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人的一生當中,有幾乎30%以上的時間都要在睡夢之中。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時間佔比會證明我們的一部分人生被」浪費」了,其實不然。
在心理學領域之中,尤其是認識心理學分支,對於人的睡眠有著全新的認識方式。
這一分支學科的學者認為,人們在處於睡眠中時,只是身體處於休眠狀態,大腦卻仍然處於活動當中。
此時我們的大腦,會將我們白天看到的場景、曾經思考的事情進行一種」重新編譯」,以隨機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夢經常不合邏輯。
那麼是否我們的夢真的是毫無規律可循的呢?
在弗洛伊德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弗洛伊德由精神分析學的角度思考,人在睡夢中的場景與其白天的想法及深層意識有關,即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根據我們的認知,也許在大多數人的夢中,都出現過這樣三種場景:身邊的親人故去、處於考試之中、自己的牙掉了。而這出現頻率高的這幾種夢境,也是有一定共性的。
夢見考試意味著你思想上壓力比較大
即使在夢裡出現自己處於考試當中的場景,也是有不同結果的。
首先就是考試結果不理想。
這種結果往往出現在即將考試的考生夢中,由於沉重的學業壓力使得他們思想十分緊繃,加之白天複習了過多專業相關的知識,所以思維處於那種「困境」中,所以大腦遭受焦慮侵襲。
我們都經歷過考試之前緊張的複習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大量專業知識 的重壓之下,整個人甚至都會受到影響,這種情緒深入到大腦深處。
所以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白天的與考試相關的焦慮情緒在晚上我們入眠之後,出現在我們的睡夢當中。往往是錯過了考試或者結果很差,這種現象是一種認知的暗示作用。
其次便是夢見考試順利。
同樣在精神分析學當中,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由於我們潛意識中的需求在起作用。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於在考生看來,此次考試十分重要,希望能夠順利通過。所以其內心會產生一種需求,即對於自己考試順利結果的渴望,並以此暗示自己。
還有一種結果,便是考試因突然情況而受阻。
如教室突然變更、文具出現問題、大腦空白等等。這種情況既非我們的潛意識驅使,也不是思維的延續,更多的是對自己焦慮心情的反應。
這種夢境的出現側面反映出我們對於未來未知生活的一種擔憂,在當下的焦慮。也許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也許是對未來生活的恐懼,總之是如今生活的一種消極的反饋。
夢到牙齒掉落預示分別
有些奇怪的是,除了人人都經歷過的考試,牙齒掉落這種情景也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夢境當中。
弗洛伊德認為,牙齒這一器官,在人類的身體上最為堅硬,象徵著潛意識中的攻擊欲望。而牙齒的掉落很可能預示著我們與原有攻擊欲望的分別。
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可能是自身到了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當中,從而放下了戒備。也有可能是希望融入一個全新的群體,以一種沒有攻擊欲望的外表示人,是與攻擊性分別心境的一種如實反映。
在牙齒掉落相關的夢境中,不光是與攻擊欲望分別,牙齒掉落也可能反映一種與熟悉人和事分別的情緒。
在我們遠行、升學、情感變動之時,有可能就是這種夢境出現的時候。因為牙齒是身體的一部分,部分與整體的分離反映了對分別的擔憂。
夢到故去親人會讓我們傷感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與親人尤其是長輩的分別總讓我們傷心欲絕,肝腸寸斷。
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相通,作為一種比較極端的情緒,與故去親人相關的悲傷回憶始終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
也許生活當中與故去親人相關的一些碎片信息會被意識所感知,從而出現在我們的夢中。
為什麼故去親人會讓我們感到傷感?
因為他們的存在不光是作為個體,更是作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家庭是社會關係中重要的部分,他們更象徵我們共同度過的美好歲月,這承載了我們的無限回憶。
尤其是對於長輩而言,他們往往貫穿了我們童年甚至迄今為止的所有生命。
在這些日子裡,我們遇見的所有美好回憶都有他們共享、所有困難都有他們分擔。可以說他們的存在,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見證。
所有現實與夢境的關係,在心理學研究看來,都是現實生活在想像中的一種具象化,是我們對某些欲望的一種反映。
而由於夢中的我們是不具有日常的思維能力的,所以往往白天我們的想法被隨意的組合起來。
猶如電影《穆赫蘭道》的情節,人物及其身上的故事都被進行了「再加工」,這便是對夢境與現實的直觀展示。
綜上所述,夢境雖與現實有很大關係,但是並非一一對應關係。對於這些象徵對應關係,我們還應該仔細去思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