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傳承發展 傳統節氣還跟得上氣候變化嗎

2021-01-15 央視網
二十四節氣傳承發展 傳統節氣還跟得上氣候變化嗎

原標題:

  北京京源學校小學生何苗與自己精心繪製的節氣年曆。

  2月3日正月初七,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意味著春季的開始。

  不過,知名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宋英傑指出,立春是所有節氣中,寒冷程度排在第三位的。以氣象學的季節標準衡量,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

  那麼,仍然比較寒冷的立春節氣,為什麼代表著「春季的開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天氣氣候的變化,剛剛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還有用嗎?

  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二十四節氣自秦漢時期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立春時,我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一番『立意』。」宋英傑對記者說。

  宋英傑研究二十四節氣已有十幾年時間,去年「碼」出了一本二十萬字的《二十四節氣志》,即將出版。「我們的立春,古時確定的標識是東風解凍;立冬的標識是水始凍。所以古人是以封凍、解凍界定冬春。但如果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來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他表示,類似的例子是立秋,「立秋是所有節氣中,炎熱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比夏至還『牛』,往往新秋尚遠。」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的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中國傳統將立春的15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立春期間,氣溫開始趨於上升,日照、降雨開始趨於增多。但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出現了春天的前奏。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數千年歷史。古代立春時,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立春節氣的習俗包括迎春、春遊、鞭春牛、咬春等。

  二十四節氣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以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對於我國其他地區來說,同一節氣所描繪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另外,伴隨著氣候變暖的趨勢,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的指示功能也在弱化。

  一位東北農業專家對宋英傑講述的一個變化,讓他印象深刻。「在40年前,我們勸農民開春的時候一定要晚耕種,有一個諺語勸他千萬別著急,叫『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40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是讓他趕緊早種,因為氣候暖了,早種也沒關係,叫『穀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在耕種的問題上,一早一晚,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北京等地有句諺語說,『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就是說到9月初,蚊子就不叮人了。但現在基本都是『喝了寒露水,蚊子閉了嘴』,就是說過了『十一』一段時間,蚊子才不咬人了。只要你注意觀察,就能發現氣候變化當中的某種細節。」宋英傑說,二十四節氣和氣候變化,是他即將要開展的一個研究課題,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天氣氣候的明顯變化,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是否仍有參考價值?

  國家氣象中心農業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毛留喜認為,儘管如今二十四節氣時間已經固定,但從歷史發展來看,二十四節氣的內涵是動態的、不斷豐富的。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老百姓結合當時的氣候及農業種植條件,與時俱進地將二十四節氣本地化。近現代以來,農民也根據氣溫、降水、物候的變化不斷賦予節氣新的內涵,動態地修改和完善了與節氣相關的農諺。

  「在廣大農村地區,二十四節氣仍深受農民朋友們的認可和喜愛。『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穀雨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延遲』等節氣諺語朗朗上口、廣為流傳,成為農民安排農事的依據。正是由於二十四節氣動態變化的內涵,它依然可以為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參考。」毛留喜說。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之光表示,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實用價值。比如,從現在十分流行的中醫養生來看,秋季起於立秋節氣,緊鄰大暑,又熱又溼;秋季結束於霜降,已近立冬,氣候又幹又冷。秋初和秋末雖然同在一個季節,但氣候卻完全相反,醫生遇到的季節病和中醫養生需要預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養生簡單地跟著四季走還不夠,更要跟著節氣走。

  「節氣和我們的生活若即若離,但實際上,常常是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潤澤著我們對萬千氣象的體驗。」宋英傑認為,儘管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了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獨特的、完整的,已經浸潤到我們的血脈甚至基因中,使得中國人的生活具有韻律之美,可以說是中國人生活的『標點句讀』。」宋英傑說。

  二十四節氣要繼承和發展,需「本地化」和「現代化」

  歷經千百年,二十四節氣仍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作用。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地方的節氣傳統正在消失,年輕人對節氣的認知逐漸模糊,感情逐漸淡薄。

  「申遺成功挺好的,但是得清醒地看到,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傳承,需要做的事兒太多了。申遺成功以後,不能僅僅到故紙堆裡翻翻古人是怎麼想的,有些什麼樣的習俗。」宋英傑強調,「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展,是我們為二十四節氣這個『未完待續』的文化能續上點什麼,讓二十四節氣變得更豐富。別讓後人看這個時代的時候說:這個時代沒做什麼獨特貢獻。」

  談到古籍中對節氣和候應(物候特徵)的描述,宋英傑認為,有的極其精彩,用三五個字就能把節氣或候應說得很清楚、很傳神,例如「桃始花」「玄鳥至」「雷乃發聲」等。但也有不少是需要改進的,有的是誤解,有的是謬誤,有的代表性不強,有的標誌物一直有爭議,有的難以觀測觀察。「一方面,是要『本地化』,自己總結當地的獨特物候標誌物,別老背人家中原地區的順口溜。另一方面,是要『現代化』,對存在的局限和偏差,我們要根據現在的認知改進它。」

  曾留學日本的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浙江農林大學副教授畢雪飛說,二十四節氣傳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節氣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節日),更多的是以民間節日的形式傳承實踐,文學領域也有大量關於節氣的表述。這些做法值得借鑑。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指出,二十四節氣中有些節氣非常有名,但有些節氣已經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被人們遺忘。「如何讓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如何更好地傳承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弘揚這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使命。」(記者 劉 毅)

相關焦點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一些地方的節氣傳統正在消失,宋英傑:別老背中原的順口溜
    那麼,仍然比較寒冷的立春節氣,為什麼代表著「春季的開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天氣氣候的變化,剛剛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還有用嗎?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 二十四節氣—「立冬」還有多少人知道?
    今天是2020年11月7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把寒暑變化劃分得更加詳細,以利於更好地安排生產和生活。而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文化經驗,導致人們越來越忽視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xiao xue 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繫,小雪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中心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學術和展覽展示活動,包括2017年10月與山東省平度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二十四節氣與養生美食高峰論壇,並在該活動閉幕式上與平度市人民政府共同掛牌成立「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近年來,平度不斷加強對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保護和實踐研究,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致力於以二十四節氣打造城市文化IP,讓古老耕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申遺不是搶註商標
    很多人會背節氣順口溜,可是你真的知道究竟什麼是「二十四節氣」嗎?這個項目申遺成功,對於傳統文化保護將起到怎樣重要的作用?昨天,文化部對此召開新聞發布會,一一解答熱點問題。  聽到二十四節氣評審通過的消息,當時在現場的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激動地站起來與周圍人握手。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紫金山天文臺推算精確時間
    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除了這些,你對二十四節氣還有哪些了解?二十四節氣為啥能申遺成功?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你會背嗎?節氣·還有用嗎春種秋收農作物生產還是遵循節氣人類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二十四節氣對現在生活還有影響嗎?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王才林表示,現在的農作物作業仍是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土圭測影法最早確定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寒暑往來氣候的變化,是農事活動的「晴雨表」,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觀念。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誕生的?據記載,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古人將洞悉到的自然規律凝結在曆法之中。西漢時期,我國有了第一部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在二十四節氣裡,「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霜降,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時節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所以霜降剛過,秋褲還會遠嗎?)一談起節氣,就不得不提到那首小學學習的,至今小夥伴們還耳熟能詳的節氣歌。小學語文課本上的《二十四節氣歌》短短二十八個字,不僅記載著寒來暑往,還體現出一年的氣溫升降、降水豐寡。
  •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為什麼能申非遺成功?
    熟悉「寶寶念詩」的老朋友都知道,每次節氣的時候,必然要介紹相關的知識,念相關的詩詞,這也成了「寶寶念詩」的一個品牌。什麼是節氣官方是這樣介紹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是小編最早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一句諺語,上小學時,小編奶奶教會。說的是清明,穀雨這兩個節氣,因為氣溫的不穩定(即冷空氣南下),有時候異常冷。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雖然其深植於農耕文明,但在時代變遷中,仍不斷被傳承弘揚,煥發著溫潤的光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重要論述,並提出殷切期望。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我們邀請致力於節氣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講述自己與節氣的點滴故事、對節氣的深邃之思。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12星座早已不是12星座,而二十四節氣仍是那個二十四節氣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12星座早已變成了13星座,同時也很少有年輕人能完整記得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八星宿!其實它們最初的誕生原因都跟時間和空間有關!篇幅有限先聊聊二十四節氣,下次再說說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起源於華夏文明的誕生地黃河流域,也是以這一帶氣候環境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時間曆法系統。
  • 二十四節氣在哪個地方最準,為什麼?
    自古以來,華夏先民對於二十四節氣是極為重視的,甚至還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節」——即立春、春分等具備斷代意義的節氣,視為節日。比如北宋時期,西夏王李繼遷為了取得契丹朝廷支持,在每年的「八節」都要派人向契丹進貢;南宋時期,西夏朝廷因為在經濟上要依賴金朝,因此也會在「八節」時候,向金朝皇帝進項寶物。
  • 探究源自中國的傳統時令「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需按照農曆計算?
    提到「二十四節氣」,很多人都能將這首朗朗上口的節氣歌隨口道來。雖然今天的人們並不大使用「二十四節氣」了,但是偶爾還是能夠聽到周圍的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突然說上那麼一句「今天是驚蟄天」之類的話。對於「二十四節氣」,我們可能最為熟悉的應該是「清明」,因為這一天被規定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他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 你知道列入非遺的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哪些嗎?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重要的生產生活的指示,是我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文明在國際上的一個重要代表,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自於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後,二十四節氣在2016年11月,被正式列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時申報的名稱是「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古代長期的農業生產之中。古代靠天吃飯的農耕作業,極大的依賴天氣的變化。
  • 節氣簡介: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
    導語:24節氣中有四個節氣分別代表著四季的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中,立冬是冬季的開始。你知道立冬是什麼意思嗎?你了解立冬節氣的習俗嗎?立冬和另一個冬季節氣冬至有什麼不同?我們通過立冬節氣簡介——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進行了解。立冬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