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用人荒,右手培養難,媒體人才哪裡來?

2021-01-09 民主與法制網

  「COO(營運長)、CTO(首席技術官)、CFO(財務長)、CMO(首席產品官)等高管崗位開放招聘,招聘需求還包括編輯記者、智庫運營經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工程師、數據可視化製作員等幾十個崗位。」

  乍一看,以為是某網際網路公司的招聘貼?其實這是2015年封面新聞成立初期的招聘崗位。

  至今,媒體融合走到第6個年頭,類似招聘已常見於媒體,深化轉型的不僅是媒體,還有支撐媒體轉型的各類人才。

  11月底,針對媒體人才需求和供給問題,《傳媒茶話會》對話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江蘇經濟報社社長、總編輯顏楊林,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張碩勳,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唐娟,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毛湛文。 

媒體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未被滿足

  今年3月,人社部正式發布全媒體運營師等16個新職業。

  9月底,中辦、國辦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

  在此背景下,新聞業對全媒體人才的關注和需求被提到了新高度。

  「兩辦發布的相關指導意見對媒體融合發展來說是加速器和催化劑。我們對全媒體人才、平臺化人才一直非常渴求。」澎湃新聞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坦陳,作為國內最早、最徹底從傳統媒體成建制整體轉型的新媒體,如今澎湃正朝著「更加徹底的全媒體化、更加新型的平臺化」的目標前進。 

  話鋒一轉,李嶸還說了後半句,「培養這方面人才、打造一支勝任目標的隊伍並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說各方面要求更高的全媒體人才,即便是已經困擾媒體多年的採編類崗位人才問題都依然難解。

  「我們採編類崗位今後招聘時更傾向經濟、管理、金融等專業學生,而不是學新聞的。」江蘇經濟報社社長、總編輯顏楊林認為,新聞學生由於專業學習視野限制,反映在財經新聞報導上,常常會深度廣度不足。而財經方面的學生具專業知識,入職後可再進一步培養新聞專業能力。

  除了採編崗,在技術人員方面,新聞院系更不能滿足媒體需求。

  以江蘇經濟報為例,近年來因VR技術在業內嶄露頭角,但團隊成員均是通過內訓方式自己培養出來的。 

  2019年教育部才批准新增「虛擬實境技術」專業,今年開始正式招生。

  「目前看來,學界對業界用人需求的認識還不是很充足,我們的VR/AR等融媒數位技術人才需求無法從高校中得到滿足。」顏楊林表示。

  李嶸認為主要原因是媒體轉型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崗位需求與高校傳統專業設置之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總體而言,高校人才培養在新媒體人才的供給方面是不足的。比如新媒體運營崗位,在網際網路企業中非常普遍,在媒體轉型過程中也日益重要,但目前國內高校中較少有相應對位的專業培養。」

「學界人才培養落後業界需求15年以上」

  一邊是業界迫切地用人需求。另一邊,在人才供給端,學界正以怎樣的標準和方式培養新聞人才呢? 

  「脫節」,是《傳媒茶話會》在與業界學界探討新聞人才培養這個話題時頻頻聽到的關鍵詞。

  「進入智媒體時代,高校新聞教育充斥著無力感,我們的教育與業界時差至少15年以上。」某高校新聞系教授的觀點透露出無措和無奈,「我們頻提通識教育,但我們面對智媒體瘋狂的寫作速度卻無計可施。對新傳教育的探索,不跟著大數據、不跟著AI,我認為是不現實的。」 

  而在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張碩勳看來,要辯證地看「脫節」現象。

  一方面業界前沿的變化和新聞人才市場需求傳導到高校需要時間;

  另外一方面學校的感知、人才培養計劃、培養體系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跟進和教材建設也需要時間,這種滯後會導致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

  「高校新聞教育必須面向社會用人需求,但不能完全辦成新聞技術與技能培訓班、訓練營。」張碩勳的觀點是:不能誇大這種「脫節」現象,也不能以「脫節」來否定高校新聞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誠然,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高校新傳教育滯後於行業發展,課本老舊、課程設置陳舊等問題。但可喜的是,已經有一批高校在學科培養方向、課程模塊設置、師資建設等方面貼近業界的融合發展趨勢。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本科教育階段一直開設新媒體類課程,包括包括新媒體視聽節目分析、融合新聞、新媒體運營工作坊、新媒體與全球化傳播等課程。據該院副院長毛湛文介紹,結合業界發展進程,民大新傳學院的專碩培養方案中設計了融合新聞、視聽傳播和營銷傳播三個方向。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不僅開設了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傳播、風險傳播與社會管理等跨學科課程,還有「影視美學」「融合新聞實務」等選修課。

  「在課程設置上向業界需求看齊,以通識、核心、專業、個性、實踐五大模塊來設計課程體系。」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唐娟告訴《傳媒茶話會》,開設這些課程的初衷正是為了讓學生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的趨勢。 

  不過,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周茂君看來,雖然高校在改善技術類課程,但重視程度還不夠,高等數學、新媒體技術、數據新聞等課程存在邊緣化的現象。他認為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平衡不同學科的比重,找到技術類課程與新聞專業類課程之間的恰當比例。

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人才?

  媒體招聘不再那麼青睞新聞專業學生,這種現象透露出哪些信號?

  面對《傳媒茶話會》拋出的問題,來自業界的回應明顯強烈。

  「學校注重培養基本能力,很多學生入職後需要媒體進一步調教、培養,往往要花上兩三年、三五年。」顏楊林此言恐怕說出了不少媒體單位的心聲。

  李嶸坦陳,由於轉型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澎湃在招聘中廣電和新媒體方向的畢業生比過去有所增加。他還希望能有更多高校或有關管理部門協同努力,出臺更有力的政策扶持,幫助大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更多平臺級別的鍛鍊機會,獲得更好的能力提升。

  向好的發展趨勢是,在教育部「新文科」「新工科」的發展要求之下,高校新傳學院更加積極地向「產學研」融合的方向貼近。

  《傳媒茶話會》注意到,實施新聞「2+2」培養方案的高校越來越多。

  創立於2001年的蘭州大學特色專業「網絡與新媒體」,是國內新聞院系中最早創辦,面向時代需要和媒體轉型發展的現實,培養新型跨學科複合型人才的專業。  

  據張碩勳介紹,「觀察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方向學生的學習和就業表現,我們發現他們普遍基礎紮實、視野寬廣、技能多樣,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了業界的好評。」 

  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類四個專業也自2012年起實施新聞「2+2」。該院院長米博華不久前表示復旦新聞學院發展目標是主流化、國際化、數位化。 

  此外,蘭州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於2017年獲批「新工科」建設專業班。目前,數媒專業共有三個年級、80餘名在校生。

  與此同時,面向新時代媒體的各種人才需求,學界與業界攜手穩步推進改革。 

  顏楊林透露,江蘇經濟報已經與一所高校的相關學院籤訂合作協議,共建5G融媒體實驗室,探索產教融合,培養融媒人才。並且,該報還計劃與學界聯合打造一所達文西培訓學院,以幫助新聞學子在校期間學習更多媒體需要的實用技能。「這樣未來幾年無論他們到我們單位任職,還是到其他單位,都能具備更多可使用的技能」。 

  再如蘭大將課堂搬到田野,實現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媒體實習)、第三課堂(校園文化建設)和第四課堂(實踐實訓教學)有機結合。 

  據張碩勳介紹,通過與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國甘肅網、甘肅廣播電視臺等單位協同合作,實現學界與業界的無縫對接,取得了明顯的育人效果。

  唐娟認為校媒合作能夠實現教學過程與實踐過程的無縫對接,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但她也強調「並不代表校媒合作就一定能培養出複合型人才」。

  「新聞專業教育雖然有明確的職業指向性,但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機構,業界的用人需求要考慮,更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唐娟分享說,貴州大學的培養導向是: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複合型知識結構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

相關焦點

  • 佩戴規則說,左手或者右手,不同的戒指到底該戴在哪裡?
    不同用途戒指的佩戴是不同的,那麼不同的戒指不同的場合我們該遵循什麼樣的規則來佩戴呢?除了當作項鍊佩戴在頸間之外,戒指佩戴的規則說白了就是左右手的差別,左手右手各有五指,戒指戴在上面各有風採,當然除了風採更多的是不同的代表意義。我們從時尚說起,如果是追求潮流的人士,那麼可以無分左右,十個手指你都可以隨意佩戴,憑心情、憑喜好,想戴哪裡戴哪裡,這就是所謂的無規則說。
  • 傳媒人能力需求報告:人才聚集北上廣,「一專多能」媒體人更吃香 |...
    媒體人才需求一個尷尬的現狀是,儘管新聞傳播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斷被人唱衰,畢業生難找工作屢屢被報導,但獵尋到優秀的媒體人才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難事。一方面,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整體薪資狀況確實不怎麼樂觀,另一方面,當下以及未來,媒體行業都有著不小的人才缺口——不論是高端崗位還是初級崗位,都存在部分崗位特別是新生崗位高薪難聘的情況。
  • 面試官:啥東西,左手能拿右手不能拿?女孩兩個字回答,被錄用
    面試官:啥東西,左手能拿右手不能拿?女孩兩個字回答,被錄用 為了喜迎公司十周年的發展,並且為了讓公司發展得更好,光頭宋老闆決定開展一場火熱的面試,給公司輸入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
  • 玉鐲戴左手還是右手 為什麼玉鐲不能戴左手
    因為戴玉比較有講究,所以很多人都糾結這樣一個問題:玉鐲戴左手還是右手?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解解惑,並說說為什麼玉鐲不能戴左手以及女人戴玉鐲的禁忌,感興趣的朋友趕緊看看吧!  一、玉鐲戴左手還是右手  在傳統文化中,玉鐲佩戴在左手比較好,因為左手與心臟很近,可以做到心靈相通。從習慣上來說,一般是右手做事情比較多,如果玉鐲戴在右手,會妨礙做事,而且還容易使其破碎。
  • 左手握右手,愛你成為了習慣
    不記得是從哪裡看到的這句話「兩個人在一起久了,就像左手握右手,沒有激情,卻倍感溫暖」其實,愛一個人久了,就會變成一種習慣。書吉和新月經過三年的戀愛長跑,終於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後的日子,平平凡凡,卻充滿著各種味道。
  • 《我的左手右手》開播 成開年「最有情電視劇」
    我的左手右手  搜狐娛樂訊 由上海星景影視傳媒有限公司以及浙江東陽大象傳媒有限公司重磅聯合打造的溫馨親情大戲《我的左手右手》近日先後登陸浙江電視臺錢江都市頻道和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南北地區幾乎同時首播,吸引全國觀眾。
  • 《左手牽右手》MV熱拍 田七克欣諾娜浪漫牽手
    田七克欣諾娜拍攝《左手牽右手》  田七克欣諾娜左手牽右手追逐  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之際,俄羅斯當紅歌唱家克欣諾娜應邀訪問中國。伴隨著北京清晨的陽光,克欣諾娜隨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青年導演、藝術鬼才田七先生和東方國韻攝製組來到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拍攝中俄友好歌曲《左手牽右手》MV,並受邀東方國影哈蘇攝影工作室第四季時尚大片拍攝。記者獲悉,克欣諾娜此次來華10天期間,還將拍攝歌曲《愛在政和》、《俄羅斯姑娘愛北京》MV,與中國著名作曲家、歌唱家、導演等會見,還將舉行媒體見面會、接受中國記者專訪。
  • 我的左手右手大結局是什麼?我的左手右手結局劇情介紹
    《我的左手右手》大結局劇情介紹(第32集)  崔偉跟著蘇丹趕來,他把一份合同拿了出來,那是一份大華集團的CIS企業形象系統廣告應標方案,從設計到發布一共二百萬,正是李姿準備退款的數目……  李姿這下再也不能沉默了,逼問蘇丹他到底是什麼人?
  • 左手牽著右手的故事
    右手代表給予,左手代表收穫。於是,寂寞的人,總是這樣告訴自己,日子---是左手牽右手過的。經常說左右手故事的人,早已從我的生活中消失。連同所有的影跡。偶然的巧合,一位朋友忽然聊起那些光陰裡的收穫與逝去。沉重的右手與輕浮的左手,失衡的天平直逼心裡。
  • 看手相,是看左手還是右手?
    看手相,是看左手還是右手? 左手為先天、右手為後天,可以這麼說,右手在吉兇判斷上,能佔到八成的影響力。
  • 左手摸右手,到底是什麼感覺
    曾經,社會上一度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拉住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 。也許每個人意會的都是:它比喻年長日久的夫妻之間已經沒有了激情,也沒有了感覺,就好像一個人的左手和右手握在一起一樣平淡。 而我,不這樣理解。
  • 左手和右手的愛情
    聽過很多不可思議的關於出軌的理由和藉口,最經典的莫過於:在一起久了,都審美疲勞了,摸對方的感覺就像是左手摸右手,沒有新鮮、沒有激情、更加沒有驛動的感覺。那是不是彼此的愛麻木了呢?還是沒有愛了?絕大多數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只要在愛裡,就應該是每天充滿激情、充滿快樂、充滿新鮮的。如果你也那麼認為,那麼我告訴你,生活總有一天會在給你幾個耳光之後,才告訴你:平平淡淡才是真。
  • 左手和右手,牽了才擁有
    左手和右手都說丈夫是左手,妻子是右手,只有左手牽右手,一切才會擁有。雖然左手牽右手,什麼感覺也沒有,但左手和右手,是一又手,是分不開的。左拉右手當有一天,左手流血了,右手一定去幫著止血。當有一天,左手痒痒了,右手一定去給撓撓癢。
  • 惡魔究竟在左手還是右手?
    惡魔究竟在左手還是右手?《惡魔右手》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真實再現警探與連環殺手間鬥智鬥勇鬥科技鬥心理的精彩過程,還不一起來看看演員都有哪些?徐若瑄徐若瑄飾周瑾1994年因主演電影《旋風小子》而走紅,2006年由其主演的電影《雲水謠》上映並憑藉該片獲得第2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提名,2013年主演《惡魔右手》。徐若瑄飾周瑾。
  • 漢字的左手和右手,哪個是「老大」哪個是「小弟」呢
    之前分享了好幾節課的「右手」,大家對這個「勞模」印象越來越好。可相比之下,「左手」卻一直不露面,引起了一些同學的不滿:這個傢伙是一直無所事事麼?當然不是啦,沒有用我們還要它做什麼?只不過左右有別,左手和右手在分工上,的確是有所不同。
  • 婚姻線看左手還是右手 學會婚姻線看婚姻
    1、婚姻線看左手還是右手 男孩子左手看先天狀況,右手看後天情形。 女孩子右手看先天狀況,左手看後天情形。 因手紋會變化,所以用結果論來談,看手相是以男左女右較為恰當且正確。以後看手相先看先天之後再看後天才能知道人生變化曲線,也可藉由手相得知人生吉兇悔吝。天生左撇子的人表示右腦發達,有藝術才華,但對數理可能就不太行了最好能兩手均衡發展最好。
  • 手錶佩戴左手還是右手呢?
    手錶佩戴左手右手主要看個人習慣。根本沒有什麼門道和講究~但是小編還是建議戴左邊。01避免損磨我們人大多數主力手是右手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是用到右手比較多。比如:日常用筷、寫字、辦公等等都是用右手。而手錶如果佩戴在左手 肯定會磨損到!
  • 左手牽右手,右手牽左手,並排走
    文/愛笑的王阿哥今天七夕,許多情侶左手牽右手,右手牽左手,並排地走著,也不顧及一下後面背電腦包的小哥哥地感受,想我已是有娃的人,也羨慕手牽手的情侶們。想必,情侶們此刻的狀態卻是極好的吧。
  • 左手無名指「變」成右手拇指
    海西晨報 · ZAKER 廈門 記者 馬麗 通訊員 彭欽平一隻左手的無名指 " 變 " 成了右手的大拇指,這不是無稽之談,而是現實中一個痛苦又無奈的選擇。40 歲出頭的李先生是三明人,日前在自家操作一臺加工機械時,右手大拇指不慎被絞,一陣鑽心疼痛後,大拇指血肉模糊。經當地醫院檢查確診,其大拇指被完全絞碎,已無修復可能。日常使用更多的右手沒了大拇指,將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鑑於當地無再植條件,李先生經人介紹趕往廈門前埔醫院求助。前埔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譚青松接診後,根據傷者要求決定為其進行截指再造手術。
  • 左手or右手?手串不可亂戴!
    手串戴左手,滿滿正能量手串戴在左手可以釋放正能量,適合很多吉利喜慶的場合。公司面試:初入職場的新人去公司參加面試可以將手串佩戴在左手,幫助自己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為自己加分增色。項目洽談:去參加一個項目的洽談的時候講手串戴在左手為自己提供正能量,幫助工作洽談的順利進行。婚慶宴會:出席朋友親人的婚慶宴會的時候佩戴手串也要戴在左手,可以讓自己沾染喜氣,為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