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在創造亞當的時候,怕他孤單,取了他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愛情的歷史跟人類的進化史一樣久遠。
不知道是否可以這樣說,愛情也是人的本能。
有人說:「愛情像鬼,聽的人多,見的人少。」,我們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了給生活當中的一切都明碼標價,愛情也不免成了待價而沽的東西。
所以,就有姑娘放出豪言,一定要有一枚darry ring的戒指,和一件微微王的婚紗,才肯走進婚姻的殿堂。用拜金來換取未來老公的一份捨得。
因為站在他們對面的我們,內心裡陪伴他們攜手未來的決心和勇氣,他們若無動於衷,它一文不值:他們若洞察於心,它價值千金。
花了一個晚上,看完了楊絳先生的回憶錄《我們仨》,感動的淚花閃閃。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感情。情之深,愛之切,溢於言表。
他們相識於清華園,第一次見面後, 他們便迅速墜入愛河,楊絳說:「他戴一副老式眼睛,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第二次見面,錢鍾書對楊絳說:"我還沒有訂婚。」她也緊張地說:「我也沒有男朋友。」一點也不戲劇化的開始,這份愛卻綻放了63年。
1935年,錢鍾書赴英國留學,愛的難捨難分的兩個人決定先結婚然後一起去英國,在英國有了他們愛的結晶,錢瑗。
在楊絳先生住院期間,不會打蝴蝶結,分不清左右腳的錢鍾書先生,每天到醫院都要苦著臉訴說自己做的錯事。
打翻了墨水瓶,弄髒了房東太太的桌布,檯燈用壞了,門軸壞了,楊絳每次都安慰他說:「不要緊,我會。"
出院後,她真的把那些錯的事料理的妥妥帖帖。而衣來伸手的錢大公子,竟然也學會了煲雞湯,烤麵包,沏紅茶,照顧起產婦來也有模有樣。
愛,就是努力成為彼此需要的那個人。
回國後,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革,等等諸多磨難,一家人相親相愛,相互扶持,相互鼓勵,穿越生活的荊棘,苦中作樂。其情更加醇厚,更加堅牢。
1997年他們的女兒因病去世,次年錢鍾書也離世了。
楊絳先生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到這段話,特別心碎。人到暮年,接連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這樣的經歷就好像心被揉碎了再踩上幾腳,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才能一個人堅持走下去?
她選擇用思念溫暖餘生,用回憶感知他們的存在,用文字延續對他們的濃濃的愛。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說「逝去的人仍有人記得,他就沒有真正的死去。」
對楊絳先生而言,她活著,等於他們仨都活著。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愛情這樣子,就像相愛的兩人像手捧琉璃,需要慎重地對待,每一個相守的平淡日子,都值得舉輕若重。
因為我們想要的不是別人的豔羨,只是在白髮蒼蒼的時候身邊的人真說一句:「見你之前,我從未想結婚:娶你之後,我從未後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