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2020這一年的雲計算 雲原生的技術場景大爆發

2021-01-09 電子發燒友
如何形容2020這一年的雲計算 雲原生的技術場景大爆發

腦極體 發表於 2021-01-09 12:06:18

歲末年初,回顧剛剛過去的2020年,「新冠疫情」將成為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因為這場疫情,仿佛在一夜之間就重塑了我們的生活。物理世界如同封印一般,僅維持最低限度的運行,而在數字世界,我們藉助智能終端和網絡的力量,將幾乎儘可能多的時間都放在了雲端。

從2020年初,我們經歷了雲辦公、雲會議、雲課堂、雲蹦迪……「雲上工作」、「雲上生活」成為眾多企業和無數普通人能夠直接應用和切身體驗的生產生活方式。視頻直播、遊戲、短視頻以及各類APP等移動應用佔據了我們日常的大多數時間。

雲計算,成為支撐起這些線上服務和產品的底層數字基礎設施。對於企業而言,「雲服務」成為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的標配;對於大眾而言,「雲」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物理世界的天氣概念,更成為日常數字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要素。

這一年,「雲計算」自身也實現了蛻變成長。如何定義「雲計算的2020」,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關鍵詞中找到答案。

疫情之下,雲原生的技術場景大爆發

新冠疫情關閉了線下物理世界的大門,卻給線上數字世界開了一個無比廣闊的天窗。

去年年初,疫情爆發最初的幾個月內,我國移動網際網路的單月接入流量達到了平時的2倍以上,線上流量如同洪流一般湧入各類在線應用服務當中。

舉個例子,為應對疫情中在線辦公和在線教育場景下激增的流量,基於容器服務等技術的雲原生,釘釘在2小時內緊急擴容一萬臺雲伺服器,這個數字也創下了阿里雲快速擴容的新紀錄。

 

疫情帶來了在線辦公、遠程教育、在線遊戲、視頻流媒體等需求的井噴,極大加速了這些行業應用的雲化過程。因為想要應對如此短時期激增的數據流量,採用彈性、靈活的雲原生服務,無疑是最可靠的選擇。

2020年,雲原生已經走進企業真實業務場景,完成從技術價值到業務價值的轉變。根據Gartner數據預測,到2022年,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

因此,雲原生幾乎成為近兩年來雲計算領域最火的一個名詞。似乎哪一家雲計算廠商不提雲原生都感覺自己掉隊了。在國外,雲原生早已成為新一代雲計算的代表性架構體系,在國內,阿里雲宣布成立雲原生技術委員會並在雙11核心系統首次實現全面雲原生化,騰訊雲則跟進推出8款雲原生產品、升級雲原生矩陣,華為雲推出雲原生產業白皮書和行動計劃。雲原生架構,成為應對這場在線數字洪流危機的關鍵法寶。

相較於傳統IT架構,雲原生架構的優勢在於,充分利用雲計算的分布式、可擴展和靈活的特性,通過資料庫、大數據、中間件、函數計算、容器服務等開放標準的雲原生產品服務,有效降低企業上雲的門檻,分享雲原生化的技術價值紅利。另一方面,雲原生技術擁有讓系統更加彈性可靠容錯、鬆耦合、易管理、可觀測等美好特性,讓企業有動力克服雲原生上雲的難關。

談及雲原生的技術價值,我們可以看到2020年的一些新技術趨勢:

1、雲原生安全。在企業面臨越來越複雜的網絡攻擊的情況下,雲原生安全能力正在得到釋放。無縫銜接的雲原生安全能力,可以作為雲服務的一種,以更高安全等級和更低使用成本,支持彈性、動態、複雜的行業場景。

2、基於「數據倉庫即服務」(DaaS)概念推出的雲原生數據倉庫產品(CDW),可以支持計算、存儲節點的單獨擴展、實現在查詢計算時,不影響同步擴容或縮容,不發生延遲或中斷。

CDW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數據倉庫的架構問題,最大化體現了雲原生的架構特點。就如阿里雲的雲原生數倉AnalyticDB,採用存儲計算分離+多副本架構,高度兼容MySQL、Oracle,應用遷移成本低。

3、資料庫大數據一體化成為下一代數據處理的演進方向。與傳統模式不同,「資料庫大數據一體化」基於雲原生基礎,可提供彈性擴展、海量存儲、一份數據多種計算模型及低成本等能力,一站式解決數據存儲、分析、消費的全鏈路用戶需求,助力業務進行數智化創新更實時在線、更全局、更簡單、更敏捷。以阿里云云原生數據湖DLA為例,目前已開始規模化落地,通過採用行列混存、MPP+BSP融合執行引擎、分層存儲等技術實現高性能在離線一體化。

雲計算步入異構時代後,AI的算力擴張

在今年的科技抗疫的大背景下,我們突然意識到雲計算對於攻克病毒、戰勝疫情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從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到新冠疑似病例的CT診斷,以及遍布交通樞紐的行人實時測溫,背後都離不開AI算力的支持。

IDC在2020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雲服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AI雲服務市場規模達1.66億美元,2018至2024年CAGR將達到93.6%,AI能力已成為用戶進行雲服務選型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2020年,AI計算已經成為雲計算產業發展的加速劑和助推器。對於中小企業和社會組織,直接擁抱AI技術,面臨著人才匱乏、技術門檻過高、可投入資源不足等問題。那麼,通過雲服務的方式,獲取AI軟體應用及AI算力就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雲化」再到「AI化」,這一趨勢背後,正是雲計算以虛擬化技術為基礎實現的計算、網絡和存儲的三大資源池化。其中,以GPU、FPGA、NPU等異構加速器在雲計算數據中心的增長,構成了雲端的彈性的異構計算資源,可以向需要企業客戶提供彈性AI計算資源。

此前,受限於網絡帶寬和時延,異構加速器的池化規模仍然受到很大的瓶頸。由於異構加速器產品規格繁多,大大損害了資源的池化能力;內存的分配仍然限制在單臺計算節點內,造成了大量內存的碎片和浪費。隨著一些Gen-Z、 CXL等cache一致性總線和高速互聯協議的出現,這些異構計算資源以及內存的大規模池化將成為可能。

目前,國內已經有云廠商通過軟體池化的方式,首次實現GPU、FPGA、NPU等異構加速器與CPU/內存的解耦。未來3~5年內,隨著GPU、FPGA、內存等計算資源的大規模池化,計算資源將實現極致並池,引領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未來,為用戶帶來更加極致彈性的雲原生計算和存儲伺服器系統。

以阿里云為例,其神龍AI加速器和FastGPU等極速部署工具,就通過池化算力帶來靈活的計算調度,雲伺服器從特定配置向serverless方向發展。這些可幫助客戶在訓練場景下提升2倍到10倍的性能,在推理場景下提升2倍到4倍的性能,節省至少50%的成本。

雲上AI計算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從幾年前佔比80%的AI訓練、20%的AI推理,到如今的各佔比一半,雲端AI計算已經面向各行各業,突破傳統的單一深度學習訓練任務,變成顯著的訓練推理、雲桌面、圖形圖像設計等多元化場景。

雲上異構計算成為最能發揮AI效率的計算方式。

線下數字場景爆發,呼喚低代碼開發浪潮

「兩天開發一個應用」,「需求已經排到明年春天」,這聽上去像一個程式設計師的活。

實際上,這是一個中學老師的日常,而且不會寫一行代碼,他可以通過釘釘的無代碼開發工具,就可以搭出諸如教學管理、人事工資、學生統計等應用,實現全線上管理。

「低代碼開發」,成為幫助一個普通人進行應用開發的「潮流」技術。所謂低代碼開發平臺是指那些無需編碼或通過少量代碼,就可以快速生成應用程式的工具,其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應用開發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將原有數月甚至數年的開發時間成倍縮短,從而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靈活迭代的價值。

 

今年以來,低代碼領域發展迅速,賽道內跑出了超10億美元估值的獨角獸OutSystems,微軟、亞馬遜、谷歌也紛紛推出低代碼開發平臺或通過收購布局低代碼賽道。今年6月,微軟低代碼商業應用平臺PowerPlatform正式在中國市場商用,定位連接微軟Azure、Microsoft365、Dynamics 365三朵智能雲的統一工具。

阿里雲也推出釘釘+宜搭的組合,提供了超過100項圖形化的開發組件,用戶「拖拉拽」開發組件,即可完成應用的搭建,不懂代碼的業務人員,如HR、財務也可成為開發者。

舉個2020年的案例。在浙江省為超過100萬公務員提供的移動辦公平臺——浙政釘上,一位基層公務員完全沒有編程基礎,就可以利用上面的「低代碼」應用開發平臺,幫助漁業執法部門開發了「漁政用船申請」的應用,此後他還幫助其他行政部門開發出「辦公設備維修」、「進出車輛審批」、「惠農政策的信息公示審批」等一系列應用程式。通過「拖拉拽」的方式就能將許多線下流程給「數位化」。

經過了無比艱難的2020的疫情之年,越來越多行業都已經意識到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無論是選擇雲廠商們正在大力鼓吹的雲原生架構來搭建自身業務,還是穩妥選擇兼顧本地和雲端的混合雲模式來保證更多的話語權,雲計算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優先選擇。

回顧這一年,我們看到雲計算的場景在大量湧現,AI算力需求也在爆發增長,雲原生成為企業獲取雲計算紅利的最短路徑。大眾也將在這些新的雲應用場景中,得到更為優質的數字生活體驗。

接下來的2021,雲計算又會迎來哪些新的技術趨勢和驚喜,依然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阿里雲資料庫李飛飛:雲計算推動資料庫向雲原生快速演進
    過去的一年是阿里雲資料庫碩果纍纍的一年。11月,Gartner公布阿里雲進入全球資料庫領導者象限,是國產資料庫幾十年積累的重大突破;12月,中國電子學會公布PolarDB獲得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阿里雲資料庫深耕11年,至今已服務客戶10萬餘。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智能資料庫事業部總裁李飛飛表示,雲計算正在推動資料庫向雲原生快速演進,阿里雲資料庫已全面布局雲原生。
  • 解讀容器的 2020:尋找雲原生的下一站
    正在被打破的雲計算「三層架構」   長久以來,業界對雲計算的認知,一直圍繞著」SaaS + PaaS + IaaS「這樣經典的三層架構模型展開。然而,在 2020 年,隨著雲原生技術的極大普及,我們卻發現這個模型似乎正遭受著挑戰。
  • 雲原生到底意味著什麼?
    註: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其他文章會在接下來的幾周內陸續發表。很多時候,圍繞雲原生的討論會直接進入技術選擇,如容器化和微服務。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雲原生項目的潛在組成部分,但肯定不是全部。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探索雲原生,包括技術和基礎設施,還包括架構、設計,以及可能最容易被忽視的人員和流程。
  • 睿雲獲首輪千萬元投資,新合伙人加入推進雲原生服務戰略升級
    2020年10月27日,雲原生領域創業公司睿雲(wise2c.com)宣布完成首輪千萬元的股權融資。該輪融資由數位化領域新銳企業成都萬維圖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戰略投資,欣羽鴻聯跟投。新融資主要用於加大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和技術服務等方面。
  • 中科睿光發布全新一代國產雲計算作業系統——Cloudview SVM...
    中科睿光執行長何牧君在活動中介紹到,成立一年來,中科睿光中標項目數百個,並在2017第一季度新增數千萬訂單,可謂成績斐然。這表明,中科曙光與VMware在雲計算領域開放創新的「高鐵模式」卓見成效。何牧君在中科睿光成立之時的決心言猶在耳,僅僅一年,中科睿光就交出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在產品研發方面,中科睿光成立當天,就發布了兩款新產品——虛擬化管理軟體CloudVirtual6.2以及基於該虛擬化管理軟體的新一代雲計算作業系統Cloudview SVM Edition V2,此後不久這兩款產品就通過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標準驗證測評,獲得多項雲測評證書。
  • 長期押注機器學習,雲計算巨頭AWS為何這麼做?
    亞馬遜雲服務(AWS)是如何成為全球雲計算老大的,它做雲有沒有一套可借鑑的方法論? 雲計算的發展,為機器學習提供了蓬勃發展的土壤。亞馬遜副總裁兼CTO Werner Vogels 博士在「2021將改變世界的八大技術趨勢」的預測中提到,機器學習在2020年已經成為主流,未來三年內世界產生的數據比過去30年還要多,而與機器學習模型相結合,使用數據攝取和聚合工具,成為各行各業處理信息的唯一實際方法。
  • 優刻得獲「2020上市公司『金質量』首創獎」
    作為資本市場最頂級的評選活動之一,「2020年上市公司金質量獎」由上海證券報及證監會投服中心聯合舉辦,通過聚焦具備科創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上市公司,共同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1月,優刻得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雲計算第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同時成為中國A股市場首家「同股不同權」 的上市企業,開創中國A股資本市場及公司治理的先河。
  • 雲計算「高鐵模式」卓見成效 中科睿光產品再升級
    中科睿光執行長何牧君在活動中介紹到,成立一年來,中科睿光中標項目數百個,並在2017第一季度新增數千萬訂單,可謂成績斐然。這表明,中科曙光與VMware在雲計算領域開放創新的「高鐵模式」卓見成效。成立一年成績斐然「中科睿光的成立還只是第一步,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第一國產雲計算品牌,同時產品和服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72期:騰訊雲發布八款雲原生系列產品...
    這可以解決僅靠理論分析無法解決的實驗和評估問題。基於這一開放平臺,量子計算的研究人員可對不同的場景自定製算法,以進一步提高模擬效率。早在今年5月,達摩院量子實驗室就用「太章2.0」模擬了2019年「谷歌量子霸權」宣稱用的量子電路,將其設計的經典計算耗時超1萬年的任務,壓縮至20天內完成,比其他最好的方案改進了4個數量級。
  • 雲計算 算力專題及常見問題 - CSDN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傳統產業數位化的轉型,數據量呈現幾何級增長,據IDC預測,全球數據總量預計2020年達到47個ZB,2025年達到163個ZB,其中預計2020年我國數據量將達到8060個EB,佔全球數據總量的18%。
  • 【IDCC2019 We訪談】富通雲騰徐志新:需求決定技術「對」與「錯」
    阿里雲今年提出的被集成戰略,就是讓生態夥伴應用阿里雲提供的基礎架構、雲服務;騰訊雲將聚焦雲原生、自治、超融合戰略方向;AWS不斷推出創新服務,構建生態系統;天翼雲更是聚焦IaaS服務。中國雲計算市場整體上已經體現出上下遊恪守本分,合作共贏的良好趨勢。
  • VDEX——技術歸根到底還是為業務服務,要在場景中體現應用價值
    特別是近年來以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型技術的出現和普及,進一步加速了萬物互聯的超大規模產業網際網路的形成。但是無論是什麼革新的技術,無論是怎樣的商業模式技術歸根到底還是為業務服務,要在場景中體現應用價值。
  • ​25歲北京銀行發布「順天」技術平臺
    「順天」技術平臺是金融科技領域最新成果的綜合應用,它基於雲原生應用技術架構體系,採用業界主流的微服務、分布式架構設計,全面支持敏捷轉型,助推線上業務快速發展。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東寧指出,要把科技創新貫穿始終,強化統籌協作,下好數位化轉型的「一盤棋」。
  • 盤點央行2019年度銀行科技發展獎:分布式技術成為最熱點
    作為金融業技術發展的重要風向標, 182個「銀髮獎」獲獎項目中高頻涉及的雲計算、分布式、區塊鏈等前沿數位技術和金融科技技術,有望在2020年迎來大爆發。  通過對今年獲獎項目所涉及的技術進行熱詞分析,可以看到:分布式技術、數據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數位技術和金融科技技術成為高頻詞。以分布式技術為例,獲獎項目中有19個項目提到了分布式技術,佔比超過10%。
  • 雲計算十年:序章,拐點,生死戰
    政府問責辦公室進行了8個月的審查,之後給出的調查報告解釋說:CIA認為AWS的彈性雲技術比IBM更好,雖然亞馬遜的價格高出約5400萬美元,但這可以被「卓越的技術解決方案抵消」。 CIA這一天價大單,成為AWS敲開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大門時的關鍵背書,亞馬遜自此夯實了在美國雲計算市場的王者之位。
  • 如何選擇正確的雲遷移方法
    作為其數字轉型計劃的一部分,以使用現代技術完全重新構想其業務。   通過大幅度降低成本來提高利潤。   雲遷移是一種確保企業繼續輕鬆增長並能夠充分利用新興技術的方法。這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避免投資於老舊且昂貴的基礎設施,而這些基礎設施無法跟上快速變化的技術進步。
  • 強化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北京銀行發布「順天」技術平臺
    「順天」技術平臺是金融科技領域新成果的綜合應用,它基於雲原生應用技術架構體系,採用業界主流的微服務、分布式架構設計,全面支持敏捷轉型,助推線上業務快速發展。「順天」技術平臺通過對300餘項開源方案進行改進和擴展,有效地延伸了分布式技術的使用場景,實現了技術標準的統一、應用架構的統一和研發過程的統一,具體業務領域和基礎開發平臺的分層解耦和分布式技術能力的資源共享。
  • BAT雲計算的前世今生
    中國雲計算的這點事兒,從阿里雲說起一點也不奇怪,好比你要講中華五千年的文化,要從盤古開天闢地講起。2008年,中國舉辦了奧運會,北京的房也是從那一年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那一年,中國網際網路發展迎來了高峰。大量的網民激增,也讓做電商的阿里巴巴深陷數據的陷阱,因為在此之前,國內從未處理過如此龐大的數據。教英語的馬雲請來了學心理的王堅,為了就是打下這個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