺元素,那麼你是如何理解字與環境這樣的關係?

這個前面說到了一點兒。我們說,人在改變環境,環境也在塑造人。又說,字如其人。所以它們一定是相互映照的。

如前所述,很多時候拿出手機拍照,是希望記錄周遭環境的特徵,而並非因為場景裡的字。而在後期整理時,發現畫面裡還有一些模糊的文字,正是體現當地心理狀態的蛛絲馬跡。或許,對文字的讀解,可以讓觀者的視線和思路在畫面停留更多時間,同時深入理解拍照時所處的環境。

公共空間裡的字,本身就是一種環境元素。以店招為例,借用厲致謙做分享時的總結,在使用何種字體之外,還需要考慮材料和工藝,以及製作和安裝。

材料方面,店招經常就地取材,相當於直接反映出環境信息。比如,若是工業城市,在鄰近廠區的地方,年頭較久的小店的招牌,或是老小區的告示牌,多採用鋼板;而在林業城市,靠近林區的小鎮,能看到大堆木頭,集市擺攤者也用木板寫價格。

集市擺攤者用木板寫價格

又比如製作和安裝。人們刻板印象中,因為太冷,東北除了個別大城市之外,夜生活不太豐富。但在我所去到的吉林延邊龍井縣,對韓國為主的海外勞務輸出規模頗大,相當於把在海外賺的錢拿回來花,因此民眾消費力極強,商業街上有很多KTV,店招用的是豎起的、雙面的霓虹燈。這正是業態集聚、爭奪消費者的表徵。令人想起上海的南京路。但不同的是,主色調是大片的紅綠閃爍,就像山林裡有豔麗的花,是這個民族綿延至今的傳統審美。

燈紅酒綠的KTV招牌

城市空間中也有許多手寫的字。這些字的形態,暗含著寫字者的文化身份,以及對待潛在觀者的態度。用鍵盤寫字還不到三十年,寫得一筆好字,曾經意味著可以寫黑板報,佔據文化高地。如今一筆一划寫下的毛筆字,出現在街邊的剃頭攤上。可以想像,這個給人剃頭的人和找他剃頭的人都老了,但剃頭的人對待顧客還是尊重的。

街邊的剃頭攤上,一筆一畫寫下的毛筆字

有時,手寫的字是像孩子一樣的自言自語。比如,廢棄小賣部的門上,有人用油漆寫了「小貓的家」,原來的人走了,這裡成為小動物遮風避雨的所在,想必寫字時心情是溫柔的;在早已停工的紡織車間外牆上,有人用白粉寫下大大的「鐵血」二字,大概是在激勵著自己。看這些字的時候,就像在與這裡的人對話。

廢棄門上寫的「小貓的家」

早已停工的紡織車間外牆上,有人用白粉寫下大大的「鐵血」二字

字的內容也與環境有關。比如,工廠裡一般實行數目字管理,時間、溫度、數量等,不許出差錯。比如,我看到,工廠車間的黑板上,會現場記錄每個小組的成品、廢品等數量,這無疑也是在小組之間進行競賽。整個工廠內,也貼著許多包含數字的安全準則。這可以看作是工人文化的面向之一。實際上,我在上海楊浦的工人新村周圍看到,牆上關注健康的標語,同樣著眼於數字——雖然工廠早已沒有了,但長期生活在這裡的人,仍把身體當作可精確管理的機器。而這種數目字管理,內化為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也是由廠區、工人社區的環境促成的。

工廠車間的黑板

也許前面講了太多腦補的東西。我還想到更直接的例子,體現環境與字的關係。比如,來往於東北城市的鐵路班次少,不如公路方便。我坐在大巴上,窗外轉瞬即暗。駕駛員頭上屏幕裡放著港片,下方即是正確的時間。明明不到六點,是傍晚而已。紅色的數字卻在漆黑的夜裡鮮明無比。這就是東北的環境了——在中國的南方,大巴上的17:47,不會有這樣的視覺效果。

大巴上的17:47

曾經振興的東北老工業衰弱,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的下滑,但近些年在所謂的文化圈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東北文藝復興」,那麼,作為一名東北人,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如果指的是青年寫作者,我覺得是,東北是工業化先驅,一批生長於東北大城市之中,普遍比同齡人更早享受工業化成果、見識人性與體制矛盾的孩子,逐漸長大或是成熟了,到了出代表作的時候。而這些人體會最深的就是家鄉的人和事。但整個東北還有許多被忽略的、有故事的角落。那裡比較缺少有能力講故事的人。

如果說的是唱歌、喜劇表演,這是更為市場化的部分。固然東北人有來自二人轉的幽默或表演的天賦,以及方言接近普通話的優勢,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東北歌手和笑星得以走紅,都是在京滬廣深杭的大舞臺上。而在九十年代初,甚至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大連電視臺都直接參與製作了許多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東北人是最初闖到東北的人,哪裡有施展能力的地方,就流動到哪裡。如今也是一樣。

順便推薦一下,大連有中國最好的後搖惘聞樂隊。

之後是否還會繼續收集東北字?或者是否會關注到其他地方的字?通過這次的項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以及你期望觀眾得到怎樣的反饋?

關於東北的字,過年回家時總會隨手拍一些。但可能也不會像之前那樣勤回。因為奶奶今年剛過世,我由此對故土生出一種割裂感。那種能帶來慰藉的親人的氣息,和幼時熟悉的、如今時常為之傷感的一條條街道,都已無從追尋。我的憑弔追緬,終究只是記憶變形。我不忍回頭直視如今庸俗的現實。而對其他地方,包括自己所定居的上海,冷眼旁觀的意味更重,雖然書寫還是得進入和共情,但頂多算是了解得通透,面對拆遷只是嘆氣,不會有許多連心的熱切。

有些說遠了。其他地方就要看是否還有去出差之類的契機。冷眼旁觀往往是一種好的觀察態度。因為是把這當作收集信息的方法,之前出差到其他地方,也會把一些字拍下來。比如在四川木裡,長途大巴窗外的山上就是標語大字,還是漢藏雙語。又比如福建嵩口,祠堂貼著捐贈人名單,紅紙黑字,工工整整。

四川木裡,長途大巴窗外的標語大字

四川木裡,長途大巴窗外的標語大字

福建嵩口,祠堂上貼的捐贈人名單

而上海街頭的字,拍下來的就更多了。這是一個層次豐富的城市。有諧趣,有控訴,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告誡。街頭也總會遇到許多自成景觀的字,不必腦補太多所指,僅僅就是美而已。

在上海拍攝的字

實際上,在取景的一瞬間,也會本能地希望構圖好些。追求美應該是本能和天性吧。但如果抱著拍好照片的心態去掃街,我想大概就無法發現這些有趣的細節信息了。這應該就是最大的感受。

希望觀者能了解人所不知的東北,也可以對這些圖重新排列組合,生產自己對東北的視覺敘事。

相關焦點

  • 《見字如面》持續領跑網綜口碑
    」《見字如面》播出伊始,有媒體定位為「高品質的小眾節目」,但事實正如《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所說,這是一檔直面大眾需求的節目。有網友表達更為直接,《見字如面》和那些「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投入只需要傻樂的娛樂節目太不一樣了,這檔節目就是要讓人沉靜,讓你思考,讓人投入感情, 「這才是應該主推的文化「。
  • 「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千龍網北京11月28日訊 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 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
  • 《見字如面》:人生很短,願你明白生命的意義,百歲無恙
    這段深刻的話,來自於節目《見字如面》。人生很短,願你明白生命的意義,百歲無恙。看完李信那一期的《見字如面》後,整個人淚流滿面。作為讀信人的黃志忠,在節目當中讀完了29歲癌症男孩寫給媽媽的信。李真,來自湖南農村的普通小夥子。為了能夠有出息,他憑藉著一己之力,考上了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可是就在自己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三天後,他收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壞消息——自己被查出急性髓性白血病。
  • 拿起紙筆·見字如面!北京中小學生對話時代英雄
    今天,「拿起紙筆·見字如面」北京市中小學書信交流活動工作推進會舉行。繼去年11月「見字如面·對話故宮」主題開啟後,寒假期間,這一活動還將解鎖「對話時代英雄」和「對話未來」兩個全新主題。未來,「提筆寫信」還將融入本市中小學的主題班會等活動中,與學科教學實踐、研學活動等相結合。
  • 《見字如面2》《與妻書》原文+白話翻譯 趙立新朗讀
    ­  「這才是深入骨子裡的熱血,看哭我了」《見字如面2》第五期節目「熱血」篇在12月5號播出之後,以神字幕+神翻譯助力「熱血」傳承,傳遞正確價值,贏得大批年輕人叫好,豆瓣評分高達9.5分。本期《見字如面2》終於迎來萬人心中的「20年代最美情書」《與妻書》,趙立新以其極具感染力的舞臺表現把林覺民的悲嗆深情演繹的淋漓盡致,實力圈粉。
  • 用「傷離別」探討永逝,《見字如面》講了幾個有尊嚴的離世故事
    作為一檔非常另類的節目,《見字如面》放在綜藝陣營中裡並不合群。綜藝是流行文化的主戰場,上周《見字如面》卻用「藝文志」禍起蕭牆。綜藝是娛樂大眾的主舞臺,本周《見字如面》卻又用「傷離別」探討永逝。好在這個節目沒去煽情,而是講了幾個有尊嚴的離世故事。
  • 《見字如面》第二季開錄9月12日首播 青年意見領袖加盟
    央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劉一荻)8月11日下午,《見字如面》第二季開機發布會在京舉行。有數據指出,《見字如面》頗受關注,其中75%的觀眾在29歲以下。  《見字如面》第一季在播出時獲得了好評,許多人將評價為「綜藝屆的一股清流」。
  • 見字如面 綿陽女孩成年禮父母1700字長信鼓勵
    這是母親一直收藏的,任皓上一次看見,是十年之前。  其中一個信封裡,任皓抽出有花樣信紙、單線作業本頁,還有格子作文本頁。每張紙的摺痕處都磨損嚴重,甚至開裂。  「只記得寫過一封信,一點兒也不記得內容,」記憶有模糊,也有偏差。2007年,任皓記得滿18歲時,在大學收到父母寄來的信,一封寫在18歲成人之際的信。
  • 見字如面,選對字體戰略,打造金字招牌!
    古籍的書版通常沿著樹幹的縱向切開,因此刻板要順著木材纖維的方向來刻筆畫。這就意味著每個字的橫豎筆畫,都儘量橫平豎直、橫細豎粗地刻,不然這個字模就容易刻斷。而在筆畫的末端又會設計出一個小小的三角形來保證穩固。於是,「襯線」誕生了。你看,哪有那麼多天馬行空的創意?人類每一個偉大的創意,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 4·26知產日|《見字如面》嘉賓朗讀三毛家書,遺屬稱未經許可告上法庭
    此次直播關注的是一起智慧財產權保護案件,在《見字如面》第二季節目中,嘉賓朗讀了三毛父親寫給三毛的書信,三毛遺屬以侵害文字作品著作權為由將《見字如面》節目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這起案件的直播得到了媒體與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光明網、中國青年網、中國新聞網等40餘家媒體、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1700萬網友在線觀看。「也許,你的母親以為你的出走又是一場演習,過數日你會再回家來。
  • 這個特殊的清明節,你我見字如面
    這個特殊的清明節,你我見字如面  又是一年清明至,當傳統的掃墓習俗撞上新冠肺炎疫情,網絡雲祭祀我們只是會在清明這一天集體回到老家,給您和其他逝去的親人送去問候。而對於今年祭奠形式的改變,我和爸爸商量要換種方式。我提議用風箏來寄託哀思,因為自從奶奶您去世後,這幾年就沒有人在清明再帶我們放過風箏。爸爸也同意,然後就開始準備材料糊風箏。我們自然是沒有您的手藝,擔心飛不起來,便在最後又折了幾隻您教給我的「蝌蚪」,把對家祖們的思念寫了上去。
  • 東北四字詞語你真的知道嗎?
    東北方言中很多都有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因素交匯,而隨著各民族逐漸文化交流發展,東北方言中出現了很多四字詞語,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東北神奇又有趣的四字詞語,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聽過的吧!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看著漢字就能讀出來,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都是東北方言中比較常見口語化的四字詞語。第一個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東北人經常說的「五脊六獸」。
  • 《見字如面》葉璇飆淚讀信,她已不是那個被「下降頭」的女人
    《見字如面》第一期節目,五分鐘的時間裡,葉璇念了一封信。信是一位妻子寫給奔赴武漢一線的丈夫的。這對同為護士的夫妻,因為工作的關係,已經好幾年沒有在除夕夜的時候坐在餐桌前一起吃頓團圓飯了,好不容易在2019年的除夕終於一家人聚齊,結果一個電話被召喚奔赴武漢,於是妻子送別丈夫,但是心中的擔憂和囑咐,在送別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說起,於是,她寫下了一封夏江臨致許詩琨的信。
  • 見字如面,如沐春風。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你以為「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很難寫?那是沒見過這幾個
    不說外國人,就是我們中國人,也有很多字不會寫,甚至有些都沒見過。看過下面八個字,我感覺自己可能是個假的中國人,慚愧……1. 第八名:四個繁體的龍,雖然筆畫多,但是結構還是比較簡單的,會寫「龍」的就能輕鬆的寫出來。2. 第七名:三個繁體的「雲」和三個繁體的「龍」,意如其形「龍飛雲中」。3.
  • 83年的東北二王案為何驚動了黨中央?並指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這也給了東北二王絕佳的跳車時機,後來兩人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由於這列火車是去廣東的,警察斷定二人肯定還會南下,於是封鎖了所有可能出逃的關卡。但是警方萬萬沒有想到,二王並沒有南下,而是留在了湖南衡陽。他們光天化日之下搶劫自行車,並且開槍打死了李瑞玲和張業良一家三口人。由於行蹤暴露,湖南衡陽二王是待不下去了。
  • 我的家在東北|東北人,為何天生幽默?(深度解讀東北)
    它的可愛、可恨、可嘆、可敬,都表現在這煙火氣中。有人說四川是中國的鹽,我倒覺得從社會影響力上而言,東北才是中國的鹽。不管是老一輩喜劇人還是年輕喜劇演員,東北人的比例都很高。老一輩如趙本山、範偉、潘長江、黃宏,年輕一代如開心麻花的沈騰、小瀋陽,快手平臺上超過五成的東北主播,乃至我們身邊的普通東北朋友,他們讓中國變得有滋有味,妙趣橫生。
  • 《易經》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遇到這2種人不要深交,要牢記
    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真的無法看透人心嗎?其實不然,古往今來,無數高人都能夠通過「識人術」來辨別是非。而在現代,我們通常把它稱作「心理學」,在古代,像「識人術」這樣的心理學,其實就藏在《易經》這本書中。
  • 東北的喪葬習俗
    整理完後,放上蒙臉手巾,然後用黃布或白布(傘單)從頭到腳蓋好。身下鋪的是棉褥子(也叫駝龍被)確定死後,用一小碟子裡面裝幾粒大米壓在亡人胸口處俗稱壓心碟,寓意是怕亡人詐屍。長子要指明路,具體做法是:長子手持扁擔。扁擔一頭吊一串紙錢,站在凳子上,指著西南方向連喊三聲:爸爸或媽媽,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條大道,走中間那條。
  •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七集*(本文共 321字,閱讀大約 1分鐘)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見善如不及」就是見到善人就好像不如他,想要學他那樣好,這樣就有見賢思齊的意思。《弟子規》上也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