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春林
或許是對景點情有獨鍾,或許是交通便利,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遊覽過甘坑客家小鎮了。甘坑客家小鎮起源於明清時期的甘坑村,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近年來又成為了龍崗區,與大運晶華(大運中心、大運公園、國際自行車賽場)、大芬畫韻(大芬油畫村)、鶴湖和暢(鶴湖新居)等景點齊名的龍崗新十景之一;尤為可喜的是,去年又被深圳市列入加快推進全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區」 改造提升工作的名單中。
儘管我多次遊覽甘坑小鎮,但位列甘坑客家小鎮十大美景之一的文昌塔,我卻尚未光顧過。前些年,想去觀光,卻屢見登塔必經之路的登山道前有告示:尚在修繕之中,謝絕參觀。直至強颱風"山竹"2018年9月來襲深圳,是繼 1983 年"愛倫"颱風之後影響深圳最強的颱風,狂風暴雨徹底摧殘了修建之中的文昌塔。此後,文昌塔一直處在緊張繁忙恢復重建之中,以致每次待我遊覽小鎮,都是可望不可及。
近日得有閒暇,再次故地重遊。時值庚子年小寒時分,步入小鎮給我帶來了驚喜,久盼逾久的文昌塔終於對遊客開放了。沿著花崗巖鋪設的登山道,盤山而行,拾級而上,穿過鬱鬱蔥蔥的竹林,大約踏過88級臺階,便到了文昌塔底座大坪。說來這文昌塔也並非土生土長在小鎮上的,這座黔派傳統建築,據說是從貴州黔東南遷過來的侗族八角鼓樓,因蘊含著對文風昌盛的願望,故名曰「文昌塔」。我數了數,這座文昌塔有13層樓簷,從外觀上來看,是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你看自地面底座起,樓簷為八角飛簷翹角,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樓頂則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頂尖直刺蒼穹。看來文昌塔實為侗寨鼓樓,既是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誌,更展示了侗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結晶。
我在想,除了這文昌塔遷自貴州黔東南;還有遷自江西婺源清朝雍正年間的狀元府、遷自安徽乾隆年間徽派建築壽字樓、鳳樓和福字樓以及遷自閩南清朝後期建築瑰麗的南香樓等;我不由得感慨道,深圳是座全國最大的移民現代化大都市,極富廣闊胸懷的包容性;就連風景區也富有移「景」的特色。來自祖國各地的遊客在觀賞風景的同時,也不時綻放陣陣難以忘懷的「鄉愁」;對於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遊子來說,小鎮的一幢幢銘刻著歷史厚重感的建築,記載著一個個穿越時空的悽美故事,勾勒出客家人艱辛的遷徙路程,毋容置疑,睹物思情,感慨萬千,以致迸發出強烈的愛國情懷來。
(文中圖片均系作者拍攝)
21.1.7於深圳龍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