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文明有五千多年之久,而這個文明歷經時間的變換,還能夠延續至今,漢字可謂是功不可沒。中國的漢字,可以追溯最早的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刻在龜甲,或是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不只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還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字之一,且是其中唯一流傳,並使用至今的文字。可以說,甲骨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但在經濟和文化都高速發展的現代,甲骨文的狀態卻不容樂觀,因為它至今還沒有完全被識破。
1899年,晚清的官員,也是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這普遍被認為是第一次發現甲骨文。據學者統計,甲骨文一共出土了154600多片,除去中國所收藏的,還有將近三萬片甲骨文流失海外,這給我國破譯甲骨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有稱為表意文字,單個字是很難破譯的。迄今為止,我國所收藏甲骨上的文字,約有4500多個,而解讀出來的甲骨文,僅僅2000多個。不到一半的破譯量,令人感受到了甲骨文破譯的艱難。
近代以來,致力於破譯甲骨文的專家學者不在少數,但甲骨文的破譯也逐漸到了瓶頸。簡單容易的字,已經被解讀破譯了,沒有能夠破譯的甲骨文,既複雜,又不成文;加上近代學者相繼逝世,喜歡研究傳統國學的人也越來越少,甲骨文的破譯,到了非常艱難的境地。為了充分調動研究者的積極性,中國文字博物館於2016年10月,發布了一則獎勵公告:破譯還沒有解讀過的甲骨文,單字獎勵十萬元;而對於尚有爭議的甲骨文作出新的釋義的,單字獎勵5萬元。
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破譯研究,需要的是長時間的積累,若是沒有極大的耐心,是堅持不下來的,因為在這個研究過程中,少不了要坐冷板凳。西方對於培養甲骨文的研究人員,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甲骨文的研究專家,在全球範圍內可能都不超過30人。而中國文字博物館所發出的獎勵公告,三年來也只有一個人,憑藉一個「蠢」字,獲得了10萬元的最高懸賞獎金,這個人就是蔣玉斌。可能有人會問:一個「蠢」字,就能獲得十萬元的獎勵?對於甲骨文來說,還真可以。
蔣玉斌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古代文字學,以及出土古文字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對於甲骨文中這個「蠢」字的解讀,他是從認字方面和讀方面來解讀的。看似簡單的解讀,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研究初期,蔣玉斌罷所有相關的資料都研究了,也考慮了很多解讀的可能性,但還是沒有什麼實際性的進展。真正突破瓶頸,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破譯中的幾個關鍵證據,「屯」表示「春」,以及旁證的種種材料,醍醐灌頂一般,就好像黑暗的道路突然變得光明了,甲骨文中的「蠢」字,就這樣被破譯了。
破譯一個「蠢」字,花費數年的心思,這樣的耐心和龐大的知識,是尋常人所不能匹及的,所以這一字10萬元,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了。為了破譯甲骨文,使學者的研究成果走向大眾,學者們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今後的甲骨文破譯工作,也還要藉助計算機和大數據等等。但無論怎麼說,破譯甲骨文都還是需要一種嚴謹而堅實的態度,將甲骨文完全的破譯,還是需要一段漫長的道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麼艱難,還是希望能有蔣玉斌這樣的學者,為了中華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