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36氪經授權發布。
從流行語到表情包,從惡搞視頻到電音單曲,無論是創造力、執行力還是傳播力,2018屆網友都堪稱班主任口中「我帶過最優秀的一屆」。
在這個「混制文化」主宰流行的時代,附生於多種多樣的媒介載體,remix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正事兒。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眼花繚亂的流行現象背後,藏著怎樣一群「混」世魔王。
混制文化的前世今生混制文化又稱讀寫文化,描繪的是一種允許和鼓勵衍生作品的社會文化,通過組合、編輯、混合現有材料來製作新的作品。混制文化本質上就是二次創作。表情包文化、鬼畜文化、同人文化等很多流行文化都是混制文化的表現方式。
網友不生產素材,也不只是素材的搬運工。什麼叫「混」得有個性,「混」得有技術?2018屆網友給我們做了出色的示範。
王思聰吃熱狗的衍生品讓我們見識了什麼叫「真·頂級流量」,「菊風行動」給大家打開了新一代粉絲應援策劃的奇妙大門,旅行青蛙是怎麼被佛系青年們「混」得風生水起,流行語、沙雕表情從交流新秀到爛梗操作又經歷了怎樣的歷程?種種現象背後似乎都離不開混制文化這股神秘力量的操控。
實際上,混制文化早就不是新鮮事。傳播學者亨利·詹金斯認為,「19世紀的美國藝術可能源於混合、搭配以及融合各種來自土著和移民人口的民間傳統。」中世紀歐洲流行的文學類型Cento也屬於混制文化的經典案例,Cento是通過直接借用其他作者作品中的詩節或摘要,以新的順序重新組合而成。
其實無論是勞倫斯·萊斯格於2008年描述的混制文化,還是更早的時候,1992年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電視迷和參與性文化》中提出的參與式文化,本質上都突出了媒介消費者角色的轉變。數位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集中專業生產和分散消費的局面,隨著讀寫設備的普及,消費者不再被動,本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被再次激活。
當「prosumer」出現,稱霸網際網路的「混制文化」也就應運而生。
網絡狂歡也需要入場券,你的交易資本是什麼?混制文化就像一場樂隊花車遊行,造就了一種大家都在做這件事的熱烈氛圍。但它又不像參與花車遊行那麼低門檻,這場狂歡需要入場券。
混制文化現象從產生到發酵,傳播鏈條上的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特徵,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資本來交換這場狂歡的入場券。
盜獵者狂歡:加速信息二次降落盜獵者狂歡本質上就是粉絲閱讀的社會過程,粉絲個人的闡釋在其他網友的討論中被重新塑造和鞏固。
深切懂得網際網路新巴別塔的朋友應該已經習慣了微博熱搜上完全看不懂的英文縮寫以及似懂非懂的中英組合。心中沒有一絲波瀾的同時隨手搜索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公約常識。
為了不落後於時代,很多網友自力更生、自學成才,勉強明白「IG牛逼」的意義時,發個表情包以示同樂。
同時還有一些佛系青年,發生了如下真實對話。
「為什麼熱搜我又看不懂了?」
「你又不打遊戲,睡吧。」
儘管如此,他們依舊不會錯過IG勝利這件大事,網友的「二次創作」加速了信息「第二落點」的到來。
「王思聰吃熱狗的表情包太逗了!」「媽,咱家缺個搗蒜器嗎?」「壁紙啥的就算了,冰雕都能做!我還是個合格的網友嗎?」
圈外人從網友排山倒海般襲來的二次創作出發,對王思聰吃熱狗事件的新聞六元素「5W+1H」進行追問。從為什麼王思聰在韓國吃熱狗到中國隊竟然進了世界級電競決賽,再到終於理解昨天的微博熱搜以及男生宿舍為什麼昨夜突然關心「埃及」。至此,一次信息傳播在個人內部完成了閉環。
圈外人也許不如圈內人對事件反應那麼敏捷,但有趣和幽默始終是人的剛需。王思聰吃熱狗的表情包遠比「IG牛逼」四個字更能捕獲圈外人的注意力。與之同理的是走出飯圈的「菊風行動」,從表情包轟炸到花式拉票,王菊現象超出了一位女團選秀粉圈理論中應有的樣子。從朗朗上口的打油詩、趣味段子到電音應援曲,從魔性表情包到衍生語言《菊話寶典》,「陶淵明」也是能在混制文化歷史上寫下一筆的人物。
盜獵者本是在圈層內狂歡,他們「盜獵」出自己感興趣的文本,將其從語境中取出,打碎,再按自己的想法重新混制拼貼。但二次創作的過程使圈層屬性淡化,人們共有的情緒被突出放大,情節感降低了入圈討論的門檻。
王思聰吃熱狗從最初的照片上傳,到配字、修圖等基礎版表情包迅速傳播,再到漫畫家@大綿羊BOBO的參與,漫畫版被網友以頭像、壁紙、小遊戲、雕塑等各種方式二次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混制的作品擁有了別的意蘊,原生的電競話語屬性被淡化,而人們共有的惡搞、趣味等情感觸點被突出。擴大討論規模的同時,圈內人又向更廣泛的人群彰顯了未被「混制」前,圈層文化的原有壁壘和專業特性。
腦補者狂歡:意義因你而完整這裡的腦補是個褒義詞,正是腦補者願意以低成本進行混制、拼貼,才使許多文本的意義更加豐富完整。腦補者的狂歡達成了人與文本的互動,個人與群體在混制文化中的互動。互動才是腦補者的初衷。
傅首爾在奇葩說中說:「李誕只告訴我們人間不值得,但是我們能去哪兒,他沒說。」李誕調侃,「能不能不要濫用名人名言,我的原話是『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此時驚覺,被五字表情包刷屏太多,似乎已經記不清原句的含義。
李誕曾解釋,他的本意是想讓大家別太跟自己較勁,要麼跳過,要麼行動,不要糾纏。而在網友二次創作中,「人間不值得」多了一種無力感、無助感的自嘲以及對主流價值觀的反抗和質疑。
正如羅蘭·巴特所提出的「作者已死」,在作品完成之際,作者就已經死亡,剩下的文化創發工作是讀者的權利。所有閱讀活動,都是讀者心靈與一個寫定「文本」的對話,價值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創造出來。
素材的出現只是吹響了開局的哨聲,用戶接招,過招,玩兒出花樣的時候,混制文化才真正萌芽。流行語某種程度上只是為大家提供了原始素材和場景,真正的意義是在網友們的自述和交流中產生。網友帶有人生感悟和獨特個性的二次創作為流行語賦予了更豐富的語境,加速了語義的流動,但同時也迅速消耗著語言的驚奇感和新鮮感。流行語就這樣一代代迅速崛起,又一個個被迅速掏空。
其實不只是流行語,許多遊戲也是靠著腦補者的互動風靡一時。旅行青蛙就是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從遊戲本體出發,旅行青蛙在機制、系統、內容深度、黏性、交互方面都存在短板,但復盤它的火爆,就能發現社交圈的傳播功不可沒。玩家腦補出了豐富的故事情節,以表情包、漫畫等形式進行二次創作。當代青年的生存焦慮等情感投射以及教育觀、養娃心得等社交話題豐富了表情包和遊戲本身。
孤立的圖片、文本甚至遊戲本身並沒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用戶的創作串聯起了素材和現實的要素,腦補者的存在和行動豐富了作品的意義,賦予其流動的生命力。
遊戲者狂歡:只要快樂就好正如德塞都說的那樣,讀者是沒有固定位置的遊牧民,他們在不同的文本間挺進,挪用新的材料。讀者的參與是一系列的「前進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戰術和遊戲。」
遊戲者也許是創作力最低,但傳播積極性最高的參與者,正是有他們的捧場才造就了全民混制的洶湧熱潮。
史蒂芬森認為「遊戲精神是文化發展的本質,遊戲是消費時代的產物,取決於與其相對的異向型人格」。什麼是異向型人格?在史蒂芬森的描述中,關注瑣碎細微的事物和有限需求,無關承諾,無關時尚,快樂就好。
所以不論是劉昊然版「給年輕人的忠告」,還是動物版,拼貼混制帶來的解構原文本、顛覆傳統、張揚個性的快感都使參與者忘我投入。信息和娛樂的界限在網際網路上變得模糊,人們並不在意切實的價值,暢享自我沉浸和圍觀的快樂才是正事兒。
#視頻:劉昊然版「給年輕人的忠告」
今年流行的沙雕文化系列表情包也是混制中的新秀,「震驚體標題+一句廢話+相關圖片」的混搭,亦或是給表情包配音的清奇短視頻,即使事後覺得「自己智商被摁在地上摩擦」,但在艱難的生活中,我們看到時依舊會忍不住會心微笑。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網際網路精神,我們也習慣隨手轉發。
傳播的遊戲理論強調一種站在受眾立場上的自我參與式的主觀體驗,關注的是遊戲中主體的自由、投入與愉悅,所以「傳播遊戲並不強調規則,而強調人們在傳播中的主觀經驗,即傳播快樂。」
混世魔王們的緊箍咒你知道「王思聰吃熱狗」這句話已經被申請註冊商標了嗎?
你注意到王思聰和漫畫家大綿羊BOBO轉發陳赫TIANC x iG聯名款T恤時都註明了「正版授權」嗎?
沒有人能忽視IP的價值。混制文化助推了IP 的熱潮,但由於其特殊屬性,混制文化也常在侵權的危險邊緣試探。
因表情包吃官司並不是個笑話。藝龍網因發布含有「葛優躺」圖片的微博,被法院判定侵犯肖像權,賠償葛優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支出共7.5萬元。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堂發曾表示,「如果截取表情包圖像以商業使用為目的,未經肖像權人或其三代以內近親屬同意,就會構成對他人肖像權的侵害。」如果表情圖形存在對權利人不適當的「藝術」處理,體現為一種「醜化、歪曲」的效果,則可能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除此以外,著作權是混制文化更容易觸碰的高壓線。
2017年4月,三家影視以侵犯著作權為由起訴谷阿莫「x分鐘帶你看完電影」系列,今年六月,臺北「地檢署」認為谷阿莫涉嫌違反「著作權法」決定起訴。谷阿莫始終堅持認為自己的二次創作屬於合理使用範圍。
在學界和業界,關於二次創作最大的爭論就在於它是否構成著作權法上的合理使用。
國際上公認判斷一種行為是否屬於合理使用主要有「三步檢驗標準」和「四要素檢測法」。但是學者也指出明顯瑕疵——個別重要的概念如「滑稽模仿」「二次創作」沒有作出明確的法律界定。
也許你會說上面兩個例子都是因為商用而引發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著作權法的確滯後於當前網絡技術的發展。司法實踐的困難對權利所有者的利益和二次創作方的熱情都造成了傷害。
首次提出「混制文化」這一概念的哈佛大學的法學教授勞倫斯·萊斯格認為,「混制的權利是創造性自由的一種批判性表達。」作家、社會活動家科裡多克託羅也倡導大家反思「我們需要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監管。」
在音樂和藝術方面,協作一直是創造力的福音,而信息革命以新的方式支持了這一點。
希望等到法律跟上了時代,相應的法律意識也得到普及的一天,混制能成為一種常規引用和評論的方法,一種規範的拼貼、戲仿和致敬的形式。到那時,混制文化也許會成為更廣闊文化環境的一部分,更多的創作衝動得到滿足,更多人獲得在媒體迷局中尋找自己的方式,更大規模的集體能在困惑和混亂時刻,協作出對我們所處文化的共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