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傳出滴滴最新的內部財務報告顯示,在2018年的業績中,滴滴出行持續虧損,虧損金額達到了109億。這一數據同比2017年全年虧損的30億來說翻了三倍還要多。近年來,隨著滴滴正式完成對快的、優步的合併之後,滴滴出行在我國的共享出行行業呈現出了壟斷之勢。但是卻連年虧損,
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機補貼方面投入共計113億元。
滴滴出行在剛進入市場的時候,計程車集體進行抵制,甚者因此發生過許多某一地市計程車集體罷工抗議滴滴這樣轟動全國的事。其實看似滴滴是要與計程車競爭,實際上滴滴是與公共運輸、私人汽車等競爭。
雖然2017年滴滴也有所虧損,但就在外界以及滴滴內部都認為2018年可以實現盈利並完成上市的時候,接連出現的打車被司機侵犯殺害的命案打斷了滴滴原本的計劃。市場監管不斷加強,對網約車市場的合規化不斷加大了要求。
同時隨著計程車市場服務的不斷改善、私人擁有汽車比例的不斷提升,滴滴所面對的競爭壓力在不斷的增加。為了維護滴滴的正常運作,就必須對司機不斷進行補貼,不得不花費更多資金來吸引合規司機和車輛,這就勢必造成了支出的增加。而且隨著滴滴不斷深度的介入,從車輛的投入到司機的管理,滴滴已經一個重資產公司,需要持續且大量的投入。
前幾天,Uber正式對外公布了公司2018年的業績,數據顯示,Uber一直在虧損,但比起2017年已經下降了15%。由此可見,並非是共享經濟曇花一現,而是滴滴出行自身出了問題。
2月15日的滴滴月度全員會上,滴滴CEO程維宣布公司將做好過冬的準備,裁員2000人。程維強調滴滴2019年會聚焦當前最重要的出行主業,繼續加大安全和合規投入、提升效率。
目前看來滴滴整體運作還算正常,但是今年網約車平臺會有大的變動。作為我國共享出行鼻祖的滴滴,能否熬過這個「寒冬」,我們拭目以待。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