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
在無數個民間故事裡,我們都不斷被告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但現實告訴我們,貧寒學子若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需要克服的還遠不止物質層面匱乏:他們還需要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安定的環境、和相對公平的機遇。
這是一所學校18年來試圖給窮孩子們提供以上條件,讓他們以相對公平的姿態去參與社會競爭的故事。
這3200多名幸運的孩子和背後的家庭,就此改變了命運。
文/徐寅
逃學回家的孩子
即便時至今日,在邊遠的山區農村,失去聯繫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生計、老人的力不從心,也能隨時攪動孩子一顆讀書的心。
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發生在廣西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裡。在捐贈人王永錕給這所學校捐助的學生活動中心落成當天,支教老師楊少敏卻發現,班上的學生陳小天失蹤了。
經村民指點,楊老師把陳小天從村口即將開走的大巴車上拽了下來。彼時陳小天正準備離家去打工。「讀書哪有吃飯重要?」拉扯中,陳小天反問楊少敏。
和當下近7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境遇類似,陳小天家裡有年邁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三人平時的生活,全仰仗父親在城裡打工的收入,但父親已經失聯兩個多月了。
原來父親生了嚴重的病,戴上呼吸機無法說話。主治醫生蔡瑩待他病情好轉後,向陳小天撒了個謊,說只是動了一個小手術,讓家裡不要擔心,並囑咐小天好好學習。
隨著每天輔導功課,有一天,楊老師給陳小天看了一張6年前的高中畢業照,照片背面是她給陳小天寫的一封信,信中她勉勵小天,讓他認真學習、不要心急,因為只有等他變成更厲害的人,奶奶和妹妹才能過得更好。
畢業照的主人就是當年的楊老師,她也和像小天一樣,從貧窮的農村中走來,一路受到社會的幫助,才上了高中和大學,現在回到農村成為一名支教老師。
而在楊老師的少年時期,她曾與蔡瑩、王永錕一樣,來自同一所高中。
在這所專門資助農村貧困學生、免費向他們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學校裡,他們順利畢業,上了大學,又參加了工作。這些年來,他們有的成為醫生,有的成為企業家,還有的成為老師。如今,他們又重新產生了交集。
楊老師最後在信中鼓勵陳小天,如果想成為他們,那就一定要繼續讀書。「因為知識,能把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3200多個孩子的轉折點
《國華的孩子們》取材於真實發生的人和事。
楊少敏老師,是2018屆華中科技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她作為公益支教項目的志願者,前往廣西偏遠山區的一處鄉村小學,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支教助學。
蔡瑩醫生,是北京大學醫學部2016屆的八年制醫學畢業生。畢業後她在中日友好醫院任職,並在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支援武漢。
機器人公司創始人王永錕,則在2009年入讀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年碩士畢業後,他選擇自主創業。目前擔任深圳一家機器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技術官,主攻移動機器人室內定位導航控制技術。
如今他們三人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但當年中考過後,他們都曾因為家庭貧困,面臨著是否還要繼續讀書的抉擇。
蔡瑩出生在一個小縣城,家裡條件不好,因此她總是擔心自己高中的學費和生活費給父母帶來太大壓力。
楊少敏初中畢業時,家中老人生病住院,原在外地打工的父親返回家裡,彼時她即將升入高中,家中還有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顧,全家的經濟壓力陡增。
王永錕則對初中時年級主任給他和幾位貧困學生發學習用品的經歷印象深刻。那天他從年級主任的辦公室離開後,就把剛發的書包、筆記本藏在衣服裡,偷偷拿回教室,生怕別人看到。「我不願意說,感覺自己太窮了。」
幸運的是,他們都得到了社會的眷顧。中考過後,他們通過了國華紀念中學的筆試和面試,成為這所中學的學生。後來,他們不僅順利讀完高中,還繼續了大學、研究生的學業。「那個時候,如果我不能去國華念書,就沒書讀了。」楊少敏回憶。
創辦於2002年的國華紀念中學,是由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先生和聯席主席楊惠妍女士捐資,依法興辦的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每年招收家庭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優異、素質超群的初中畢業生。學生從報考國華紀念中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學習、生活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
18年來,共有3260多名貧困學生先後入讀這所中學,這些學生及其家庭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國華的孩子們》三位主人公,就是這些學生的代表。
發現自己的命運
「命運」是《國華的孩子們》繞不開的話題。楊老師在影片中鼓勵陳小天不要放棄,要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影片導演徐凱倫在談及對貧窮孩子「命運」的理解時,將之歸結為一種「機遇上的缺失」:「有些孩子可能生來就沒有運氣遇到一些可以走出去的機遇。如果橫亙眼前的那道坎不可逾越,『山的那邊還是山』,他們就一輩子聞不到海的鹹味。」
影片借國華中學校碑上的話,道出多年來貧寒學子尋覓命運轉機的求索,和社會不絕的惻隱之情與愛心:「因不忍看到世間可塑之才,因貧窮隱失於草莽。」
王永錕至今記得自己2006年走入國華中學時的欣喜:學校建設得非常美,還有一片植物園和池塘。「學校裡的芒果樹每年都會成熟。我們打完球就上樹搖幾個芒果吃。感覺這就是青春的美好啊。」
三年的高中生活不僅改變了孩子們的成績,也改變了他們的性格和面對生活的態度。
楊少敏來到國華後,原先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她,在學校見到太多「更為優秀的人」,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平凡」。直到高二某一次考試,物理一直從未及格過的她考了八十多分,總成績排名衝到年級理科前二十,才讓她恢復了自信心。
三年時間裡,學校隔一周就組織外出參觀一次——博物館、地方名勝或是大學城,楊少敏由此開了眼界。「我不會再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但其實以前我是一個特別容易生氣的人。」楊少敏說。
王永錕的記憶中,國華也給了他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一口氣跑完1萬米,第一次學會在學業與社會活動中做選擇,第一次學會平視自己與周圍的同學,第一次為自己10年、20年、30年的人生目標做規劃,第一次思考自己不是要賺多少錢、而是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學校有一門『思齊課』,是校長給我們授課。他會和我們這些出身並不優渥的窮孩子,講名人們的小事和他們的生平。」這門課讓王永錕知道了林肯、拿破崙、傑克韋爾奇……他還收到楊國強給學生們送出的李開復自傳《做最好的自己》。
「這讓我發現,哪怕如我們這般出身平凡的人,也可以擁有夢想。」王永錕說。
回饋社會
畢業後,故事的主人公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
徐凱倫用「純粹」形容與三位畢業生交流時帶給他的衝擊:「他們雖然都畢業了,卻好像沒有離開國華。骨子裡還沉澱著像文人一樣的、精神層面的追求,這可能是學校給他們的最好的禮物。」
從高中開始,王永錕就對學校舉行的各種發明競賽感興趣。2009年填報志願前,他看到新聞,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師生們獲得亞太地區大學生機器人競賽的冠軍,便把目光投向東北。進入大學後,他如願加入學校機器人團隊,又在隨後數年於機器人研發領域創業。
蔡瑩從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2016年來到中日友好醫院。2020年2月4日凌晨,她暫別襁褓中的女兒,跟隨第二批醫療隊抵達武漢。兩個多月裡,她在危重症病房經歷了一系列的生離死別。隨著疫情形勢平緩,4月6日下午,蔡瑩收到撤離通知。她和同事們當晚完成了轉病人、收拾病房、整理器械等工作。在回駐地的路上,搭乘的班車特意繞上了長江二橋。
抵鄂當天,恰逢立春,待離去時,櫻花盛放。
楊少敏2014年考取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四年後大學畢業,她再一次站在人生路口。身邊朋友告訴她,要「找一份掙錢的工作」;父母則希望她讀研繼續深造。
但楊少敏卻選擇了支教,「了卻心中一個牽掛」。她記得高中階梯教室的後邊:那句話,「國華學子,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2018年,楊少敏前往廣西偏遠地區一所小學支教。她給山區的孩子們帶來了「更多東西」。學校在她的爭取下,開設了「性教育課」,內容包括介紹生命起源、男女身體部位、青春期變化以及男女性社會分工和性別平等。
有一次,她給學生播放紀錄片《人間世》,其中一集記錄了「母親生子」的不易。她要求孩子們看後寫出感想,結果發現「大家理解到的比想像中要多」。其中有學生寫道,媽媽生自己很辛苦,「要愛自己的媽媽。」
但也有挫敗的時候。2019年,她去附近的小學擔任授課志願者。一名學生的家長不清楚四年級的孩子為何逃課,也答不出兩天來「孩子去了哪裡。」
「家長們對孩子的情況滿不在乎,而孩子們能看到的世界就只有眼前這一點。」楊少敏惋惜,也堅信會有更多曾經像她一樣貧窮的孩子,可以擺脫眼前的迷茫。
「希望影片裡講述的國華精神,可以給欠發達地區的孩子多一種可能性。」徐凱倫說,「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最缺的永遠都是各種可能性。」
影片最後,主人公們告訴了觀眾實現這種可能性的必然:「不要放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責編:薛琳]
[來源:南方周末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