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從而改過遷善。常言道「獨木不成林」,想闖出一番事業,單槍匹馬往往是不行的,須懂得使用眾人之力。因此人在社會上行走,很有必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提及了人際關係中的3大忌諱,一旦觸犯,人生要吃大虧,所以務必時時自警。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
釋義:用人不能刻薄寡恩,刻薄了則前來效力的人就會離去。
《鬼谷子》曰:「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凡人皆有優點,又有缺點,用人是「用其所長,棄其所短」,如果對人求全責備,拿著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則天下將無可用之人。
《素書》講,「自厚而薄人者棄廢」、「薄施厚望者不報」。有了好處,先己後人,論功行賞,則是肥自己而薄待他人,這種行為只會讓大家離心離德,最後害的還是自己。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
釋義:不要與小人結怨,小人自然有他的冤家來與其鬥爭。
古語有言:「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君子心胸寬廣,即使與他有摩擦,他也不會斤斤計較。但小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一旦與之結怨,日後少不了吃虧。所以,要多結交君子,少結交小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千萬不要與好走邪門歪道的、巧言令色的、好諂媚的人交友。
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
釋義:不揭發他人的隱私,不對他人的舊惡念念不忘。
《道德經》曰:「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代替木匠砍削木頭,很少有不傷到手的。別人不願意講的事情,往往有難言之隱,如果好事者不小心知道了,還替他人講出來,則只令當事人不快,嚴重的雙方還會結下怨恨,怨恨即是招禍之根。
對他人的善行善舉要念念不忘,但對他人的舊惡則不可不忘。《素書》云:「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兇。」常言道「一碼歸一碼」,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舊惡念念不忘,在他人有了新的功勞時,就很可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此他人怎會不怨,於己實為不利。「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不忘他人的好,他人自會投桃報李;不忘他人的舊惡,則是自取其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