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藏17世紀《坤輿全圖》亮相,以中國為本位的世界觀

2020-11-29 澎湃新聞

清代皇帝如何認識世界,17世紀中國人眼中的世界地圖是什麼樣的,19世紀的中國又如何在沿海地區的海洋發展史中站有一席之地?

澎湃新聞獲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8月14日開幕的「繪製世界——臺北故宮文物藝術中的科學與科技」特展中得到解答,在臺北海洋科技博物館開幕的此次展覽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中圖像繪製的各種目的依序分「躍然紙上的生態」「航向世界的舞臺」「臺灣地區地圖」三個展區。其中17世紀由傳教士轉譯繪製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系由八長幅拼接而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現存唯一的東、西半球圖。在地圖中,傳教士南懷仁為迎合當時中國士大夫以中國為本位的世界觀,特意將本初子午線定在北京。

清 南懷仁 《坤輿全圖》(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縱171公分,橫52公分

清 南懷仁 《坤輿全圖》(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縱171公分,橫52公分在照相術普及之前,人類僅能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世界,從身邊可見的動植物型態及地形地貌尋求繪製主題。面對不熟悉的事物,人類時常以想像力去補足缺失的訊息。科學與科技之所以能隨著文明發展不斷進步,想像力的發揮絕對功不可沒。人類憑藉想像力加上繪畫、工藝等技術,創作出一件件美感與功能兼具的藝術品,它們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也升華成為流傳世世代代的文明結晶。我們能在史前文化的巖洞遺蹟中看到超過3萬年前的壁畫。雖無法確知這些圖像被創造的目的,但其表現力及感染力令人讚嘆不已,流傳至今,保存了史前文明的部分記憶,也是它具有記錄功能的最好證明。隨著繪畫的工具與技巧不斷進步提升,人類能製作出的圖像也日益精美。有些主要作為溝通或記錄功能的圖像,在繪製時也會被當時流行的藝術風格影響;主要用於鑑賞的藝術作品,也漸漸會考究主題的真實性及正確性。宮廷畫師畫下宮廷仕女的日常,見證了貴族階級的生活品味;雅俗共賞的風俗畫描繪市井生活,記下過去常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除了以上類型的繪製行為,更有從科學角度出發的各種作圖(如:地圖、工具設計圖等),許多這類圖像亦包含美學的考量。兼有美與功能的偉大傑作,一方面滿足了文人的雅興,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研究報告。在現今博物館的典藏品中,也不乏深具藝術價值又蘊藏各領域知識的文物。

據臺北故宮公布的資料介紹,此次「繪製世界」特展由臺北故宮與臺北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策辦。展覽根據臺北故宮所藏文物中圖像繪製的各種目的依序分「躍然紙上的生態」「航向世界的舞臺」「臺灣地區地圖」三個展區,展示臺北故宮文物藝術中對生態環境、地理與海上交通工具的珍貴紀錄。據悉,展品包括以花鳥、動物為主題的繪畫,17世紀以歐洲觀點,由傳教士轉譯繪製的世界地圖,以及清朝時的航海技術等。最後回到臺灣地區,看看清代執政者對臺灣島的紀錄觀點。在展陳設計上,觀眾可以將書畫、圖書文獻中記錄的動植物與地貌和真實世界作比較,透過新媒體藝術的轉譯,以沉浸式的科技體驗認識藝術與科學。

取材宋代畫家馮大有《太液荷風》的《荷花》多媒體裝置躍然紙上的生態博物館中藏有各個時代的文物、藝術品,其蘊含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經常讓觀眾感到目不暇給、流連忘返。目前人類已知最早的藝術表現,是約3萬6千年前法國肖維巖洞(Grotte Chauvet)的史前壁畫,壁畫描繪多種動物的樣貌以及它們奔馳的狀態,成群的動物圖像有著氣勢磅礴的臨場感,每年都吸引無數的觀眾前往觀賞。遺蹟、文物上頭的繪畫痕跡及造型,每一件都有著精彩的故事。這類型的圖像,是事物存在的證明,也是感動了無數人的藝術品。

世界上許多文化中都有吉祥寓意的圖像,人們將圖像應用在畫作或器物上,作為裝飾品布置在家中以求好兆頭、趨吉避兇。這類圖像普遍的在常民居家生活中可見,也能在王公貴族居所中看見較為昂貴精緻的書畫、器具。還有一些圖像,由於過去人們對世界的了解不比今日,加上科學與技術的限制,人們只能以想像、書籍記載甚至口耳相傳來拼湊資訊,以繪製沒有見過的事物。因此,許多有趣奇異的生物被繪存於文物之中;類似的圖文紀錄不勝枚舉,好像它們真的存在過。

「躍然紙上的生態」展區中,展出有著動植物圖像的相關展件。從宋代馮大有的《太液荷風》、清代郎世寧的系列作品、清代的《海錯圖》及《海怪圖記》等文物,都可以觀察到馳騁於畫紙上精彩、絢麗的生態。

宋 馮大有 《太液荷風》 縱23.8公分 橫25.1公分 冊 絹本 設色畫

宋 馮大有 《太液荷風》 冊其中出自馮大有(12世紀)的《太液荷風》畫中荷花池一片綠意,雁鴨、飛燕、蝴蝶、及蜻蜓穿梭其中,浮萍點點,荷葉隨風隨波擺動著,風姿萬千。透過精細的筆法描繪出荷葉脈絡葉緣翻起,深淺綠色畫出姿態豐富的荷葉,傳神地表現夏荷池塘生意盎然之景象。太液意指漢武帝於長安建章宮建造的太液池,即為宮廷御池,具有富貴吉祥之象徵。因此馮大有的太液荷風也具有祥瑞之隱喻,受到世人喜愛。馮大有,江蘇蘇州人。善畫蓮花,描繪陰晴風雨景色,作品皆相當寫意傳神。此圖選自「宋元集繪」冊第九幅。而文物取材馮大有 《太液荷風》的《夏荷》則建構虛擬體感的互動空間,不僅呈現夏荷風滿塘、風姿萬千之景象,隨著觀眾的行走還可以觸發魚兒遊來、浮萍聚散以及水面波動等意象。「探索郎世寧之花鳥走獸」是由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紹志飛教授研發,觀眾藉由移動牆壁上的電視熒幕,探索兩個郎世寧風格的虛擬景觀。這些全景景觀由兩位香港藝術家創作,虛擬景觀內充滿郎世寧畫作內的花鳥走獸,帶領觀眾探索郎世寧的畫境世界。

臺北故宮所藏郎世寧畫鳥畫作廣袤的海洋蘊藏無限的生命,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人們,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理解這一片海洋和生物嗎?在此次展出的 「繪動藝想-繪畫互動投影」 中或許可以找到些許答案。這件裝置發想自十八世紀清代畫家聶璜所繪製的《海錯圖》以及另一件作者不詳的《海怪圖紀》,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人們對海洋生物的想像,也呈現當時科學與藝術交流的風貌。在「繪動藝想-繪畫互動裝置」之中,觀眾可抬頭看見自己繪製的想像生物,與《海錯圖》、《海怪圖記》中的生物圖像一同悠遊於展場中,大面積的布幔投影,讓觀眾一起參與打造沉浸式展場。

清 聶璜 《海錯圖》

清 聶璜 《海錯圖》

清 聶璜 《海錯圖》

清《海怪圖記》 作者不詳

清《海怪圖記》 作者不詳

「繪動藝想-繪畫互動裝置」今天的汽車、飛機、船舶、潛水艇等應該都是人類模仿生物世界的成果。人類企圖模仿甚至再制動物結構,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5世紀達文西所構想的機械鳥類。時至今日,仿生科技(Biomimicry)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人類從科技發展的實證經驗中發現,參考動物法則常常是科技突破的重要指標。此次特展特別引進臺北科技大學研發的「仿生多關節機器魚」,藉由高解析度鯉魚遊動影像分析、仿造模擬細部動作。硬體部份包括3D印製魚身,建模灌注矽膠軟尾,以期達到高仿真之體態與外型。主辦方表示,期待民眾在觀賞時,能更進一步體會大自然的智慧。航向世界的舞臺

隨著繪製工具、地理量測(半球投影製圖學、地球天體學說等)技術的不斷提升,歐洲在15-17世紀產出大量的地圖,催生了地理大發現(或稱大航海時代)。人類對地球前所未有的了解,掀起了一陣探索未知海域與傳說陸塊的風潮。幾乎同一個時期,地球另一端國勢鼎盛的大明王朝亦積極的探索西洋(當時指南洋與印度洋一帶),七次派遣鄭和艦隊出航。源於東西方的不同文明基於貿易、資源獲取、政治等因素,皆開始走出國門、航向大海,也帶動了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促成熱絡的文化交流。

清 南懷仁 《坤輿全圖》(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縱171公分,橫52公分 (共8幅)康熙年代南懷仁所繪的《坤輿全圖》(1674年),就是在中西知識交流以及政治考量的背景下繪製而成,在臺北故宮典藏中具有特別意義。臺北故宮以此圖為基礎,設計了「南懷仁的坤輿世界」AR互動裝置,配合展出當時人們做的動物觀察筆記《坤輿圖說》,並由臺北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相關聯的動物標本。讓觀眾透過AR遨遊17世紀人類認知的世界,發現古人對未知動物天馬行空的想像並與動物的真實樣貌並陳對比。地圖的繪製技術日趨成熟,也幫助了航海活動發展,清嘉慶皇帝開始(19世紀)有一種古帆船一度叱吒中國東南沿海,他是同安船。在這一展區,觀眾可以藉由認識同安船的外觀構造以及其使用的歷史背景,遙想當年這艘政府軍、海盜、民生皆用的中式古帆船如何在中國沿海地區的海洋發展史中站有一席之地。

清 南懷仁 《坤輿全圖》(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縱171公分,橫52公分 (共8幅)南懷仁《坤輿全圖》完成於1674年,是耶穌會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向康熙皇帝解說當時西方世界地理知識的工具。在地圖中,南懷仁為迎合當時中國士大夫以中國為本位的世界觀,特意將本初子午線定在北京。《坤輿全圖》系由八長幅拼接而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現存唯一的東、西半球圖,介紹了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天文地理的理論與概念,包含地圓說、世界無中心、雨雲、潮汐、地震等知識。地圖空白處畫有歐洲的船舶和數十種奇異的海陸生物,如惡那西豹(長頸鹿)、加默良(變色龍)、般第狗(河狸)、 把勒亞(鯨魚)等等,成功地滿足時人的好奇心。「南懷仁的坤輿世界」AR互動裝置則運用現今擴增實境技術,重現古人認識的地球與各地特有的動物,觀眾可以運用手機程式環繞著眼前地球,看看手機熒幕會出現什麼動物,和現代人的理解究竟有何異同。

清 南懷仁 《坤輿全圖》(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縱171公分,橫52公分 (共8幅)

「南懷仁的坤輿世界」AR互動裝置配合「南懷仁的坤輿世界」AR互動裝置展出的是《坤輿圖說》,這是南懷仁為《坤輿全圖》撰寫的說明小冊,上卷《坤輿》至《人物》,下卷載海外諸國道裡、山川、民風、物產,分為五大州,而終之以《西洋七奇圖說》。在下卷收錄的圖說中,有23種動物圖像並有簡短的文字說明。在此次特展中,臺北海洋科技博物館找到部分圖說提及的動物標本展出,觀眾可以在欣賞南懷仁《坤輿全圖》時搭配圖說解釋以及生物標本。

清 南懷仁《坤輿圖說》卷下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康熙十三年(1674)刊

清 南懷仁《坤輿圖說》卷下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康熙十三年(1674)刊

動物標本同安船是清中葉興起的新型海船,不但廣為民間使用,也被海盜利用,最後更成為外海水師的主力,是輪船出現前,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帆船之一。臺北故宮院藏《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和《一號同安梭船圖》是同安船的重要圖像史料,其描繪的主體不但是同安船中船體最大,火力最強的一、二級戰船。同時,由於此圖對同安船之形制與彩繪十分細緻,兼有其它奏摺史料配合說明,是臺北故宮極為特殊的海洋史藏品。臺北故宮提供同安船歷史數據後,由資深船模工藝技師曾樹銘協助打造同安船模型。

《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同安船模型 長101公分 寬24公分 高 100公分 原寸比例 1:30臺灣地區地圖在這一展區展出的複製文物清代雍正《臺灣附澎湖群島圖》之中,透過清代執政者製作的臺灣地區地圖,我們能看到過去的官方觀點與現在我們對臺灣認知的差異。在人類能乘坐交通工具到空中、擁有照相技術之前,人們認知地理的方式僅能以人類身高的視角、簡易的量測工具,仰賴想像與感覺來繪製。由於量測技術的限制,決定搜集什麼樣的資訊,就是很重要的決策。在古地圖中,地圖上的資訊多半會以統治者所需的訊息為優先。相對於現代的鳥瞰視角,這幅《臺灣附澎湖群島圖》視角從中國大陸望向臺灣地區,是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而製作的資料。雖然比起今天的地圖絕對稱不上精確,但因為其手繪的風格與主觀的呈現方法,古地圖更具有一種為觀者專門定製、量身打造的特色。為觀者繪製自然景觀、軍事設施與常民生活景象。為呈現古今臺灣地圖的對比,此次展覽特製作臺灣立體模型。依古圖上的位置,我們可以試著找找熟悉地點古時的樣貌,探尋古地圖與自身的關係。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局部)清 作者不詳 雍正元年至五年 紙本彩繪 長卷 縱63公分 橫772公分(本文圖文資料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澎湃新聞獲悉,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宋人《番騎出獵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倪瓚 《修竹圖》等中國歷代書畫史名跡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6日。
  • 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等書畫珍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等書畫珍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2016-10   中新社臺北10月6日電 (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北宋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郭熙《早春圖》、宋徽宗《臘梅山禽》、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元代劉貫道的《元世祖出獵圖》等10件限展宋元時代書畫珍品,6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展出。
  • 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 81年前故宮國寶南遷藏寶箱將亮相 幾無損壞(圖)
    說它是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奇蹟,絕不為過。  1948年底,國民黨海軍登陸艦「中鼎號」裝載著712箱精心挑選的文物前往臺灣。文物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品包括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等。  與一般展覽文物器件不同,此次亮相的不僅是文物,還有盛裝文物的木箱。將它們展出,則因為「木箱一定意義上也是『文物』了,上世紀30年代,故宮文物就是裝在其中一部分箱子裡踏上南遷之路的。」南博陳列研究所所長陳同樂說。
  • 臺灣親子遊之臺北篇----故宮博物院、士林官邸
    臺北是臺灣最大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城市,臺北可以作為臺灣行的起點或終點,至少停留三天。        我們大致了解1948-1949年從大陸帶過來許多寶貝,在倉庫裡沉睡了十幾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1965年正式展示,由於寶貝眾多,只能分批展出,嘉義的故宮南院2015年底正式開放。
  • 臺北燈節小提燈亮相 卡通松鼠結合水岸都市意象
    臺北燈節小提燈亮相 卡通松鼠結合水岸都市意象 2008年01月31日 17: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月31日電 2008臺北燈節2月15日將開幕。今年的主燈會由中國傳統「老鼠娶親」的故事出發。
  • 件件都是書畫史赫赫名跡:臺北故宮今展「國寶再現」
    臺北故宮方面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依其藝術性的高下,被劃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向公眾推介古物分級制度的宗旨與成果,繼去年「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獲得極大反響之後,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再度推出「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即於北部院區二一〇陳列室展出二十六件國寶級精品,展覽年代自東晉橫跨唐宋而至元代,展品兼具重要的歷史、文化及藝術的價值,各時期的名家之作件件是中國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 深挖北美生貨,福開森等名人舊藏集中亮相奧克裡奇拍賣
    (圖片來源於網絡)於本月14-15日舉行的「拾粹-亞洲藝術品拍賣III」將呈獻430件精彩的拍品,系列名家舊藏集中亮相。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福開森(1866年—1945年)是中國藝術領域的頂尖鑑藏家,在華57年。故宮博物院1925年10月開幕時,福開森作為唯一的外國人加入了鑑定委員會;他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賓州大學博物館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購了數千件中國藝術品。此次拍賣會將釋出先生的珍藏,敬請關注。
  • 全世界僅存兩套 精美五方佛造像故宮首展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李潔)即日起,112件6世紀到15世紀的佛造像在故宮博物院齋宮展出,帶領觀眾探尋藏傳佛教藝術的源與流,領略其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其中,全世界僅存兩套,故宮珍藏、目前所見波羅藝術中最精美的五方佛造像,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 展望2021|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除正在展出的「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2021年將推出的特展還包括「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 北京故宮:以「韓熙載」為中心展示歷代人物畫 早在2019年12月30日,「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新聞發布會上,故宮博物院就公布了其將在2020年九、十月份集中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其中包括「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
  • 寓意福運的「故宮瑞獸」驚豔亮相
    故宮又出爆款了!    「故宮瑞獸」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建設銀行聯合開發的限量款文創產品,現已開始發售。    河南商報記者白雪瑩通訊員於曉洋焦志磊楊豔    「故宮瑞獸」為您守護福運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創產品的傳播。「故宮瑞獸」系列貴金屬文創產品,是為紫禁城建成600年而「生」。    2019年,中國建設銀行攜手故宮博物院及扎什倫布寺推出了特別紀念版「故宮瑞獸」系列黃金手繩。
  • 臺北故宮院藏璽印
    臺北故宮藏有清朝皇室搜集與製作的歷代銅印1650餘枚、玉石寶章近250件;有國人捐贈與寄存的近現代篆刻名品、竹木牙石角章610多方,更有原中央博物院早期購藏的兩方中國最早的商代銅璽。時空跨距三千年,琳琅滿目,漪歟盛哉!方寸之印,蘊含無限。每一個泥上鴻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邊款斑斑,也期待與你心心相印,喚取共鳴。
  • 《故宮日曆》:中國最美的日曆源出民國舊本
    《故宮日曆》:中國最美的日曆源出民國舊本 小主吉祥 2014-12-31 15:02 來源:澎湃新聞
  • 故宮蘇軾大展今天終於亮相:走近「千古風流人物」
    故宮600周年之際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終於亮相,並於昨天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這一大展在去年底「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新聞發布會首次宣布後便一直受到公眾關注,也是故宮歷史上首次舉辦的蘇軾書畫特展。
  • 臺北故宮南院試運營 成龍贈十二生肖獸首被稱搞統戰
    據東森新聞雲12月29日消息,28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開館試營運,香港藝人成龍捐贈臺北故宮當代藝術「圓明園12生肖獸首」銅頭的複製品。但某些臺灣網友卻稱,「這是統戰工具。」這讓成龍不得不出面解釋:「真希望更多人都能感受到我的初衷——保護文物、尊重文明。」
  • 2019年《故宮日曆》亮相 圖文並茂成文化傳播載體
    【解說】9月10日,最新版的2019年《故宮日曆》在故宮建福宮花園亮相,新版《故宮日曆》以2019 年生肖豬為主題,選取故宮博物院藏文物中表現「福豬」與「富足」生活的文物,為讀者呈現出一派金豬喜賀歲、盛宴長相歡的喜樂場面。  【解說】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大的建福宮花園裡擺滿了「紅牆色」的《故宮日曆》。
  • 大陸「日曆書」試水臺北國際書展 部分種類已售完
    大陸「日曆書」試水臺北國際書展 部分種類已售完 2017-02-15 18:37: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那些繪製中國地圖的西洋人
    耶穌會的歐洲人、中國學者以及欽天監的喇嘛、理藩院主事等十餘人參與其中。該圖實測經緯度值的地點有六百餘處,多處使用三角測量法,並使用了少量的天文測量法。地圖描繪範圍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臺灣,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 。比例尺為1:40萬。       十年後,全圖初步完成,即《康熙皇輿全覽圖》。中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實測全國地圖誕生。
  • 故宮慶祝600歲生日:《清明上河圖》將再次展出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   ——《清明上河圖》亮相,會否再引「故宮跑」?   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舉行的一系列展覽是值得關注的亮點之一。   2019年9月,為慶祝建國七十周年,故宮博物院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文物特展」,展覽以院藏設色觀賞性的花木植物文物為主,包含繪畫、器物、織繡等門類,突出花木的自然屬性、藝術屬性與人文屬性。時值秋高氣爽,屆時還將在宮中舉辦各地花卉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