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過幾次痛失心愛之物的體驗的人,通常都很懊悔,為什麼當初沒好好的珍惜所擁有的。他們覺得只要真心想做,珍惜應該很容易能做到。其實未必。
要想使人珍惜某些東西,不僅得讓人在理智上感到珍惜的必要性,情感上還要有迫切地去珍惜的動力。光有良好的意願是沒有不夠。
以下的建議,基於兩個心理學原理:
1.身心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面,心裡對某事物的認識發生變化,行為也會跟著發生改變!並且這種轉變是由內而外的,也會比較持久。另一方面,經常重複某一行為,也會悄悄的改變自己的心態,最終塑造自己的新人格。
2.最根本的轉變來自於對身份的轉變。我們進行一項新的改變,往往不能堅持到底,即使做到了,也總想著用舊的誘惑去獎勵自己。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覺得,想要變好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那個被壓抑,需要被改造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我們總是覺得改變就是在讓自己受苦,所以忍不住要放棄,忍不住要補償自己。這是因為只改變外在行為而沒有改變內在的身份認同。
行為和思想一致是最自然,最容易做到的!所以從內心裡真的認為自己是個很棒的人,就會容易做出那些很棒的人才能做出的事。這是從內在改變身份認同,進而用新的身份認同指導外在的行為,也是由內而外的轉變,自然是最為徹底的轉變!
具體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完善自己對生活的認知。人只有首先解決了,對於什麼該值得珍惜的問題,才會有想守護的對象。一生之中,你的堅守會遇到各種挑戰,如何能解決由此產生的負面的錯誤的想法侵襲,也是你必須做的功課。所以完善認知是一生一世的事業。認知完善,行為才能由內而外地生發出來,持久地改變生活!
其次,把珍惜培養成一項習慣。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我們注意了,如果不有意識引導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就會錯過很多重要的東西。所以要把珍惜培養成一項習慣,使我們的眼光經常不自覺的注意需要珍惜的東西,就會較少錯過真正在乎的事情。培養珍惜的習慣,可以從培養感恩的心態來做起,比如堅持寫感恩日記,記錄生活對自己的點滴饋贈,並且及時的用語言和行動表達對別人的感謝和支持。養成習慣後,珍惜的行為就會重複發生,慢慢的你就會認為自己本來就是一個樂於感恩和珍惜的人。
最後,要充分的享受珍惜得來的成果。為了在乎的東西,克制,謙卑,有禮,始終不放棄守護的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自己,愉悅自己。可以記錄感恩日記的同時,也記錄自己為了完善認知,養成習慣所做的努力,以及在此前提下大家發生的變化。時時看到自己的成長,以及為其他人帶來的有益的轉變,能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也給了我們動力,更好的堅持下去。當我們從所堅持的事情中獲得大量的快樂和認同時,慢慢就會覺得,原來自己是這樣棒的人,新的身份認同就會慢慢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