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扭捏作態的「形式感」當作生活的「儀式感」!
-1-
我朋友圈有位同學,每周都會發周記,配9圖。說她這周去了哪、吃了什麼、做了什麼、遇到什麼特別的事情。
字裡行間都是撲鼻而來的生活氣息,幾乎所有人都說,她極賦有儀式感。
而我,與她恰恰成為極致的反差。
別說是關於平常生活的記錄,就算碰上了節日,我也沒有什麼額外情緒。
每逢節日,自己向來不會主動的發送祝福信息。就算收到了他人的祝福信息,也常常是因於禮貌,回復兩字,同樂。
而且,我幾乎沒有記日子的習慣。
有的朋友細膩,會記下別人的生日,送零點祝福,以表心意。
但我,沒有記起過任何一個人的生日,每每都是到其他人在朋友圈發祝福時,才恍然知曉。
不僅如此,我甚至在很多時候,連自己的生日都記不得。
去年朋友某天突然送了個快遞過來,我本以為她粗心填錯了地址,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生日快到了。
依然還是去年,某天晚上我爸跟我視頻,問我今天有沒有吃麵,我疑惑的多問了幾句,才知道,原來生日就是今天。
說實話,記不起自己生日這種事情,我並沒有什麼額外感懷。因為如非必要,自己其實是不過生日的。
在家的時候,長輩還會煮碗面多加蛋,自己出來讀書後,連吃麵這個環節都省了。
-2-
高中的時候,一向穿衣不太講究語文老師,突然打扮了起來,韓系風,外形和氣質都美了很多。
當天中午,就有同學看到她挽著丈夫的手,出了校門。八卦的我們,都在猜想是不是結婚紀念日。
回頭一證實,果然是的。
語文老師,那時候跟我們講儀式感,大概意思是說:
結婚之後,生活大多是一地的瑣粹,歸於平淡是避無可避的。而某些時刻,儀式感可以讓我們想起,以往的情愫。
我當時聽進去了,也覺得很有道理,但到現在,自己依然是一個沒有儀式感的人。
就比如,之前跟朋友閒聊,我說,總覺得,自己要是戀愛了,男朋友肯定很輕鬆。
不用記交往紀念日、不用過節日、不需要早中晚安,甚至也不需要情話或者甜言蜜語,因為我會彆扭起疙瘩。
沒想到,朋友反而死死的盯著我說,不,現實是,他會覺得你根本不愛他。
-3-
後來,機緣巧合之下,我跟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極賦儀式感的同學,吃過一次飯。
在吃飯的時候,她一定要等到飯菜全都上齊全,拍照片,發完朋友圈,才開始動筷。
而在吃飯的過程中,朋友圈的次次提醒,讓她的注意力頻繁停留在微信界面。
我看著她很少動筷的手,突然在想,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究竟是儀式感,還是形式感。
越來越多的人在說,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需要儀式感。
起個大早做一頓精緻的早餐,拍照上傳朋友圈,配上文案:精緻的生活從清晨開始,這是生活的儀式感嗎?
和戀人度過所有紀念、節日,精心的禮物、動人的情話,這是愛情中的儀式感嗎?
我想了很久,突然發覺,或許,儀式感這種抽象概念,本身就沒有絕對所指,它是因人而異的。
對於那些享受烹飪、戀愛要甜膩的人來說,或許這就是儀式感;
但對於我這種想多睡懶覺,戀愛要無糖加冰的人來說,刻意去模仿,反而倒成了形式感。
都說,儀式感的本質是熱愛生活,它是一種緩解疲憊生活方式。
但似乎很多人都忽略了,不同個體對生活各有各自的熱愛,也各有各自的排解疲倦的方式。
並非源於內心的享受,而有意為之的精緻,都是帶著外顯意味的形式感。
真正屬於自己的儀式感,必然是身心愉悅、樂在其中的。
或許,只是午後的一個懶腰,戀人的一抿微笑,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