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其實並不「小」,相反它具有極其濃厚的年味和文化內涵,也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等,我國古代過春節一般從這天開始。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小年的日期也不一樣。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北方以前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所以小年時間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則保持了和普通民眾一致的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南、北小年時間上不一樣,當然在習俗上也不盡相同。上一篇文章小編介紹了北方過小年的飲食習俗,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南方過小年吃什麼吧。
南方過小年吃什麼?
1、粽子
小年吃「年粽」是廣西壯族人的習俗,這一習俗逐漸影響到南寧人,因此也有了南寧人在小年吃「年粽」的傳統。壯族人一般只在春節期間包粽子、吃粽子,所以叫「年粽」,「年粽年粽,年年高粽(中)」,是吉祥的象徵。廣西年粽跟我們端午節吃的粽子是有區別的,端午粽大多為小個頭的三角粽,而年粽則是長方形的大粽子,一般兩三斤糯米包一個。
2、米餅
廣西桂平、宣武等地有小年做米餅的習俗。用糯米粉輔以芝麻、白糖等放入模具壓成圓形的餅,蒸熟後食用,寓意「團團圓圓」。
3、年糖年餅
按照傳統習俗,福州人過小年要準備年糖年餅為上天匯報工作的灶公灶婆送行。年糖年餅分好多種,有寸棗、紅紙包、金錢餅、麻生糕、灶糖、灶餅等,都是甜脆可口的甜糕點,主要是希望用甜食粘住灶公灶婆夫婦的嘴,讓他們在匯報工作的時候只講好事。
4、甘蔗
福州人過小年準備的貢品最為豐富,除了雞鴨魚、太平燕、老酒、年糖年餅外,甘蔗也是祭灶必備的食物。甘蔗是灶王爺登天的梯子,有一節一節向上攀登的意思。用來祭灶的甘蔗要連頭帶尾稍保留完整,這樣才有「節節高」之意。
5、荸薺
相比其他地方來說,福州人祭灶非常講究,除了灶糖、灶餅外,葷灶要有酒有肉,素灶則要有帶頭甘蔗和荸薺。灶糖、灶餅是用麥芽糖做的,灶公灶婆吃了就會粘住牙,讓他們少說,不亂說。用荸薺祭灶則是取自福州方言的諧音,意指好運從年頭延續到年尾。
6、廿四團
蘇州人在臘月二十四小年這天要吃「廿四團」,寓意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過去,人們吃完小年糰子就不再出遠門。廿四團是用糯米粉製作的,餡料有鮮肉、蘿蔔絲、豆沙等,糰子蒸好後要點上印,各種形狀的印用來區別不同的餡。
7、年糕
小年做年糕是南方很多地方的傳統。「年糕年糕年年高」,寓意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一年比一年高。小年祭灶,人們蒸好年糕,放上紅棗,蘸上糖給灶王爺甜住嘴,使他到玉帝那兒「言好事」。
8、湯圓
廣東惠州地區有過小年吃湯圓的習俗,寓意「甜甜蜜蜜」。湯圓甜糯,據說這樣可以糊住灶君的嘴,使他不在玉帝前面亂講話。
其實,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不管小年吃什麼,忙忙碌碌一年,只要一家人能夠其樂融融的在一起,那就是一種幸福。小編在此祝大家小年快樂,闔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