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研究院專業畫家愣嚴山人所作,本著以畢生精力為繼承並弘揚中國畫而努力奮鬥的決心,為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己之所學。
家喻戶曉的齊白石,憑藉著他畫蝦的本領獨領風騷數百年,他的弟子也不差,齊白石給他的弟子的畫面上寫了幾個字,就名人效應而言,這自然是挺有名的,大家都知道,齊白石的書法是很有名的,單買字了夠了,結果反而賣了7780萬的天價,這真是藝術界的造錢工具。
有人說這個時代亂了,何止這個時代亂了,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自從近現代以來人的道德倫理就沒有了,現代好多人什麼禽獸事都做出來了,這一切都拜財富所賜,人這個字眼真不是好事時,當換成禽獸才對,連動物也不及,人乃是混亂的根源所在,早該剷除一部分人類的敗類。
還說什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類,這都是當今文化藝術的怪物,什麼怪事都出來了,什麼噴射書法,給女兒畫裸體,這難道不是禽獸幹的事嗎?你以為那些人是啥好東西,道德敗壞的象徵,這一切歸功於新文化改革的後遺症,使得人的道德喪失掉了,當然這也是一種破壞,對於正統文化的一種破壞。
近現代擅長畫蝦的齊白石,論道德修為也是極其卑劣的,要是論藝術修為,還基本說的過去,畢竟文化的修為差直接回影響到道德行為,那研究齊白石就會發現他的道德行為是極其差的,再看看黃賓虹,人家文化修為極其高,繪畫造詣也很高,近現代最有資格稱為大師的就數他一個人而已,但是他還不能稱為大師,而是一位巨匠,距離大師還有一步,其他人就不用說了,本人對於近現代的人的作品欣賞的沒幾個。
現代的人的作品幾乎沒有資格進入我的眼睛,所以我的眼光之留在宋元時期,對於明清以後的作品下不怎麼看,但是對於明清時期以後的理論倒是看了很多,研究了8年的繪畫理論,如今眼光提高不少,但是當最擅長畫蝦的齊白石,給最擅長畫牛的李可染畫牛的畫作上,補了幾筆之後,會產生什麼效果?其實還是很不錯的效果,齊白石在30歲時體悟到筆墨的重要,所以他後期的畫幾乎不再形式上下工夫,而是在筆墨上下功夫,這是好多人不周到的事情,還一味的大談筆墨當隨時代,你就自取滅亡吧。
下面我們就談談李可染的這幅《牧牛圖》吧,被齊白石題字之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大的變化,其實不外乎站在大樹下避雨,皆大家的光環成就自己而已,當人齊白石也是看到他會成功,受他也是為了推廣自己,可見人與人的接觸都是為了利益二字,以前的得到高僧視人間只有兩個人而已。
這當然是李可染早期的作品,當他畫完之後拿給師父看的時候,幾十幅作品齊白石唯獨看上這件作品,喜出望外再到站了起來,眼裡放出亮光,邊看邊說:「30年前,我看到徐青藤真跡,沒想到30年後,還能看到年輕人的畫有他神韻」。果真是高手看到好作品就王乎其所以然了,當年徐悲鴻到法國,站在著名油畫前,不禁哭了。
齊白石看中這件作品自然是有他的道理,這幅畫確實是富有生活情趣,這也讓齊白石聯想到他的童年生活,他小時候就放過牛,如今看到這樣的作品,自然是回味到他的童年,都說花鳥畫最重情趣,其實不管什麼畫都應該重情趣,這幅畫的生活情趣自然是滿滿的,孩童的天真爛漫,仿佛贏得樹枝頭的小鳥注意,仿佛人與鳥也共通,鳥兒而富有人的思想。
李可染見到老師這樣喜歡他的作品自然是很是高興,心裡自然想如果師父能補筆,那意義非同一般,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齊白石直接拿出他的看家本領,抄起了篆書,這可是齊白石位數第一的,自然是好事情了。當等李可染看到師父補筆後的畫面,簡直傻了眼,心裡那個失落啊!簡直是無語。
他沒有畫蝦也沒有畫蜻蜓和小鳥,僅僅是寫了幾個字,自然那時候的李可染是很希望老師為他畫極致蝦,或小鳥或者其他,熟不知他的畫面已經不再需要任何物像了,畫蜻蜓簡直是扯淡,這不符合畫理,鳥兒已經有了,不再需要畫,畫蝦自然也是不可能,你要是畫上去,就破壞了畫面,齊白石一想你的字不行,乾脆寫字比較好,這讓更是添加了畫面的不足。
這11個字,幾乎可以與畫面形成一種均衡的關係,不然畫面上面太輕飄,太浮躁,應當用厚重的筆墨提寫字,有人說留白,其實這幅畫的留白已經很充足了,不需要那麼大的空白,而左上角的柳樹也不應該存在,去掉比較好。
李可染看了自然是心裡好痛,但是他的書法和柳樹很明顯不符合這幅畫,下面很厚重,很穩定,相面卻在飄,自然不合理,太過於極端,確實這幅《牧牛圖》是李可染早期作品中比較有意境的傑作,畫的上方是稀疏的柳枝,中間牛的身體由淡墨塊寫成,但顯蒼老勁健,牛背、牛角、牛鼻和眼睛及牧童衣紋,用濃墨線條鉤勒,筆法古拙,富有質感。整幅作品有濃淡枯溼,還有焦和染,筆法一氣呵成,看似信手所畫,卻處處妙趣橫生。
李可染或許做夢也沒想到,他的作品能值這麼多錢,不過都是為被人造錢而已,自己只不過是造福別人,成就了別人,她的牛的作品,還沒拍出這麼高的天價,大都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上500萬的不多,上千萬的目前也只有兩幅,一幅畫了6頭牛的《孺子牛》,在北京保利2015夏拍中,拍出了2162萬。就是因為齊白石,他的作品才有那麼搞得價格。
我們來好看看齊白石題的字,第一排「可與言」,第二排是「可染弟畫」,第三排「小兄白石」。其中第一排的字最大,第三排的字用墨最重且較大。僅僅是賣這些字也能賣出一個好價格,但是李可染僅僅畫了兩頭牛,齊白石為啥體這麼多字呢?大家知道是什麼原因嗎,不妨暢所欲言,說出你們自己的觀點,
「可與言」這三個字,出自於《論語》,原文為: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也就是說畫面上的一切物象都在進行溝通,可以和它說話,或者對話,這裡可以是鳥與鳥,牧童和柳樹上的鳥,打開的鳥籠與柳樹上的鳥,總之,你可以與這幅畫對話。這三個字實在是太高明了。把整幅畫的最富有神韻和最有情趣的內容,濃縮成了三個字。可與言道出畫面的畫外之境,都說畫之境界全在畫外,過不出其然。
這字的第二排,是說明這幅畫是「可染弟畫」,這本來也沒什麼,只是證明作畫者的身份而已,可與第三排的字「小兄白石」放在一起,那意義就大不一樣了。齊白石比李可染大43歲,而且齊白石收李可染為弟子那年,已82歲,竟然自稱小兄。這不只是謙虛,而是對這幅畫生出了崇敬之意。第三行的字就說明了齊白石與李可染的關係,已經不是師徒上的關係,而是兄弟關係,可見齊白石對李可染很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