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國慶檔「三強」影片中,《攀登者》率先宣布將延長上映一個月至11月30日。與此同時,在銀星皇冠假日酒店舉行的「銀星光影沙龍」上,《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鄭重地向影片所有主創道上了一句「感謝」,「8個多月時間裡,完成這樣一部有大片氣象的影片,整個團隊就是兩個字,拼命!」
電影《攀登者》以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測量珠峰的「中國高度」為題材,塑造了感人的「攀登者」群像。用任仲倫的話來說,這部電影的題材和主題都有規定性,就是把當年攀登珠峰感天動地的壯舉拍成一部大片,但如何拍,拍成什麼樣的影片,就是主創團隊面臨的技術與藝術雙重考驗,「電影圈有句話叫『拍什麼像什麼』,用攀登者的精神拍《攀登者》,一步步腳踏實地攀登屬於這部影片的高峰」。
《攀登者》延長上映消息發布後,有網友如此評論,「好電影值得時間淬鍊價值」。「《攀登者》的好,在於它的節奏感,跟隨劇情,行經幽暗與明亮,垂直向上,見山,見天地,最終見著自己。兩次攀登的主線一輕一重,開篇光影拉開,就吊著觀眾懸空的心。到最後,情緒跟隨人物著陸。這樣的觀影過程也完成了一次『攀登』。電影的主角是珠穆朗瑪峰,山下的人物,各自帶著心裡的糾結和遺憾,幾組人物關係設置十分細膩。」讓任仲倫印象很深的是另一番評論,「這部影片沒有配角,人物戲份有多有少,但每個演員都奉獻了最好的表演力量,讓角色綻放光芒」。
2019年這個「最強」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拿下票房逾65億元,業內評價「拍活了主旋律」。何謂「拍活」,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影評人石川看來,關鍵在於能否樹起讓觀眾信服的人物。「《攀登者》的拍攝,有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困難。影片沒有簡單地複述歷史事件,也並非為了動作場面而展示動作,而是把更多筆墨花在塑造人物上,揭示人物外在與內在的動機,以文學力量加深人物的情感深度。」
「當年的中國登山隊隊員們為什麼要攀登珠峰?今天的我們為什麼要拍這部影片?」在《攀登者》中飾演測量隊員的上影演員劇團演員陳龍說,在前期功課中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演員的心裡燃起了熊熊烈火,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情,拍不出這部影片」。
「覘標和人緊緊綁在一起,人在,覘標在」,陳龍透露,影片中這個細節是他與導演李仁港在拍攝過程中商定的。「很多人說,我演的是那個測量『中國高度』的人。其實不是,我只是那個團隊的代表。1975年中國登山隊中,光測量隊員就有200多位,最終登頂的只有9人。而在所有珠峰之巔的照片中,只能看到8個人。那個沒有出現在鏡頭裡的隊員,正是要冒著手指被凍傷的風險,為大家留下登頂證據的。即便是登頂成功者,也有『隱身』幕後的。《攀登者》致敬的不僅是登頂的英雄,更是在登頂背後默默付出的英雄們。」
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頂珠峰成功的三人中,一位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一位是普通的林業工人,還有一位是剛剛翻身解放的西藏農奴。影片中張譯飾演的曲松林原型正是當年的四川林業工人、後來的登山英雄屈銀華。攀登海拔8600米處的「第二臺階」時,屈銀華脫去登山靴、羽絨襪踩上隊友的肩膀,在嚴寒中暴露數小時的腳最終被切除10個腳趾。
「電影中,方五洲為了救曲松林而捨棄攝像機,失去了登頂的影像資料,曲松林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原諒他。今天的年輕觀眾或許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要恨你的救命恩人?但當年,我們的父輩就是這樣的人。『鐵人』王進喜有句名言,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拍攝《攀登者》,希望讓更多今天的年輕人理解當年的年輕人,他們的父輩、祖輩。理解一種精神,同時傳承一種精神。」任仲倫說,「讓這部影片留在上影、上海的史冊,也留在共和國的史冊,這是我們拍攝時的態度與信念。」(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