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民注意了
下周六(9月19日)
上午10時40分至11時00分
東莞全市將試鳴防空警報!
如果你突然聽到警報聲
請不要驚慌!
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2020年
試鳴防空警報的通告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府直屬各單位:
為切實抓好經常性的人防戰備工作,增強廣大群眾居安思危的國防觀念和防空意識,有效檢驗人防通信警報設備設施、人防信息網絡的保障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和《廣東省實施辦法》有關規定,市政府定於2020年9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時40分至11時00分,在全市各鎮街(園區)試鳴防空警報。屆時,各鎮街(園區)的防空警報器和東莞廣播電視臺(電視1、2套節目、廣播1套節目)將分別通過聲音或圖像發出「預先警報」、「空襲警報」和「解除警報」三種防空警報信號。望廣大市民、各界人士聽(看)到防空警報信號或信息時,注意聽辨,不要驚慌,照常進行工作、學習及社會活動。
附件:防空警報信號
東莞市人民政府
2020年8月26日
附件:
防空警報信號
辨識防空警報
居安思危!
如果空襲真的來了,
我們該怎麼做?
▼
遇到有空襲徵候和遭受空襲時,國家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採取防護行動,主要可以用「鳴」「走」「藏」「消」四字進行概括。
「鳴」是指鳴響防空警報,「走」是指組織人員和物資疏散,「藏」是利用人防工程或地形地物躲避敵空襲,「消」是在敵空襲時和空襲後組織開展搶險和自救互救行動。
由此可見,防禦空襲
不僅要熟知身邊的人防工程分布情況
更要辨識人民防空警報
能迅速按照警報作出響應和行動
▼
國家規定的人民防空警報聲有三種,分別為預先警報、空襲警報和解除警報。聽到警報信號後,大家應保持鎮靜,先分辨出鳴放的是哪種警報信號,然後再採取相應措施。
預先警報是預先告知城市居民,敵人可能對城市進行空襲,告誡人們提前做好防空襲的各種準備工作。該警報鳴36秒,停24秒,連續3遍為一個周期,時間3分鐘。
空襲警報是在敵機或其他空襲兵器已經臨近城市上空,空襲行動即將開始時施放的,通知人們迅速採取疏散、掩蔽等防護措施。警報鳴6秒,停6秒,連續15遍為一個周期,時間3分鐘。
解除警報連續鳴3分鐘。該警報是在空襲或空襲情況消除後施放的,告知人們空襲情況已經解除,可以按照防空襲計劃進行清理和清除空襲後果的工作,同時可以恢復城市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素材來源:東莞市人民政府、東莞日報
紀念1938年的「東莞淪陷日」,
提醒勿忘國恥。
鳴防空警報
這個聲音的背後,背負了6萬多條生命
所有東莞人都不應該忘記!
▼
01
1938年11月20日,東莞宣告淪陷
這段歷史,我們一定要銘記!
1938年11月20日上午,日軍以步、騎、炮兵五六百人,從莞龍、莞太兩條公路向莞城進犯。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區統率委員會主任幹事張我東、守城自衛團總指揮何煜坤,率領東莞抗日團隊,於縣城南門外的禾倉嶺、狗牙嶺、步步高等處,阻擊日軍。
同時,縣自衛團普訓大隊長劉發如、虎門要塞守備團營長陳國卿等率部馳援,分別向日軍圍擊。日軍用小鋼炮、機槍向城郊進攻,並出動飛機3架,以密集炮火射擊。激戰數小時後,因日軍炮火猛烈,抗日團隊只好撤退。當晚十點,日軍佔領東莞縣城,東莞宣告淪陷!
1938年,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舊照
1938年,日軍佔區莞城街景
抗日期間華南區域一直是重要戰場
著名的廣東東江縱隊
就經常在東莞、惠州、寶安等地活躍
那時候不管男人還是女人
只要還有一口氣,全民皆兵
絕不跪地求饒!
東江縱隊女戰士合影
東莞大嶺山東縱遊擊根據地
這段民族歷史恥辱
我們怎麼敢忘記?怎麼能忘記?
▼
2
抗戰7年,東莞傷亡61000多人
抗戰時期,東莞失去六萬多條鮮紅的生命
經濟損失5900多萬元(按1937年幣值換算)
當年的抗日報導
1940年夏末,日軍在大嶺山金桔鄉大沙村進行了九次「掃蕩」,燒毀民居454間,燒死村民7人,殺害村民62人。日軍甚至對東莞人民進行集體屠殺。1941年8月3日,日軍第二次入侵東莞道滘鄉,把3000名手無寸鐵的村民,分別押往閘口村盧宅和盧氏祠堂等四個集中點,先後施以煙燻、毒打等暴行,製造了震驚全省的「六一一」慘案。日軍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當年一個日本小說家,他的某部戰地文學作品裡簡單描述了當年日軍進入東莞縣城時的情景,還拍下了東莞城的某座城門。
3
向東莞的抗戰英雄致敬
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期間
東莞這片土地上曾經湧現過許多英雄
他們永遠值得東莞人民緬懷!
▲蔣光鼐(1888-1967),東莞虎門南柵人。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全國抗戰爆發後,回到家鄉參加抗戰,先後任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區統率委員會主任、第四戰區參謀長、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抗擊日軍的第一、二次粵北會戰。
▲王作堯(1913-1990),東莞厚街人。1938年10月,王作堯奉命回莞組建設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東莞模範壯丁隊,並親任任隊長。與曾生的第三大隊配合作戰,建立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
▲何與成,東莞莞城人。1938年10月,和東莞社會壯丁訓練總隊副總隊長顏奇,帶領東莞壯丁常備隊第一、二中隊以及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一部,在峽口、西湖到京山一線阻擊日軍,史稱「榴花塔阻擊戰」。
▲袁鑑文(1914-2007),東莞東城人。1938年10月,參與組建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任該隊政治指導員,這是中共廣東黨組織在廣東省最早組建的一支抗日武裝。
▲黃友(1927-1944),東莞鳳崗人。1942年參加抗日遊擊隊,作戰英勇頑強。同年10月被提升為少年班班長。1944年春,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東江縱隊獨立第三中隊(代號「飛鷹隊」),仍任少年班長。1944年7月21日,為擺脫敵人,黃友班擔任阻擊,與敵展開惡戰,最後壯烈犧牲。
▲李一之(1904-1940),東莞高埗人。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40年10月,在東莞水鄉開展遊擊戰。同年12月,因漢奸告密,被日軍逮捕,身上被連刺十幾刀,寧死不屈,壯烈犧牲。
▲丁農,原名莫富圖,東莞麻湧人。著名的抗戰革命戰士,抗戰開始後,廣泛發動群眾加入抗日行列。1938年8月北上,加入抗日大軍。
今天戰爭雖然已經遠去
但戰爭的傷痕猶在
警示猶在、教訓猶在、記憶猶在
在我們享受安定美好的生活同時
請別忘記要居安思危
請每一位東莞人都記住這一天!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素材來源:東莞市人民政府、東莞日報
另:大量讀者還有沒養成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後順手點右下「在看、點讚、分享」並轉發,以示鼓勵!長期堅持創作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棄。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