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發展等級」部分每年都會提到「有文採」。我曾三次參加河南省的高考作文改卷,深感河南省的考生在「有文採」方面做得很不好,大多數作文語言乏味、病句和錯字不斷出現,所以,當真正有文採的作文出現時,我們往往會打出高分。在「有文採」各項內容中,「句式靈活」最容易為改卷老師所發現,所欣賞;在各種句式中,最能使文章有文採的是「整散句變換」,尤其是「整句」。整句是指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一組句子,它主要指排比句、對偶句。
但是,在議論文寫作中,簡單的排比句和對偶句往往無法表達複雜的意思,無法充分敘述論據及分析論據,導致「為文採而文採」,堆砌優美語言——這正是很多改卷老師所反感的。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把常見的複句融入排比句和對偶句。複句連用,可闡述觀點,可敘述論據,可分析論據,它能使作文在有文採的同時又有深度。下面,我以高考優秀作文、筆者所教學生優秀作文、筆者下水作文為例,試闡述之。
一、假設句連用形成排比句:
假設句指用假設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它的前一個分句假設存在或出現了某種情況,後一個分句說出假設情況一旦實現產生的結果。假設句可分正向假設和反向假設。正向假設適用於闡述論點;反向假設句適宜敘述論據或分析論據。
假設句的標誌性詞語是:「如果……那麼」、「(倘)若……就」、「假如……」「即使……也」等。
例1:
倘若中國的騰飛如滔天巨浪,那麼科技水平的進步如層疊的浪花……
倘若中國的騰飛如完美話劇,那麼國際影響的魅力如激情的表演……
倘若中國的騰飛如高聳山峰,那麼民生改善的程度如蔥鬱的叢林……
倘若中國的騰飛如蔚藍天空,那麼經濟成就的博大如燦爛的彩虹……
——2011高考河南優秀作文《騰飛雄鷹,傲視蒼穹》
例2:
萬馬嘶鳴,於是震撼油然而生;百花齊放,於是春意淌滿心間。若只得一隻手掌,何來清脆掌聲?若只得一縷陽光,何來普照大地?若只得一人之人,又何來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
——司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例1為正向假設,正向假設中又融有比喻,前後邏輯照應,論述形象生動。四個正向假設句放在一起,形式整齊,分類清晰,很有文採。例2是反向假設句,反向假設之後又有反問,複句連用形成排比句,形成了強大的邏輯力量,說服力很強。
二、因果句連用形成排比句
因果句指前面分句說明原因,後面分句說出結果。在議論文寫作中,若闡述論點,說明原因部分往往會有分論點關鍵詞,而結果部分則有中心論點的關鍵詞。因果句連用,能強化中心論點,並使全文層次清晰。
因果句的標誌性詞語是「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等。
例3:
眼界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視角不同;眼界之所以不同,是因為高度不同;眼界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胸襟氣度不同。——柳婧文《眼界》
例4: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美貌來得可靠……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機敏來得憨實……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金錢更具內蘊……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榮譽更具時效性……
——2001年高考優秀作文《若為人生故,誠信不可拋》
例3的因果句連用,目的在於闡述論點「眼界不同」的原因,由此引出三個分論點「視角不同」「高度不同」「胸襟氣度不同」,句式整齊,層次清晰。例4連用四個因果句,闡述「選擇誠信」的原因,成為全文的骨架,同樣讓文章層次清晰,結構嚴謹。
三、條件句連用形成對偶句或排比句
條件句中,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條件,後一個分句說明這個條件一旦實現所要產生的結果。在議論文寫作中,它和因果句頗為類似,其條件中往往含有論點的關鍵詞。條件句連用,也能強化論點。
條件句的標誌性詞語為:「只要……就」「只有……才……」「無論(不管,不論)……都」等。
例5:
心中有膽識,才有宏圖大略;手中有準備,才能厚積薄發。宋文驄,正是有了創新改造的膽識,有過硬技術本領的準備,才會有「殲十之父」的美名;錢學森,正是有了克服萬難歸國的愛國膽識,有在美國學成的本領做準備,才會有「兩彈一星」在中國開花;何祥美,正是有了刻苦鑽研的膽識,有日積月累的準備,才練就了能上九天、能下五洋的本領。膽識,給了他們不屈的人格;準備,給了他們無窮的動力。
——張禎《心中有膽識,手中有準備》
例6:
有了尊嚴,你才會看得起自己,從而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嚴,別人才會敬重你,你的所作所為才有意義。——2013高考廣東優秀作文《神聖的尊嚴》
例5中,小作者首先連用兩個條件句,形成對偶句,來闡述「膽識」和「準備」的作用;然後,小作者又連用三個條件句,形成排比句,來用例子證明「膽識」和「準備」的重要性,而且,每個例子的條件中,都明確地點到了「膽識」和「準備」。整段話說理充分,舉例恰當,有排山倒海之勢。例6中,小作者用了兩個條件句,從自己和他人的角度分別闡述「尊嚴」的重要性,層次分明,有條不紊。
四、轉折句連用形成排比句
轉折句中,後一分句的意思對前一個分句的意思作了一個轉折,說出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來。在議論文寫作中,轉折句連用能使文章搖曳多姿,對比鮮明。由於轉折句強調的往往是轉折後的意思,所以,我們的論點關鍵詞往往會或隱或顯地體現在轉折後的分句中。
轉折句的標誌性詞語為:「雖然……但是(可是、卻)」「但,然而,只是,不過,竟然」等
例7:
人們讚美渾圓的中秋圓月,殊不知鐮刀般的彎月也別有一番風味;人們驚嘆全身雕塑的完美,殊不知斷臂維納斯也能帶給我們另一番享受;人們惋惜《紅樓夢》僅傳世80回,殊不知空白的存在讓我們多了一份想像。其實,殘缺也是一種美。——高瑜爽《殘缺也是一種美》
例句中,「殊不知」即為「卻不知」,它讓整個句子成為了轉折句。每個轉折句中,前一分句敘述普通人的思想,後一分句揭示殘缺之後的美麗,二者對比之下,很好地扣住了論點中的「也」字。三個轉折句連用,文採飛揚;內容上從自然界到雕塑再到文學,具有普遍性,證明論點很有說服力。
五、目的句連用形成排比句
目的句中,其中一個分句表示目的,一個分句表示為此而採取的行為或出現的現象。在議論文寫作中,論點的關鍵詞往往會出現在表目的的分句中,該分句可以在前面,也可以在後面。
目的句的標誌性詞語為:「為了」「以便」「以」等。
例8:
過於追求完美,有的完美不一定美。有的人為了追求速度的完美卓越,於是,奧運賽場上就爆出了興奮劑醜聞;有的人為了追求食品的完美標準,於是,三聚氰胺奶粉後仍有染色的饅頭、健美的豬肉;有的人為了追求學位的完美的高度,於是,學術造假、論文抄襲層出不窮。
——劉藝可《完美不美》
例8中,小作者連用三個目的句,從體育到食品再到學術,展示並分析各行業中某些人苛求完美、不走正道的後果,從反面有力地論證了「有的完美不一定美」這個中心論點。
六、對比並列句形成對偶句或排比句
並列句中,分句之間是平行或對比的並列關係。議論文寫作中,為了讓對比更加鮮明,論述更加深入,我們多選用並列句中的對比關係,姑且稱之為「對比並列句」。考生把對比並列句稍加修飾,並能成為對偶句;把對比並列句連用,能成為排比句。
對比並列句的標誌性詞語為「不是……而是」等。
例9:
有高遠眼界者成大事,有狹窄眼界者難成事。眼界高遠者,不會斤斤計較,只向目標前進;眼界狹窄者,只顧眼前利益,難有遠大抱負。
——賈會彬《眼界》
例10:
祖國啊,我為您驕傲!為您那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之快。昨日破舊的工地棚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排排整齊的「廉租房」;昨日的泥濘小路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條條堅硬的柏油馬路;昨日的廢置荒地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一行行蔥綠挺拔的樹木。
——2011高考河南優秀作文《祖國啊,我為你驕傲》
例9中的兩個並列句為正反對比,第一個並列句提出論點,第二個並列句具體闡述論點。整齊的句式中長短結合,非常靈活。例10中的三個並列句都為今昔對比,展示了昨天城市到今天城市的巨大變化,從而表現了「城市化進程之快」。
三個並列句連用,蘊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於文採飛揚中讚揚了自己的祖國。
當然,複句中還有遞進句、選擇句等,由於它們很少在議論文中連用,故不再贅述。總之,複句連用,能讓考生闡述論點充分,敘述論據豐富,分析論據到位;同時,還能讓考生的作文句式靈活,文採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