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話說「千人千面」,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相貌特徵,帥哥美女的相貌一般都符合我們大眾的審美觀念。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他們都是好人,很難與壞人聯繫在一起。
一個人的長相到底和人品有沒有關係呢?我們看到慈眉善目的長者,一般都會認為長者定為心慈博愛之人,看到滿臉橫肉、目露兇光之人,必定敬而遠之。
當然有人會說,也不是所有慈眉善目的人都是好人,也不是所有滿臉橫肉的都是壞人。確實如此,但是我們今天去探討的是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
潛意識中,我們都會不自覺「以貌取人」,根據一個人的長相氣質推測其性格。其實,各國研究者早有相貌與品性關聯性的分析。
1.容易犯罪的相貌
1907年,義大利精神病學家龍勃羅梭出版了《犯罪人論》,他和他的團隊以1279名義大利罪犯為研究對象,分析犯罪人的相貌特徵。
研究指出犯罪人的相貌特徵:比如扁平的額頭,頭腦突出,眉骨隆起,眼窩深陷,巨大的頜骨,頰骨同聳;齒列不齊,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頭骨及臉左右不均,斜眼,指頭多畸形,體毛不足等。然而,龍勃羅梭的研究結果遭到當時各國多位研究者的反對,不得不後續修改了自己的天生犯罪人理論。
實際上,在我國古代也有類似於《犯罪人論》的相關言論。
眼睛斜視,這種人古人認為,心術不正,性格不好,可能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心胸狹隘,容易把自己逼上犯罪的道路。
頭尖額窄,古人認為,這樣的人眼界太小,格局小,總會看重眼前這點利益,而忽視可能會產生的後果。而且容易受人引誘,走上不歸路。
鼻梁塌陷,這種人沒有主見,牆頭草隨風倒,容易跟著別人屁股後面成為個跟屁蟲。如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別人賣了,引誘其走上犯罪之路。
2.具備攻擊性的相貌
美劇《別對我說謊》的人物原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是研究面部表情識別方面的傑出學者。他的研究中有一個關於冰球運動員的實驗,該實驗試圖分析運動員的面貌與攻擊性的關係。研究表明,臉部較寬的運動員攻擊性更強,犯規次數更多。
3.我國對於相貌的研究
時間飛轉到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武筱林教授發表了《基於面部圖像的自動犯罪性概率推斷》,他的研究結果在百年後與龍勃羅梭進行了呼應。
該研究將1856張人臉輸入計算機,通過計算機算法對犯罪者進行揀選,最終的研究結論是:
1、 罪犯的內眼角間距要比普通人短5.6%,也就是兩眼間距更小;
2、 上唇曲率達23.4%;
3、 鼻唇角角度小19.6%,嘴角方向更向下。
武筱林和他的團隊表示該圖像判別技術對犯罪者的識別率高達90%。下圖第一排是犯罪者圖片,第二排是非犯罪者圖片。
和龍勃羅梭的研究一樣,這項研究結果因為樣本規模及可能引發相貌歧視的原因遭到了質疑。
如果人工智慧識別真的能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犯罪傾向,是否有一天就能通過計算機算法實現計算機鑑別一個人的性格呢?
現在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相貌確實和一個人的品性有相關性,但就只擁有人腦的普通人來說,僅僅憑相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這樣的判斷是否準確呢?
筆者認為,之所以國內外的學者對於人的相貌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我覺得都是為了防止犯罪的發生,提前進行判斷。雖然這種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面由心生」確實是存在的。
如果一個長期處於一個極端的環境下,可能做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犯罪行為,那麼時間久了,自然這個人就會面露兇相。
當然,每個個體走上犯罪道路可能會存在很多的偶然性,一個平時大家口中的老實人憨厚人,也可能因為某個崩潰的瞬間,走向犯罪。所以我們也很難真正去通過個人的相貌,去判斷某人的行為。對於我們來說,只能作為一定的參考依據。
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人從事的職業確實能覺得他的氣場與相貌,比如,軍人、保鏢等職業人員,他們可能隨時就會處在一個危險的環境之中,所以對於未知的危險,時長會表現的冷峻、莊重、威嚴甚至是兇神惡煞。
這足以說明,後天環境對於人們的某些相貌特徵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綜述:
人格心理學家中的生物學流派認為遺傳基因對人的性格影響最大。人類遺傳基因在決定了某種性格特質的同時,也決定了一定的面貌特徵。
然而,後天生存環境同樣對人的性格及相貌形成有所影響。因此,即使面貌和性格是相關關係,但也無法得出長著某種長相的人就是某種性格的結論。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長相會隨著年齡、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歲月是一把殺豬刀」,歲月的痕跡不經意中改變著我們的面貌。除此之外,一個人的長相還受到其表情的影響。相貌和習慣性表情成為我們了解他人性格的一扇窗,同時,那也是一扇他人照見我們內心世界的窗。
作者|姜庸子
編輯|姜庸子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 Cogn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