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會出現耳朵發癢的情況。耳朵發癢時,很難受,許多人會忍不住用手指撓抓或用棉棒、耳勺、鑰匙、牙籤等物去掏耳。但自治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鄧斌認為,經常掏耳朵會破壞耳耵聹對耳道的保護作用,還有可能損傷耳道、鼓膜,引發外耳道感染、中耳炎、耳道癤腫等。
經常掏耳朵,引發耳道癤腫
60歲的李先生經常耳朵發癢,習慣隨手用棉棒或牙籤去掏耳朵。最近,李先生發現自己左耳道口處經常會冒出一顆顆「痘痘」,像一顆米粒大小,按上去硬硬的,還有些疼痛,耳朵也感覺悶悶的、聽不清楚。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他這是耳道癤腫,需要及時治療。癤腫是皮膚單個毛囊及所屬皮脂腺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耳道癤腫多由不恰當的挖耳造成。
醫生告訴還李先生,出現耳道癤腫,千萬不要去擠壓、自行摳破,如果不及時正規治療,可能引發耳廓軟骨膜炎、周圍組織間隙感染,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據鄧斌醫生介紹,門診上像李先生這樣的患者並不少見。「有的是掏耳朵方法不當,將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壓迫鼓膜影響聽力;有的是因掏耳朵時用力過度,或使用尖銳的挖耳器具,損傷外耳道皮膚甚至耳膜,細菌趁機侵入,形成外耳道炎和中耳炎;還有人挖耳時不注意,把異物如棉花、火柴頭等遺留在耳道內。」
這些原因可能引起耳癢
臨床上,可能引起耳朵發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外耳道的分泌物,一般不需要刻意地去清理,但是如果積存得過多的話,外耳道神經就會被刺激到,由此引發瘙癢。
如果屬於過敏體質或者有長期慢性耳道流膿的情況,就極易發生外耳道溼疹,引起耳朵瘙癢、流水,還可能反覆發作。
有些人習慣用手指掏挖耳朵,指甲會損傷外耳道脆弱的皮膚,出現出血和潰爛,被微生物侵入,就會出現外耳道炎症引起的瘙癢。
當然,耳垢太多、堵塞耳道、真菌感染,也會讓耳朵瘙癢難忍。一旦出現不適,可以適當地清潔耳道。
不要隨意掏耳朵
生活中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習慣,隨手拿起挖耳勺、牙籤、棉籤或小手指在耳朵裡挖來挖去,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是耳道皮膚耵聹腺的正常分泌物與皮屑等結合形成的。耵聹像哨兵一樣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乾燥後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時『藏』在外耳道內,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鄧斌解釋。
常常掏耳朵,容易破壞外耳道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保護層,引起耳道乾燥結痂、黴菌滋生、耳道奇癢、耳道狹窄等不良後果。少數人還會出現耳道長炎性肉芽腫、耳道癤腫等。另外,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掏耳朵時稍不注意,掏耳的器具就可能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中耳感染,可引起耳聾和眩暈症狀。
通常,耵聹平時會隨人頭部活動、咀嚼食物、張口等動作自行排出。如果碰到耳道耵聹太多,引起了耳癢及堵塞感,或者天生油性耵聹不易排出,最好到醫院請專業醫師協助處理。
如果耳朵真的癢得受不了,可以用手在耳外側輕輕揉,耳道內滴入4%碳酸氫鈉滴耳液或3%硼酸酒精滴耳液,暫時軟化一下耵聹,減輕一下局部症狀,有空了再去醫院進行處理。
TIPS
護耳小常識
保護耳朵,除了不隨意掏耳朵外,還要注意平時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規律,避免熬夜。清淡飲食,忌辛辣、油炸、高熱食物,上火時可以吃點清火解毒的食物。平時洗澡時,記得順帶洗下耳背,擦擦耳廓等地方,但要防止耳道內進水。(記者 劉威)
【來源:塞上清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