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大叔,微博認證是知名星座博主。
做的是星座吐槽系列的大V。截止到今天粉絲854萬。
微信訂閱號上線不到一周關注就過十萬。
和其他星座大號相比,它的評論和轉發比人家多出一個量級。
同道大叔本人靠出書、廣告、周邊實現了財富自由。
據說微博大號廣告報價幾萬到幾千萬不等,你懂得。
他真人啥樣?
不折不扣的88年小鮮肉。一張韓劇男主的臉,幹的是婦女之友的活兒。
頂著清華美院的名校光環,玩商業也遊刃有餘。簡直人生贏家啊!
邀請他來拍封面,;拎著好幾雙鞋到現場,發現哪雙穿上去都彆扭,最後光腳在冰冷的攝影棚裡疾走。
他真的酷愛光腳。
以上來自他的自拍。哦對了,他個子挺高的,沒穿內增高。
他的助理雞腿在其微博上曬照……
我見他的幾次他也都沒穿襪子。
據說愛光腳的boy往往桀驁不馴,領教了。
一個產品經理想在微博裡變成大V
他是一枚處女座。借工作之便,誇處女座很多次。
還是個潮汕人,
高中為了考個好點的大學,兩年時間內從美術門外漢考上清華美院。其實父母對他的期望就是當個公務員。
在清華的四年一直在創業,稱自己一直很屌絲。
做高考資訊站,
開美術輔導班,
開發好幾款社交App。
「同道」就來自他當時的App名。
那個時候他「死都認為創業就是做App」,一直在做產品經理。玩微博只是副業。
第一條微博:
看上去評論92,其實當時評論都沒幾個,都是後來大家粉上他,再回去挖礦的結果,
他認真地給粉絲畫畫,
畫過羅志祥的女友周揚青,
什麼都畫,說到啥畫啥,還畫過餅,額我餓了,
然而並沒有什麼人轉。
追熱點+惡搞,比如小時代系列禿頭圖,轉發可以上千。
那時沒啥特定,唯一的特點是「想紅」。
已經算是網際網路圈內人,微博裡還經常提到「兩個做IT的哥們來找我玩」,「推薦朋友做的產品」。
他每天休息的時間不超過5小時,因為畫一張圖的時間差不多需要7到8個小時,再加上自己創業的本職工作,休息時間所剩無幾。
當然也和小野妹子、偉大的安妮等大V經常互轉。
互推,對於新浪微博大v的共同繁榮起到功不可沒的作用。微博催生了幾大段子集團,鼓山文化,樓氏集團——有沒有天地會的趕腳?
同道很早之前就對這個群體產生了興趣。
闖入了一個星座+社交的迷の區域
有一次在麗都旁邊,他跟幾個女孩子聊情感,發現大家一聊情感就會聊到星座。
接著他編了條微博,
讓他第一次見到很多好玩的評論,互動量蹭蹭蹭上去了。
但並沒有數據依據。他說:
通常對做星座的來說,十二個星座放在一塊兒最保險,一個星座畢竟是十二分之一嘛!單獨把一個星座拿出來做,之前沒有人去嘗試。可我後來發現: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某星座」,當吐槽這個星座的時候,每個人都出現了。
從四五千,到轉發量過4萬,他又是這麼反思的:
中國現在處在一個非常高速的發展階段,因為發展,社交活動會變得特別頻繁。需要工具讓社交變得簡單。就像微信表情和各種小功能。我們做這個內容也是當社交工具。
第二天,他就想做成系列了。
其實他對星座還是很有研究的,因為可以短時間了解一個人,或者追女朋友。
Ps:他已成功
但是,微博上做星座話題的公眾號不少,同道憑什麼突出重圍?
究其原因,主要是——粉絲參與度特別高。
當時他找段子手前輩問這是怎麼回事。段子手也說不知道。誰都看不明白。
他真的不是微博上第一個做星座的人,但是可能闖入了一個星座+社交的迷の區域。
6.4號,屬於天秤座的吐槽漫畫就問世了。這速度真的很快!
不得不說,同道老師的內容敏感度很厲害。
能想到做成系列,是其一;
每條微博精心設計過的,精準把握讀者是在第一條被打動,還是第二條想轉發,是其二;
把漫畫簡化風格,是其三。
第三點很厲害,而且他純屬為了偷懶。
前面提到過由於他是學油畫的,不善於畫漫畫,所以一幅畫得磨6-7個小時。為了「一個小時畫一張」,就變成了這樣的風格,
像麻花一樣扭來扭去,但是看起來很順眼的樣子。
然後,每個星座不是髮型、顏色的小差異,而是根本就不一樣。
上面這貨是射手座。
這貨是白羊座,旁邊的是他自己。
他說,
配漫畫是一個趨勢,讓這個事情變得更有可讀性,同時必須讓文案變得更簡單。反推過來,是一種讓文案變得更好的方式。因為你在簡化複雜的東西。
後來他就以微博為主業了。他認為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創業型、產品型人才。(對呀,人家是大處女座嘛)
從網紅到商人也是要探索滴
以微博為主業之後,同道大叔就不做App了。專心開始做內容。
他的盆友對他這麼看:相比於商業,他做內容更有天賦。
他對女性的需求確實有天生的敏感性,這是從做社交產品時就培養出來的技能。
現在同道團隊30餘人,有負責內容策劃的,有負責設計畫畫的。
很多內容他不需要一條條親自去想了,但是決策還是要自己做。
想選題很快,「上個洗手間的時間就想出來了,或者說洗個澡的時間」。
有一本書對他影響很大,他看了三遍,就是下面這本。
他的下一步的計劃是拍電影。
因為他知道:流量跟變現之間是有鴻溝的。
電影院這個高arpu值場所,值得霸佔,同時他也沉迷於電影創作。
但是在商業方面,他的確有兩把刷子。
其實他和偉大的安妮有點像。我們姑且可以把畫手分為幾種:
第一種,默默耕耘,但不夠幸運,畫作一直不出名,
第二種,成名了,變成大拿,身價倍增,
第三種,成名了,變成老闆,僱傭前兩種。
同道大叔和陳安妮都屬於第三種。
所以會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因為他們距離商業本身就更近。
兩個潮汕老鄉,分別在左一左二。
約訪同道有點難,起初很高冷,為自己構建一堵防護牆。
放鬆之後,就開始冷幽默。
和他相處過的同事,對他最統一的評價就是大方、仗義。
他把好奇心看得很重,他說這是做內容的「造夢人」要保持的基本素養,也是和年輕人打交道的標配。而做內容產品就是「造夢」。
不到30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坐擁855萬粉絲和無數潛在的商業價值。
每天仍在光腳疾走,從深圳到北京,管理團隊,招募比自己更牛、可以互補的合伙人。
他認為自己也是蠻拼的。
他說:勤奮在這個時代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必須的素質。
以下為創業邦記者對同道大叔的文字專訪實錄:
問:你為什麼會叫同道大叔?
同道:我們做過一個App就叫「同道」,社交類的。之前做的是社交軟體產品,後來微博是社交文化產品,因為做過社交,所以對女孩的心理研究挖掘得還是很深的。其實做社交你留住女性就留住男性了。
中間在玩微博,早期想嘗試在微博上給粉絲畫畫。
問:怎麼想到做星座的?
同道:是偶然。在麗都旁邊的一個地方跟幾個女孩子聊天,大家聊情感的事情聊到了星座,我發現她們聊星座的頻率蠻高的,就編了條微博發出去,說朋友在吐槽天秤座,想看下大家是什麼反應。我自己本身對星座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比如說通過星座簡單地去認識一個人、去追女朋友什麼的。
問:這條微博和之前的微博相比較回復有明顯變化?
同道:對!第一次見到很多好玩的評論,覺得值得繼續做。但它雖然好玩,還不符合數據能夠直接上去的一些規律,比如可以更好玩,像在提問上做漫畫。後來在數據上確實有一些變化,之前平均每一條的轉發是4000~5000,這一條轉發也不多,但是來的粉絲量和互動量要比之前高很多。通常對做星座的來說,十二個星座放在一塊兒是最保險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單獨把一個星座拿出來做,之前沒有人去嘗試過。可我後來發現吐槽這個話題挺有意思的原因是,每個人身邊都有某一個星座,當吐槽這個星座的時候,所有人都出現了。
問:從4000~5000轉發量到4萬的變化,反思過嗎?
同道:中國現在處在一個非常高速的發展階段,因為發展,社交活動會變得特別頻繁。在社交過程中需要工具讓社交變得簡單,就像微信表情和各種小功能。
加入到吐槽之後,參與度特別高。當時我還找很多段子手前輩問這個東西怎麼回事,他們也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都看不明白,我也看不明白。但我總覺得這個事情的數據比較特別,想說那就再試一下吧,就把它做成了系列,於是第二條正式做成了一個話題,大家來吐槽星座,然後就火了。
問:做第二條的時候,經過精心的設計嗎?
同道:我發微博都是精心設計過的,會考慮發出來是什麼樣。漫畫的風格就是為了偷懶。以前畫一個漫畫太久了,七八個小時。(沒想過乾脆不配漫畫?)我覺得配漫畫是一個趨勢,會讓這個事情變得更有可讀性。配漫畫的同時,必須讓文案變得更簡單,反推過來,這是一種讓你的東西或者文案變得更好的一種方式,因為你在簡化複雜的東西。
找到了一個偷懶的方式,想辦法一個小時畫出一張來。既然大家喜歡的是好玩的圖片,幹嗎一定要畫得很精細呢?也自然形成了現在的風格。
問:從你的表述中感覺之前做微博都是副業,現在是主業了嗎?
同道:就算我離開微博,一樣可以活得很好,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創業型、產品型的人。而不是說我覺得這個形態好,趕緊賺錢。
問:造一條星座內容之前會先放一些話題出去,讓大家來吐槽?
同道:對,因為我覺得每個粉絲都很聰明,很有才華,他們聊星座的時候比我激動得多,他們想說的話比我想說的話多,所以讓他們去說就可以了。說完之後我再加工,因為他們講的東西儘管好玩,但還不夠網絡化。(什麼是網絡化?)在他們的思想基礎上給他們一些不同的東西,給他們造夢。我覺得文化人就是在造夢的過程中,文化產業也是如此——本身某個事物不具備這個特點,或者只是輕微具備這個特點,我會把它強化了。(搞笑一點、誇大一點?)適當誇大一點。
問:這是從段子手那裡學到的,還是自身就具備?
同道:不是我自身具備的,其實我是個很屌絲的人,在沒成為同道之前就是個產品經理。但我會學段子手說話的方式。有些東西我還是學不了。
抖包袱的說話方式會用。精準到用戶是第一句話轉發還是第二句話轉發,還是最後一句轉,用戶看到哪一句話會笑,這都是設計好的。跟做電影也是一樣的,你在這個故事節點的時候,觀眾會有什麼情緒,它是對人的狀態、心理的把控。所以我為什麼想做電影?它和這個很像,但是電影難度更大,它在給人造一個故事,造一個更大的夢。
問:想一個話題需要多長時間?
同道:上個洗手間的時間就想出來了,或者說洗個澡的時間。
會和我的助理討論主題,最後我定。因為我看了這個題目,就知道它行不行。(這個敏感度從何而來?)我做社交產品出身,對女性文化、女性心理有一定的判斷。《烏合之眾》我大概看了三遍。
問:做了一個爆品之後,會想下一款去超越嗎?
同道:會。確實遇到過。比如第三期我們做了室友主題,不要跟什麼星座成為室友,就是個比較窄的話題,並沒有引起大眾的共鳴。後期就想吐槽了這麼久,那來誇一下吧,就做了誇某個星座的主題,突然一下又成了爆品。
問:微博上做星座的太多了,你們的競爭力是?
同道:還是社交。其他做星座的講的是星座跟自我的關係,我們講自我跟他人之間的關係。
問:你大四就開始創業了,和你是潮汕人有關係嗎?
同道:創業是一個很好的融入進去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也會受到地域的影響,但和家裡薰陶沒什麼關係。家裡的薰陶就是讓我考個公務員。我以前沒有學美術,高中才學的美術,當時是想考一個好大學,分析了一下,覺得美術的分數比較低。我是比較幸運的。當然自己其實蠻拼的。
問:同道大叔的微信到現在才做了不到半年,為什麼這麼晚?
同道:因為我沒把它當回事。做微信的時候已經過了紅利期了,所有的號大規模下滑。今年所有的號總體數據已經下降了一半以上。(是誰意識到要做微信的?你嗎?)也是比較幸運,團隊一個小孩,他說想嘗試一下把微博的東西做到微信上,我說你去試吧。當時還沒把這個事情當回事,因為之前創業做的App剛停掉,我想先休息幾個月。結果他一做就做成了。我本來說給他花一百萬去做推廣,結果他試了一天之後就跟我說:你不用花錢了。
問:他怎麼試的?
同道:做了一個內容,然後轉發朋友圈,因為同道微博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了,風格也比較明確,所以到朋友圈之後,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從微博過來了,然後就關注了。在微信上是純粹靠流量上來的。有些人可能會花錢去推,我們不推,靠內容自己起來。微信我想把它做成雜誌。微博是個人物屬性更強一點。
問:從用戶的角度考量,會覺得微博跟微信提供不一樣的內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嗎?
同道:有必要,因為用戶今天關注了同道,明天就可以取關,就像今天下載App明天卸載掉一樣。所以我們要通過一定的規模快速地擴張,然後品牌化,讓星座就等於同道。我們會再把它符號化。這種符號化的意義在於,在接下來誰進到這個領域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我。
問:不擔心同行雷同?
同道:抄襲其實挺討厭的,但是他們在抄襲裡面也有創新,不是純粹的搬過去。我會拿對方好的東西來罵團隊,我說「你看別人就做得很好!」但是我不擔心他們有機會,因為我做的是符號化。當我們已經符號化,它們幫我們宣傳這個文化,把這個文化做得更有意思,大家進來的時候,因為我們量最大,我們的知名度也最高,還是會想到我們。這是時機的問題。有時候0跟1、1跟10,大家記得一個1的東西還是挺重要的。
問:聽說你和做內容的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說人話」?
同道:我經常提醒他們:你是粉絲的話真的會看這個東西嗎?把粉絲當成傻瓜、應付的話,我就很生氣,因為用戶也很聰明,要尊重用戶。他們只是懶得思考,但同時他們又是最聰明的。
問:變現除了廣告還有衍生品?
同道:是的,還有出版和大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