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斷舍離》這本書是在幾年前看的一期快樂大本營的時候,當時就記住了書名。
當時的自己還是很茫然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後來在有了生活目標,準備看書的時候,這本書總是會被很多人推薦,最後我入手了。
翻開《斷舍離》,看到的是張德芬寫的推薦序。
想要幸福,我們就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
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打消「多就是好」的念頭
其實這是斷舍離心理層面的,是年過半百,有所經歷的人的感悟,對於年輕人可能比較困難。
但我還是很慶幸,自己可以看到這句話,幸福是誰都想要的,但又是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得到的。
記得小時候聽過,為什麼小狗要追著自己的尾巴呢?那時因為傳說幸福在尾巴上,它想得到幸福,可是如果它向前走,幸福不就會跟在它的身後嗎?
其實人也是一樣的,學會放棄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順從自己內心,可能就會得到更多的美好。
書裡的斷舍離說得很明白:
斷,就是讓我們在購物的時候要三思,要看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要看到便宜,就想說不定哪天會用到就買回家,結果就是把不該買的東西買回家,放在那裡也不用。
我覺得斷更適合剁手一組,看到喜歡的就買,圖一時新鮮,可能從來就用不到。
舍,就是把家裡自己用不到的,改賣的賣,該送人送人,縮小自己的喜好範圍。
離,脫離那些不好的執念,了解自己,愛自己,讓自己心情愉悅。
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書中講到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
我很不幸地屬於收拾房間最費勁的執著過去型的。
對於收拾房間費勁,我深有體會。每當我收拾房間時,明明一開始決定要把不用的扔掉,結果就是一邊收拾一邊想這個說不定有用,那個說不定等到哪天就用了呢?
更甚者看到破的衣服,都會想這個可以廢物利用,就那樣放在那裡。
記得還有一次,我看到一包不用的小孩舊衣服,就讓婆婆把它扔了。結果就是她一件一件地拿出來看,覺得每一件都有用,扔了可惜,最後我居然也同意了,於是那包衣服就這樣順利的留下了。
《斷舍離》這本書簡直是就是上天派來的救星一樣,讓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我雖說不能馬上變得能扔掉所有不需要的東西,但我也在一點一點的改變。能夠做出改變的只有你自己,書上說的一點也沒錯。
如果哪次再會不忍心扔東西,就拿起書看,增加自己的決心,讓自己變成「敗家」的人。
家裡被太多用不到,又捨不得扔的東西佔據著,自己每天又都要看見,心情也很壓抑,就好像被什麼堵著一樣。
下定決心扔掉那些無用東西,雖然當時可能會有一點小可惜,但是當看到家裡變得整潔,給人一種很清爽的感覺,你會瞬間感覺心裡好像有什麼被清除了,心情都會變得好起來。
學會了斷舍離,一點一點的把家變得舒適,心理上也會慢慢地轉變,說不定運氣也會變好。
我突然有點喜歡自己變得「敗家」呢!「敗家」了,反而一切變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