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銷量裹足不前,但是電視機產業對於新技術的追逐卻從未停止,從LCD到OLED,再到如今的MLED,在這一連串的英文縮寫背後,其實是一幅關於顯示技術迭代的價值數千億的產業變遷史。
只要是歷史,就會有得意與失意。在每一次大浪淘沙般的產業進步中,在周期性的波峰交錯之間,浮沉的又何止是技術。
自從2010年前後,隨著LCD工業化大生產,全面覆蓋市面上的中低端產品後,在畫質、厚度、功耗等方面佔優的OLED已然成為了行業公認的「下一代顯示技術」。
而從高端市場前期的發展趨勢來看,OLED也確實不負眾望,逐步佔據市場高端地位。IHS數據顯示,2015年,在2500美金以上高端電視市場,OLED電視全球佔比僅為15.5%,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便已攀升至51.3%。
就當消費者和終端廠商們以為OLED將按照LCD先高端再中低端,然後覆蓋整個市場,革新整個電視行業的時候,OLED電視自己卻開始裹足不前。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中國市場OLED電視的銷量有增有降,並沒有呈現出穩步增長的大趨勢,這兩年間,OLED電視的平均市場份額僅為0.3%。以2020年上半年為例,OLED電視的銷量約為7.1萬臺,對比去年同期的8.3萬臺,下跌了15%左右。
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主要還是因為在消費級市場OLED電視的售價過高。市場數據顯示,55英寸OLED電視平均售價在萬元左右,65 英寸 OLED電視平均價格更是達到了15000元左右。
也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9年7月,創維宣布啟動「OLED普及風暴」,其55英寸的創維 S8A OLED 電視售價僅為7999元。儘管創維已經盡力壓低OLED 電視的價格,但是一方面主流市場對於電視屏幕尺寸的關注早已轉移至65英寸,另一方面,同尺寸的LCD電視售價最低甚至已經下探到了百元檔,手握8000元預算的消費者完全可以購買75英寸以上的LCD電視,兩方面因素相疊加,直接就凸顯了「OLED普及風暴」的無力感。
儘管我們可以將OLED顯示技術沒有在消費級市場普及開來,簡單歸咎於售價過高,但是任何高端技術前期推廣時都不可避免會出現售價過高的情況,比如2004年,30英寸的LCD電視售價還處於萬元以上。
那麼,為何在大規模商用五年後,OLED電視的售價依然過高?
首先,OLED技術優勢雖然明顯,但缺點也很突出。誠然,OLED在功耗、色彩、對比度等方面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但是OLED的平均壽命偏短這一缺點同樣很明顯。目前,OLED面板的平均壽命不過3萬小時,日常使用下來的時間不過3年左右。考慮到LCD電視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7年左右,所以更多的終端廠商並不願冒風險強推這一新技術。
其次,終端廠商和供應鏈間也存在博弈關係。與LCD已經成為大部分屏廠的日常產線不同,由於韓企在OLED領域搶佔了先機,因此,目前OLED大屏的產線幾乎都被LGD壟斷。再加上一臺電視中,屏幕佔據了七成以上的成本,終端廠商和上遊屏廠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微妙的供需關係,哪家終端廠商願意將自己的生命線被捏在LGD手上呢?
對於終端廠商來說,雖然OLED足夠有吸引力,但是由於LGD居於上遊壟斷地位,因此,一旦全力押寶OLED,那麼很可能就會喪失定價權以及主動權。
以蘋果為例,由於其手機產品僅能選擇三星生產的OLED屏幕,因此,必須要與三星籤訂「出貨協議」,但是由於市場瞬息萬變,蘋果也不能保證絕對完成協議規定的訂貨量,2020年中,未達成協定目標的蘋果就向三星支付了9.5億美元的「罰款」。
而對於LGD來說,為了維護高溢價,並且保證合作夥伴的利益,OLED商業化的前期,LGD僅選擇了幾家合作夥伴,也是為了保證這一技術的前期紅利能夠分配到合作夥伴手中。然而,問題隨之而來,OLED的低迷銷量並沒有讓產業的上下遊掙上錢,如火山般的矛盾在暗自蓄力,隱而不發,一旦爆發就將是赤裸裸的互相指責乃至拆臺。
儘管在2019年後,LGD開始急速擴張產能。預計到2022年,LGD三家10.5代線工廠的OLED面板總產能將超過1000萬片。因此,現階段,LGD的方向就變成了以銷量博利潤。這也就是為什麼2020年小米、華為能在創維「獨代OLED」多年後,拿到OLED屏幕資源的原因。
毫無疑問,OLED是當下最好的顯示技術,而在可預期的未來,LGD主導OLED上遊產能的現狀也不會改變。為了在高端市場搶佔先機,避開LGD技術獨供的險局,終端廠商們必然要走的一條路就是跳過OLED,研發「下一代顯示技術」。
比如同為彩電巨頭的康佳、TCL就「重倉」了MLED顯示技術。
單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對比OELD的對比度高、能耗低、色域高等優勢和壽命短、色彩純度低等劣勢,MLED已經可以達到千萬級對比度,157%色域,使用壽命也突破了10萬小時,是OLED的兩倍有餘,能效卻只是同尺寸OLED的60%。
2020年中,有消息透露,蘋果已對晶電、友達投資百億,希望後兩者攻克MLED顯示技術,為未來的蘋果設備保駕護航。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發現,蘋果希望擺脫三星的急切心理。
此外,考慮到LCD未來的紅利即將被收割完畢,從中長期來看,OLED又極易被取代,國內面板頭部供應鏈京東方等企業在2019年末已經逐步停止了在LCD上的投資,轉而加緊投資MLED等面向長遠未來的高端顯示技術。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All in押注OLED的LGD也看到了MLED的大勢所趨,開始在OLED之外加緊布局MLED技術。比如在今年的CES上,LG就展示了MLED電視。而且據手機屏幕供應鏈傳出消息的顯示,蘋果即將推出的新iPad Pro就會搭載LGD的MLED屏幕。這無疑是一個信號,一方面體現出了LGD對於新技術的敏銳,但是更多的還是昭示出LGD對於OLED發展現狀的不滿,以及希望搭上「下一代顯示技術」首班車的急切心理。
總而言之,雖然在目前高端智能電視市場上OLED依然獨步天下,但是其技術和市場層面的攻堅不力,也直接導致了目前供應鏈和終端廠商之間的觀望態度。可以預見的是,當眾多終端廠商和供應鏈在同一起跑線上起步,在未來幾年,OLED也許真的會出師未捷身先死,在還沒有完全普及之前,就被下一代的MLED電視給徹底取代。
對於OLED來說,和MLED之間就是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只不過,OLED很可能會扮演那個更為悲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