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營運長)、CTO(首席技術官)、CFO(財務長)、CMO(首席產品官)等高管崗位開放招聘,招聘需求還包括編輯記者、智庫運營經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工程師、數據可視化製作員等幾十個崗位。」
乍一看,以為是某網際網路公司的招聘貼?其實這是2015年封面新聞成立初期的招聘崗位。
至今,媒體融合走到第6個年頭,類似招聘已常見於媒體,深化轉型的不僅是媒體,還有支撐媒體轉型的各類人才。
11月底,針對媒體人才需求和供給問題,《傳媒茶話會》對話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江蘇經濟報社社長、總編輯顏楊林,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張碩勳,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唐娟,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毛湛文。
媒體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未被滿足
今年3月,人社部正式發布全媒體運營師等16個新職業。
9月底,中辦、國辦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
在此背景下,新聞業對全媒體人才的關注和需求被提到了新高度。
「兩辦發布的相關指導意見對媒體融合發展來說是加速器和催化劑。我們對全媒體人才、平臺化人才一直非常渴求。」澎湃新聞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坦陳,作為國內最早、最徹底從傳統媒體成建制整體轉型的新媒體,如今澎湃正朝著「更加徹底的全媒體化、更加新型的平臺化」的目標前進。
話鋒一轉,李嶸還說了後半句,「培養這方面人才、打造一支勝任目標的隊伍並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說各方面要求更高的全媒體人才,即便是已經困擾媒體多年的採編類崗位人才問題都依然難解。
「我們採編類崗位今後招聘時更傾向經濟、管理、金融等專業學生,而不是學新聞的。」江蘇經濟報社社長、總編輯顏楊林認為,新聞學生由於專業學習視野限制,反映在財經新聞報導上,常常會深度廣度不足。而財經方面的學生具專業知識,入職後可再進一步培養新聞專業能力。
除了採編崗,在技術人員方面,新聞院系更不能滿足媒體需求。
以江蘇經濟報為例,近年來因VR技術在業內嶄露頭角,但團隊成員均是通過內訓方式自己培養出來的。
2019年教育部才批准新增「虛擬實境技術」專業,今年開始正式招生。
「目前看來,學界對業界用人需求的認識還不是很充足,我們的VR/AR等融媒數位技術人才需求無法從高校中得到滿足。」顏楊林表示。
李嶸認為主要原因是媒體轉型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崗位需求與高校傳統專業設置之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總體而言,高校人才培養在新媒體人才的供給方面是不足的。比如新媒體運營崗位,在網際網路企業中非常普遍,在媒體轉型過程中也日益重要,但目前國內高校中較少有相應對位的專業培養。」
「學界人才培養落後業界需求15年以上」
一邊是業界迫切地用人需求。另一邊,在人才供給端,學界正以怎樣的標準和方式培養新聞人才呢?
「脫節」,是《傳媒茶話會》在與業界學界探討新聞人才培養這個話題時頻頻聽到的關鍵詞。
「進入智媒體時代,高校新聞教育充斥著無力感,我們的教育與業界時差至少15年以上。」某高校新聞系教授的觀點透露出無措和無奈,「我們頻提通識教育,但我們面對智媒體瘋狂的寫作速度卻無計可施。對新傳教育的探索,不跟著大數據、不跟著AI,我認為是不現實的。」
而在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張碩勳看來,要辯證地看「脫節」現象。
一方面業界前沿的變化和新聞人才市場需求傳導到高校需要時間;
另外一方面學校的感知、人才培養計劃、培養體系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跟進和教材建設也需要時間,這種滯後會導致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
「高校新聞教育必須面向社會用人需求,但不能完全辦成新聞技術與技能培訓班、訓練營。」張碩勳的觀點是:不能誇大這種「脫節」現象,也不能以「脫節」來否定高校新聞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誠然,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高校新傳教育滯後於行業發展,課本老舊、課程設置陳舊等問題。但可喜的是,已經有一批高校在學科培養方向、課程模塊設置、師資建設等方面貼近業界的融合發展趨勢。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本科教育階段一直開設新媒體類課程,包括包括新媒體視聽節目分析、融合新聞、新媒體運營工作坊、新媒體與全球化傳播等課程。據該院副院長毛湛文介紹,結合業界發展進程,民大新傳學院的專碩培養方案中設計了融合新聞、視聽傳播和營銷傳播三個方向。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不僅開設了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傳播、風險傳播與社會管理等跨學科課程,還有「影視美學」「融合新聞實務」等選修課。
「在課程設置上向業界需求看齊,以通識、核心、專業、個性、實踐五大模塊來設計課程體系。」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唐娟告訴《傳媒茶話會》,開設這些課程的初衷正是為了讓學生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的趨勢。
不過,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周茂君看來,雖然高校在改善技術類課程,但重視程度還不夠,高等數學、新媒體技術、數據新聞等課程存在邊緣化的現象。他認為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平衡不同學科的比重,找到技術類課程與新聞專業類課程之間的恰當比例。
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人才?
媒體招聘不再那麼青睞新聞專業學生,這種現象透露出哪些信號?
面對《傳媒茶話會》拋出的問題,來自業界的回應明顯強烈。
「學校注重培養基本能力,很多學生入職後需要媒體進一步調教、培養,往往要花上兩三年、三五年。」顏楊林此言恐怕說出了不少媒體單位的心聲。
李嶸坦陳,由於轉型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澎湃在招聘中廣電和新媒體方向的畢業生比過去有所增加。他還希望能有更多高校或有關管理部門協同努力,出臺更有力的政策扶持,幫助大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更多平臺級別的鍛鍊機會,獲得更好的能力提升。
向好的發展趨勢是,在教育部「新文科」「新工科」的發展要求之下,高校新傳學院更加積極地向「產學研」融合的方向貼近。
《傳媒茶話會》注意到,實施新聞「2+2」培養方案的高校越來越多。
創立於2001年的蘭州大學特色專業「網絡與新媒體」,是國內新聞院系中最早創辦,面向時代需要和媒體轉型發展的現實,培養新型跨學科複合型人才的專業。
據張碩勳介紹,「觀察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方向學生的學習和就業表現,我們發現他們普遍基礎紮實、視野寬廣、技能多樣,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了業界的好評。」
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類四個專業也自2012年起實施新聞「2+2」。該院院長米博華不久前表示復旦新聞學院發展目標是主流化、國際化、數位化。
此外,蘭州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於2017年獲批「新工科」建設專業班。目前,數媒專業共有三個年級、80餘名在校生。
與此同時,面向新時代媒體的各種人才需求,學界與業界攜手穩步推進改革。
顏楊林透露,江蘇經濟報已經與一所高校的相關學院籤訂合作協議,共建5G融媒體實驗室,探索產教融合,培養融媒人才。並且,該報還計劃與學界聯合打造一所達文西培訓學院,以幫助新聞學子在校期間學習更多媒體需要的實用技能。「這樣未來幾年無論他們到我們單位任職,還是到其他單位,都能具備更多可使用的技能」。
再如蘭大將課堂搬到田野,實現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媒體實習)、第三課堂(校園文化建設)和第四課堂(實踐實訓教學)有機結合。
據張碩勳介紹,通過與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國甘肅網、甘肅廣播電視臺等單位協同合作,實現學界與業界的無縫對接,取得了明顯的育人效果。
唐娟認為校媒合作能夠實現教學過程與實踐過程的無縫對接,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但她也強調「並不代表校媒合作就一定能培養出複合型人才」。
「新聞專業教育雖然有明確的職業指向性,但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機構,業界的用人需求要考慮,更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唐娟分享說,貴州大學的培養導向是: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複合型知識結構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