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訊,本報紀念創刊60周年故事線索徵集活動開展以來,廣大讀者滿含真情的積極響應,帶給我們連連驚喜。
晚報伴您走過60年,我們一起聊聊咱們的故事
本報紀念創刊60周年故事線索徵集活動開展以來,廣大讀者滿含真情的積極響應,帶給我們連連驚喜。
讀者們的每一通來電、每一封來信、每一條留言,講述的都是一段與《北京晚報》的不解之緣。
這緣分,遠遠超越了白紙黑字,超越了編讀互動,而是一份濃濃的人生情感。對我們來說,尤其如此。
石祥:《十五的月亮》離不開晚報宣傳
石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軍旅詩人、詞作家。唱遍大江南北的《十五的月亮》,就出自他筆下。
石先生與北京晚報保持著多年的聯繫,看到本報徵集故事線索的報導後,石先生熱情地打來電話追憶晚報之緣:「我和晚報前副總編輯李鳳祥同志相識已久。當時,李鳳祥在南開上大學,和我的同學在一起讀書。
1960年,我去南開看望同學,就此結識了李鳳祥。1964年,我調往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當時鳳祥也來到北京做了編輯。此後,我們的聯繫就一直沒有斷過。」
石先生說,他的兩篇代表作《十五的月亮》和詩歌《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能夠在北京市民當中家喻戶曉,都離不開《北京晚報》的大力宣傳。
1976年,周總理去世,當時國內環境比較複雜,「四人幫」對群眾哀悼周總理百般阻撓。在這樣的背景下,石祥寫下了《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這首著名的詩歌。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作者:石祥
夜呀,靜悄悄,靜悄悄……
當祖國度過了沸騰的白天,
當人們在夢裡露出甜蜜的微笑,
當熟睡的嬰兒臉上現出幸福的酒窩,
當晶瑩的露珠掛上嫩綠的幼苗……
啊!同志呵,你可知道,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辦公室呵!
燈光又亮了通宵!
啊!春風知道,夏雨知道
秋霜知道,冬雪知道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呀
幾十年如一日,
晝夜為我們操勞!
如果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呀,
一生睡得最少,最少!
看,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就是最好的寫照!
這是一盞普通的燈嗎?
不!他點燃的是他的一生的心血呵,
是敬愛的周總理的紅心在閃耀!
不要說敬愛的周總理已經安息,
這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呀,
兩眼炯炯發光,
永遠不會睡著!
不要說敬愛的周總理的骨灰已撒滿江河、大地
這樣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呵,
一生蓬蓬勃勃,
永遠不會停腳!
看,周總理從國際歌聲中走來,
又奔上南昌起義的大道—
在南昌的一座平凡的小屋裡,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和啟明星一起破曉!
韶山的朝陽照亮東方,
井岡的明月紅了一角,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化作燎原的一支熊熊火苗!
遵義城的一座普通磚樓裡,
樓下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和樓上毛主席辦公室的燈光輝映相照
漫漫的長徵路上,
雪山、草地、饑寒、疲勞
天上飛機濫炸,地上敵軍圍剿......
艱苦的歲月,夜裡哪有明亮的燈光啊
周總理在馬背上指揮,膝蓋上辦公,
點燃的是松明、野蒿、古藤、燈草!
延安楊家嶺窯洞裡,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和遍地的抗日烽火一起燃燒!
那地圖上縱橫交織的紅色箭頭,
是明燈射出的霞光萬道
在西安,在重慶,
在南京,在上海......
任憑國民黨反動派窺視、盯梢,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是插在敵人心臟裡的一把尖刀!
在碧波蕩漾的中南海,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閃耀著一個又一個通宵
在出國訪問的飛機座艙裡,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和星星一樣閃亮;
在巡視祖國的列車上,
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呵'
和車燈一起賽跑!
眼——熬紅了!
臉——消瘦了!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呀,
還在燈下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思考!
夜啊,靜悄悄
靜悄悄……
當我們在月下漫步
當我們在星下思考,
當我們在桌邊靜坐
當我們在燈前對照……
同志哪,你想過沒有
該怎樣象周總理那樣戰鬥不息,
闊步跨上那繼續長徵的大道!
後來,這首詩入選語文課本,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流傳海外。這首詩儘管不是在晚報上最先發表的,但晚報詳細披露過此詩的創作經過,在讀者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1984年,《十五的月亮》在《解放軍報》上發表,但在地方上真正家喻戶曉,是從《北京晚報》的報導後開始的。」石先生不僅是晚報的老讀者、作者,這些年來,也一直關心著北京晚報的發展。
他說,他希望晚報能夠繼續發揚深入群眾的工作作風,不說空話,寫更多「接地氣」的文章,積極保持與讀者、作者之間的聯繫,同時注重文藝副刊的發展。他衷心祝願《北京晚報》能夠越辦越好。
王雪飛:晚報讓我一展才華
王治國一家是北京晚報的忠實讀者,訂閱晚報已經幾十年了。王治國的女兒雪飛從小就喜歡畫畫。1991年初,當時的王雪飛才16歲。一天晚上,王治國拿著《北京晚報》對女兒說:「你不是喜歡畫畫嘛,晚報有個五色土副刊,每期都刊登一幅刊頭設計,你如果有興趣,不妨畫幾幅投稿試試?」
雪飛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找來了家裡存的晚報,花了幾個晚上,研究分析了五色土副刊的特點,繪出了自己設計的第一份刊頭,寄給北京晚報。3月31日,《北京晚報》刊登了雪飛寄來的刊頭,家裡人都高興極了,雪飛信心大漲。隨後的幾年,雪飛又陸續設計了一些刊頭,在《北京晚報》上共刊登了29幅。
後來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報刊她又陸續刊登了上百幅。通過這種方式,她積攢下了幾千元稿費,成為她參加工作前送給父母的第一份厚禮。直到現在,雪飛對晚報依然心存感激,她說:「我永遠也忘不了,是晚報給我帶來了信心和勇氣。」
王治國本人熱愛書法。2015年4月,北京晚報體育版改版,推出了「動周末」欄目。標題中的「動」字是採用書法的方式寫出,面向廣大讀者徵稿。2017年的3月3日和4月7日兩期報紙,刊登的就是王治國為晚報所題的「動」字。
他表示,北京晚報不愧是北京市民的「當家報」,既有最權威的聲音,也是一個展示百姓生活風採的平臺。這張報紙陪伴了他家兩代人。王先生說:「雖然獲取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多,但《北京晚報》在我們全家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白進效:我掛念晚報的老朋友
85歲的白進效老先生不只是北京晚報的一名讀者。從1958年北京晚報創刊伊始,他就開始向晚報投稿。當時,白進效是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的一名體育老師,同時也是學校登山隊的教練與副隊長。
北京地質學院的登山隊成立於1958年,成立之後,組織了一系列登山考察活動。每次活動結束後,白進效都會寫下一篇文章,總結經驗、記錄感受。從1958年開始,白進效以「體評」這一筆名,將自己關於登山的文章投給北京晚報體育版。少則幾百字,多則上千字。
就這樣,陸續有幾十篇稿子在《北京晚報》上刊登了出來。一來二去,白進效也漸漸和當時晚報體育部的記者編輯們熟悉起來。這次,適逢晚報創刊60周年徵集故事線索,記者應白進效老人之約與他聯繫時,老人十分激動。提到當年體育新聞部的記者編輯們,老先生心裡還多有掛念。他說:「和晚報的這段緣分,一輩子都不會忘。晚報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更像是一位老朋友。」
晚報一甲子 繼續等您聊
我們的線索徵集活動還在持續進行,目前已經收到了近百封郵件,接聽了200多個熱線讀者電話,許多鮮為人知的真情故事呈現在我們面前。
晚報在讀者心中的位置,激勵著我們前行,讓我們既引為榮耀又深感不安,唯有加倍努力,方報答讀者厚愛於萬一。這次徵集到的和晚報結緣的史料和故事,我們將盡最大可能和大家分享,在《60年:晚報故事》專版中細說端詳。
專版將從2月16日大年初一開始陸續刊出。專版上的欄目設置有:「晚報上的我」,請您執筆以第一人稱講述和晚報的故事;「晚報有緣人」,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線索和晚報當年的報導,派出記者採寫您的生活變遷;「剪報看今昔」,將陪您一起回顧那些值得追憶的生活瞬間;「頭回看晚報」,聽聽新讀者的肺腑之言。
這是一次老朋友的聚會,也是一次新朋友的結識。
我們在這裡,隨時恭候您!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劉琳
編輯 TF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