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胡錫進(上):「鷹」和「鴿」都有,這才是中國

2020-11-27 環球網

摘要:有的時候得摸黑寫評論,因為問不到任何信息,但在問不到的過程中,也會發現一些東西。我們的編輯記者有很多社會關係,他們能問都會去問。如果誰都不說,我就知道了,這是特別敏感的事情。

和胡錫進約了一個多月,他一直忙。直到採訪前一天,還臨時調整了時間。

環球時報社的小樓在人民日報大院裡面,樓很舊,沒有電梯。下面兩層是發行和廣告部門,三樓是編輯部,樓梯口的牆上有個燈箱,上面兩行紅底黃字:「既要努力開拓,又要十分穩妥」。雖然押韻,但全是大白話,與燈箱色調配在一起,頗合外界對這張報紙氣質的觀感。

那天約好早上8點半,胡錫進前一個晚上夜班做到12點半,他略晚了10分鐘到。作為頗具爭議的媒體人,今年是胡錫進到環球時報社工作的第20個年頭。他從1996年進報社當副總編,到2005年當總編,為這張報紙打上了極強的「胡氏烙印」。而《環球時報》也從一張每周8個版的小報,到現在中文版、英文版和環球網多管齊下,用胡錫進的話來說,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市場類媒體。

胡錫進沒要求提前看採訪提綱,但有問必答,而且都是正面回答。兩個多小時聊下來,只有兩個小問題他作了回答後說,這個算了,不要提了。從與吳建民的根本分歧,「單仁平」怎樣出爐,受處分之後的心情,到「鷹派」立場是否出於市場需要,會不會在這裡做到退休等,都一一作了回應。

我更關心他是個怎樣的人。他給自己貼了幾個標籤,梳理一下可以這樣表述:在政治立場上算中左,在中國媒體界是體制彈性的探測者,在人文情懷上是人道主義者。

在我看來,他是勤奮的,他說只要人在北京,每晚必到報社上夜班,即便周末住在郊區也會趕回來;他也是聰明的,他知道怎麼吸引注意力,知道怎麼賣報紙,也知道怎麼長久地賣報紙;他當然還是好鬥的,曾用十年時間通讀原版俄羅斯文學,但他更喜歡用「鬥爭」、「博弈」這樣的字眼,會說「如果我們不發聲,中國會吃虧」。

胡錫進有句名言,說中國是複雜的。而他本人,其實也遠比多數人想像得複雜。很多人膜拜他,也有很多人抨擊他。但不管你對他印象如何,還是應該進一步了解他。畢竟,在中國的媒體中,這樣廣受關注的人物屈指可數。

胡錫進簡歷:1960年生,1982年畢業於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1989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文學碩士學位,進入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工作。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記者,20多次深入戰火中的波赫採訪。1996年至2005年任環球時報副總編輯,2005年起任環球時報總編輯。

我認為中國需要幾隻鷹,中國不能沒有鷹,只有這樣,才有利於跟西方全方位地博弈。

高淵:我們先說件最近的事。吳建民先生前幾天在武漢遇車禍過世了,你當時在俄羅斯出差,發微博對他表示悼念。你們根本性的分歧在哪裡?

胡錫進: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中國好好發展,和世界形成良好的關係,避免戰爭。他反對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我也反對,這些都是一致的。

我們的分歧點在於,他是個外交官,他希望媒體跟外交進行全面的配合,和他們的基調保持一致。我認為媒體應當是多元而豐富的,這樣更有利於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要有對西方批評的聲音,要敢於和他們鬥爭。而且這是很多中國人的真實想法,把這些想法表達出來,其實更有利於中國外交。

就像美國,他們對中國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你說誰代表美國,到底是白宮還是國會,或者是《紐約時報》?都說不清楚。中國過去太單一了,只有外交部發聲音。我希望多元化,這是我跟吳建民的不同之處,我們的衝突來自於這些地方。他覺得我不懂,多次批評我,覺得我總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表達強硬態度,他認為這麼強硬是不應該的。

高淵:他是否認為你在煽動某種情緒?

胡錫進:他可能是這麼認為的。其實我們的報紙是多元的,吳建民的很多文章都登在《環球時報》上,他是我們一個重要的作者。就在我跟他爭吵完之後,沒幾天我們又登他的文章,在他出事之前我們編輯還跟他約稿,本來他是要星期一交稿的,沒想到就出事了。

高淵:有人說,吳建民代表「鴿派」,你代表「鷹派」,你覺得你是鷹嗎?

胡錫進:我應當說是觀察者。但我認為中國需要幾隻鷹,中國不能沒有鷹,既要有鷹,也要有鴿,都得有才行。只有這樣,才有利於跟西方全方位地博弈。這是我的觀點,我認為我的觀點是對的。

為什麼《環球時報》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說明中國社會接受我們,我們也發揮了作用。前幾年希拉蕊訪華的當天,我們發文章猛烈抨擊她。英國首相卡梅倫來訪,我們也是在他來的當天抨擊他,因為他之前見了達賴,來了不代表這事過去了。

高淵:發表這種態度強硬的抨擊文章,都是你定的嗎?有沒有上面的授意?

胡錫進:都是我們自己定的,這怎麼可能跟上面去溝通。中國的機制就是需要你自己去摸索,這種文章發出來,上面一看可能嚇一跳,後來看完之後也接受了。這都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現在我們有了這樣的寬容度。過去一說中美、中日關係,都不能說負面的東西,如今的環境有相當一部分是我們開創的,可以自由地批評外國。

現在,我們領導人出訪或外國領導人來訪,我們都可以客觀分析這次訪問的難度,我們對發表多元聲音作出了貢獻。我記得1997年柯林頓訪華,我們頭版登了幅漫畫,柯林頓穿著盔甲,上面插滿了箭。後來我們報導朝鮮水災,透露他們嚴重缺糧,過去怎麼能說這些東西?還有在北京奧運會前,我們能夠告訴中國人,我們的聖火被人踩滅了。這就是靠一步一步闖出來的,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

現在可以說,在《環球時報》上能夠看到我們國家真實的國際環境。當然,可能我們有的時候也有偏差,但總的來說,這是社會的進步。

我經歷了波赫戰爭全過程,當時那裡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如果換成現在,我早就出大名了。

高淵:接下來我們聊聊你的經歷。你進人民日報之後,過了多久被派去駐外?

胡錫進:我是1989年從北外研究生畢業,進了人民日報國際部。先在國際部資料組搞資料,做了將近兩年,然後又上了兩年夜班,1993年春天被派到南斯拉夫當駐外記者。

高淵:你大學和研究生學的都是俄語,南斯拉夫說的是塞爾維亞語,這兩種語言接近嗎?

胡錫進:應該說有點關係,但其實聽不懂,像北京話和廣東話;寫出來也看不大懂,這點像中文和日文。我走之前,找了一個北外學塞爾維亞語的學生給我上了兩小時課,好像花了16塊錢。

高淵:然後就出發了?

胡錫進:對。臨走帶了本「塞漢字典」,還帶了本WPS的書,因為我沒用過筆記本電腦。到了貝爾格勒先學塞爾維亞語,學電腦,然後是學開車,樣樣都從頭學。在那兒前三個月非常辛苦,一下子掉了十幾斤肉。

到了那年夏天,能夠大致聽明白當地人說什麼了,也能看報紙了,WPS我硬是看書學會的,這樣就進入工作狀態了。

高淵:當時南斯拉夫局勢已經很動蕩了?

胡錫進:內戰已經開始了。波赫是1992年打起來的,我到了之後經常往波赫跑,一共跑了20多趟。我從貝爾格勒開車過去,大約三四百公裡,相當於北京到邯鄲,都是山路。

高淵:那時候覺得危險嗎?

胡錫進:當時不覺得,那年我才33歲,畢竟年輕。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挺危險。就像要從路面上橫穿一條繁忙的高速公路,機靈的人天天橫穿也沒事,運氣不好的穿一次可能就被撞死了。

高淵:那時候《環球時報》剛剛創刊,還叫《環球文萃》吧?你的稿子主要發在《人民日報》還是《環球文萃》上?

胡錫進:當時《環球文萃》還是周報,而且只有8個版,所以我的稿子主要還是發《人民日報》,但《人民日報》版面也很少,國際版只有一兩個。那時候能上一條消息已經很高興了,不像現在編輯追著駐外記者寫稿子。

那時候波赫戰爭打得正激烈,經常是全世界的頭條,我就在那個世界關注的焦點。記得有一次看到交戰的城市著了大火,滿地都是炮彈殼,塞爾維亞軍人躺在炮彈殼旁邊,聯合部隊剛剛進來。我試圖穿過中間地帶進入城市,但是被拉回來了。我寫過一本書,記錄了那段經歷,真的是驚心動魄,能夠聽到子彈飛過來「啾啾」的聲音,腿都發軟。但最後,這篇特寫在《人民日報》也就發了700多字。

高淵:要是換成現在,你應該早就出名了吧?

胡錫進:現在的話,版面多了很多,再加上微博、微信什麼的,還可以發很多照片,我就出大名了。因為我一直待到籤訂停火協議,差不多經歷了波赫戰爭的全過程。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那裡只有我一個中國大陸記者,新華社會臨時派個記者組,採訪幾天,然後過一段時間再來。

高淵:很多人覺得當駐外記者很風光,你是什麼感受?

胡錫進:那個時代駐外挺光榮的,因為出國機會少。今天回憶起來,當時一個月收入才170美元,加上波赫戰區有點補助,加起來300美元。第一次出國不允許帶夫人,我中間回國休假,然後妻子就跟我去了,把女兒送到陝西鹹陽親戚家去。

等我們回來的時候,看到別人的孩子都能說英語,我女兒卻是一口陝西話。她後來上的唯一的補習班,就是英語。

我當總編後四年沒有出過國,幾乎連外地出差都不去,每天弄版面,當時覺得必須突破一些報導上的束縛。

高淵:從南斯拉夫回來就去了《環球文萃》?

胡錫進:我在南斯拉夫待了3年,1996年回來後在國際部待了幾個月,我要求去《環球文萃》,當時這張報紙隸屬於國際部。去了就當副總編,當時人少,一共才一二十人。

其實早在三年前,就是我去南斯拉夫前的幾個月,當時《環球文萃》還沒創刊,我幫他們拉了這張報紙的第一筆贊助。別人也拉過贊助,但真正見錢的我是第一個,那筆是1.5萬元。

高淵:你拉贊助的時候,報紙還沒出來,你怎麼跟企業說呢?

胡錫進:我當時拿著黃頁本打電話,像做醬菜的六必居我都打過,還有生產鉛筆的廠家。就跟他們講,人民日報要辦一張子報,希望支持一下,等將來我們報紙出版以後,給你們補做廣告。

那時候報紙少,真有企業給錢,我一共拉了10.5萬元。同時,我也參與編輯工作,創刊號的頭版就是我做的,當時做了好幾期的頭版,然後就去南斯拉夫駐站了。

高淵:你負責《環球時報》全面工作是什麼時候?

胡錫進:2005年,那一年我當的總編輯。

高淵:當時報紙發展得怎麼樣?

胡錫進:比我1996年剛去的時候好多了,雖還不是現在這樣,但已經一周出三期,版面多了,在社會上已經很有影響,大家都已經知道有一份《環球時報》,雖然還沒有英文版和環球網,也沒有社評。

高淵:你主持《環球時報》工作之後,跟之前比主要變化在哪裡?

胡錫進:應該說,我的前任總編輯很了不起,基本上把《環球時報》的影響力做出來了。到2005年,已經有百萬份的發行量。但當時《環球時報》面臨很大的挑戰,一是網際網路起來了,二是都市報也起來了。另外還出現了很多跟我們類似的報紙,連排版都像,所以分散了一些讀者。現在那些報紙大多見不到了。

當時《環球時報》的發行量在下降,所以壓力特別大,也有點困惑。在我上任之前,前任總編就做出了決定,《環球時報》要變成日報。我上任後要實現這個決定,這是一把賭博,改成日報以後,發行量一下子掉了一大截,落到了70多萬份。

高淵:你當時想出了什麼大招嗎?

胡錫進:我上任後四年沒有出過國,幾乎連外地出差都不去,每天弄版面,很辛苦。當時覺得必須突破一些報導上的束縛。我們先是形成了多個記者寫稿的業務模式,圍繞一個題目,由多名前方記者提供素材,然後編輯來綜合,就是為了增加報紙的信息量。現在《環球時報》頭版都是多人署名,改變了過去一個記者寫的模式,這是一個突破。

高淵:這種多記者寫稿模式,對制約那些模仿你們的小報有用嗎?

胡錫進:大多數小報在國外沒有記者,就是找個人抄抄編編,但攢出來的稿子還跟我們有點像。而我們的優勢是《人民日報》有一大批駐外記者,都可以為我們寫稿。所以就讓記者把前方信息都弄回來,讓人感覺很真實,信息量很大,凸顯我們的優勢。在國內媒體中,我們是第一個這樣做的。

高淵:但你真正的殺手鐧是社評吧?

胡錫進:《環球時報》1999年開設了國際論壇版,由閻學通等那批學者為我們撰寫大塊頭稿件,產生了一些影響。那個時候沒有社評,專家寫的文章都比較長,勸學者寫短一些的文章經歷了一個過程。我們磨合得總的來說不錯。

到了2008年,針對奧運會火炬傳遞和拉薩「314」事件,《環球時報》發了不少夾敘夾議的文章,直接介入一些敏感事件,那段時間的報紙發行量越來越高。

「單仁平」一般是評國內的事,國際事務幾乎不用這個筆名,講的東西比「社評」要敏感一點。

高淵:廣受關注的社評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胡錫進:寫社評是因為英文版創刊。英文報紙都有社評,不然就不像一張報紙。但做英文版的那些編輯不適合寫,所以就讓做中文版的編輯先寫,然後翻譯過去。第一篇社評是2009年4月22日見報的。

高淵:比你們社評更受爭議的是「單仁平」,這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胡錫進:「單仁平」比社評早幾年出現,因為最早是包括我在內三個人輪流寫,所以根據諧音起了這個筆名。後來三個人散了,就是我寫了,但把名字留了下來。

但那時候沒什麼影響,一是寫得很少,一周一次都沒有,後來一度不怎麼寫了;二是只寫國際,不涉及國內,大家不太關心。

高淵:社評和「單仁平」的定位有什麼區別嗎?

胡錫進:「單仁平」一般是評國內的事,國際事務幾乎不用這個署名。另外就是特別敏感的事,不太適合用「社評」,社評太正式。還有,比如具體評某個爭議人物,這也不太適合署「社評」,太高抬他了。總的來說,「單仁平」講的東西比「社評」要敏感一點。

高淵:聽說《環球時報》每篇社評和「單仁平」都是你口述的,是這樣嗎?

胡錫進:以前是由評論組的人寫,寫完我來改。我這個人比較較真,和我比較難合作,改動會很大,經常最後留不下幾個字。所以後來換了一種方式,他們提供材料,我來口述,負責寫的那個人做記錄。我講的時候,記錄的人可以隨時提出不同意見,我經常每說一兩句話就問「對不對」,他要是說「對」,我就心裡踏實些,他要說「不對」,就談他自己的想法。

高淵:幫你記錄整理的人是固定的嗎?

胡錫進:基本是三個人,他們是輪流的,每天都換。

高淵:輪到值班的那個人,這天主要做點什麼?

胡錫進:以前一天寫一篇社評,這個人就先找材料,等我確定選題後,晚上跟我一起寫。後來改成一天寫兩篇社評或「單仁平」,我們的想法是一個講國內一個講國外,這樣第二篇評論就需要評論組的其他人一起找材料,但跟我一起寫的還是當天值班那個人。

現在的程序是上午先給我報第一篇的選題,報完選題助手去準備材料了。第二篇選題是下午四五點鐘再定下來。我口述是在下午七八點鐘開始,再晚就來不及了,一般到晚上11點左右完成兩篇評論。

高淵:這個值班的人跟你形影不離嗎?你如果出國怎麼辦?

胡錫進:我出國時就讓寫社評的人跟著我走,我走到哪兒,都跟著我。周末就到我家裡來,有時候晚上我有應酬,也跟著,在車上口述。我吃完飯出來,上車又接著寫,斷斷續續地寫,有時間就寫幾句。不時會這樣,因為事多。

但也有個別的時候我自己一個人,比如我跟領導出差去了,那沒辦法。這時候只能打電話口述,但看不到記錄的東西,得憑記憶。

我定評論選題主要看國際關注度,如果外界已經很關注了,成了一件大家共同關心的事件,我們就會出手。

高淵:現在不少人看《環球時報》的評論,他們不一定贊同你的觀點,但覺得能了解一些別的地方看不到的信息。從你內心來說,是不是也希望以評論形式來提供一些信息,提高報紙的發行量?

胡錫進:我不能說我是故意的,但我覺得客觀形成了這種狀態。一些敏感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是否對這些事情完全不報導?我一直不主張這樣,還是要面對敏感的事情。我主張讓中國社會信息暢通,要讓大家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包括對我們不利的事情,這一點很重要。

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社會的承受力和免疫力,這是一個社會長期穩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缺少了這個,就像把一個人放在無菌環境中,他一旦走到外面的世界,就容易出問題。現在中國人都出國,網際網路靠堵是堵不住的,讓人們知道發生了什麼非常重要。

高淵:當你決定對一個敏感事件發表評論,你會設法了解一些內部信息嗎?

胡錫進:我們會和很多部門保持聯繫。比如一個敏感事件發生了,敏感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這個事件敏感,我們要了解內情,就需要有很多信源。這類事情出來以後,編輯就會打電話到有關方面去問。有時候碰到特別敏感的事情,編輯了解不到,就得我來找關鍵的人問。我經常自己打電話,有時候會打一個晚上。

高淵:我們來聊聊具體的稿子。最近像香港銅鑼灣書店、廣東烏坎的評論,在《環球時報》的評論中,屬於什麼敏感級別?

胡錫進:屬於很敏感了。有的時候得摸黑寫,因為問不到任何信息,但在問不到的過程中,也會發現一些東西。我們的編輯記者有很多社會關係,他們能問都會去問,但他們問不到的時候,也會發現問不到的理由。如果誰都不說,我就知道了,這是特別敏感的事情。

銅鑼灣書店那個事情我覺得還是要報,有必要讓中國社會知道那兒發生了什麼,這個原則我跟很多領導都這麼說。當然,一定要讓那些對我們不利的信息軟著陸,我們的評論一定要堅持立場,就是堅決站在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這也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利益。

高淵:你每天定選題時,總是儘量挑最敏感的事情來寫?

胡錫進:我主要看國際關注度,如果外界沒怎麼關注,我們就判斷這是小事,不理它。比如有些事情對中國不利,當事方明擺著想把事情弄大,但外界沒怎麼報,《紐約時報》、美聯社這種大媒體都沒說什麼,我們幹嘛傳播這些信息?

但如果外界已經很關注了,成了一個大家共同關注的事件,這時候我們就會出手,就會發評論,拿出我們的觀點。我們的衡量標準就是國際主流媒體有沒有報導,因為他們有重大影響力,如果他們說了我們不發聲,中國會吃虧的。

高淵:你們的評論在國內影響很大,但能影響國際輿論嗎?

胡錫進:我們統計過,國外媒體轉載《環球時報》的稿子,大約一半以上是轉我們的社評。我們的信息沒有優勢,但評論很有影響。我們的社評幾乎沒有一篇外界不轉,尤其是日韓媒體,他們是天天轉,韓國媒體更是關心中國所有的事。我們的英文版專門有個《亞洲評論》版,評亞洲國家國內的事,轉載率也非常高。

高淵:一般而言,國內選題比國際選題更敏感嗎?

胡錫進:對。國際方面的評論,遇到朝鮮問題會比較敏感。當然,現在比前幾年好一點。

高淵:評論都是自己定稿嗎?需不需要請上級部門看一下?

胡錫進:絕大部分不需要,個別時候需要看一下。我寫社評以來,這種情況屈指可數,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搞的。

(題圖來源:百度百科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hangguanfangtan@163.com)

標題:直面胡錫進(下):我是積極的探測者,驗證體制的彈性

摘要:對我的看法各種各樣,有人說我是「四大惡人」、「十大惡人」,讓他們說去吧,沒關係。我也不知道,我是罪大惡極還是窮兇極惡?

我覺得領導的很多批評都是善意的,不能理解成領導在整你,更不能跟領導搞成貓抓老鼠。

高淵:你去年因公出國,多去了一個國家,結果受到了紀律處分,還通報了,網上到處都是。很多人覺得詫異,像你這麼衝鋒陷陣的人,為這點事也要受處分?當時是什麼心情?

胡錫進:那次申報的是去德國,我們順道去了波蘭,這個確實沒有報批。我覺得這體現了八項規定的嚴格,領導也跟我談話了,我堅決接受。給我一個處分也是愛護我,也沒有更嚴重的處理,現在我不是照樣還能出國嗎?這次處理了我,我又有點知名度,然後網際網路上全是,大家都有印象了,這也是大家共同吸取教訓的過程。

高淵:現在你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吧。一方面可能來自上級主管部門,另一方面來自網絡上對於《環球時報》和你本人的批評,這兩方面的壓力哪個更大?

胡錫進:這是不一樣的。工作上的壓力是我職責範圍內的,宣傳部門批評我,那是我履行職責出了問題,我需要反思和調整。

對來自網絡上的攻擊,我不會考慮修正我的立場,我怎麼能因為有人批評我就修正立場呢,但我的鬥爭水平和藝術要提高。有的人就是故意的,拿他們沒有辦法,也不可能去改變他們,但他們也沒法改變我,那就大家共存嘛。

高淵:因為稿子的問題,你寫了不少檢查吧?

胡錫進:那肯定有。我覺得是這樣,我是發自內心要維護國家利益,中國的媒體還是要往前走。你看我們領導人各種講話中,「媒體姓黨」是一個方面,同時媒體也不能缺位,不能做縮頭烏龜,在關鍵的時候要發揮引導作用,這是我們當代媒體的任務。

媒體姓黨是必須的。但我們不能機械地理解這個原則,天天等上級領導的指示,讓寫什麼寫什麼,這樣主動性等於零。如果媒體都這樣,符合國家利益嗎?

我們是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因為我在媒體一線,了解媒體的情況,了解市場的情況,我們有輿論場上的經驗。所以要發揮我們的主動性,媒體畢竟不是外交部,不是政府,媒體就是媒體,我要用符合媒體規律的方式維護國家利益,維護黨的執政利益。

但怎麼做是個考驗。當我們做錯的時候,我們真誠地接受批評,我跟同志們說,我們受到一次批評,就在那兒立一個樁,再受一次批評,再立一個樁,決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把這些樁連起來,就連成了一條線,這條線就是我們的邊界線。

高淵:你總是從積極的角度來理解上級部門的批評?

胡錫進:我覺得領導的很多批評都是善意的,不能理解為領導在整你,要這麼理解的話,就沒法工作了。還有就是千萬不要跟領導搞成貓抓老鼠,而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互動。

如果我們的評論在網際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起了不好的作用,我們就應該反思。比如我們發過一個評論,被別的媒體轉載時,題目被改成了「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而原文中都沒有「適度腐敗」這個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得反思,文章中不能有那種被人一下就逮住的話。我們現在聰明多了,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

我可能算中左吧。我們不要因為和對方鬥爭,對方可能是個自由派,就把自己給逼左了。

高淵:現在很多人在網上給你貼標籤,有人說你民族主義,有人說你極左,你覺得你是什麼樣的人?

胡錫進:我覺得我是個實事求是的人。現在的問題是,實事求是的坐標原點被移動了。現在變成了只有批評政府才是實事求是,你要是批評少了就不實事求是。

我可能算中左吧。我不評論誰左誰右,我跟同志們說,不要因為我們跟對方鬥爭,對方可能是一個自由派,就把自己給逼左了。

現在的情況是,社會上的左右派相互逼,右派把左派逼得更左,左派把右派逼得更右。我提醒我們自己注意,儘量實事求是,什麼事就是什麼事。有人說我「牆頭草」,我無所謂,其實我的態度很穩定,《環球時報》的價值傾向是中國所有媒體中最穩定的,我們就是維護國家利益和大眾的根本利益,永遠這樣。

高淵:你的價值觀是人生什麼階段形成的?

胡錫進:我覺得關鍵還是我駐外那段時間。我是學俄語的,駐外之前就密切追蹤蘇聯的解體。當年蘇聯在我們心目中多麼高大,多麼強大,結果它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中國現在老幫助它。他們周邊的那些國家,有的小國好了,比如波羅的海三國,人口很少,現在富有了,比過去好了一些。但像烏克蘭,現在人均GDP是中國的一半,多慘。還有很多地方,都很差。

後來我親身經歷了波赫戰爭,南斯拉夫打成那個樣子,震撼了我。1993年我剛到貝爾格勒,那時候已經受到國際制裁了,那還是比北京強多了。到那兒一看,房子裝修得那麼好,全鋪的地板,步行街那麼漂亮,社會文明程度也高。但現在沒法比了,前南斯拉夫的那些國家,除了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其他國家的人均GDP都低於中國。我們前進了,他們落後了。

我知道了一個國家的脆弱,一旦發生動蕩,根本就不是我們個人所能控制的。我希望國家在變化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對這種變化過程的把握能力,這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高淵:你有過什麼特別崇拜的人嗎?

胡錫進:我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崇拜的偶像,影響我一生的是俄羅斯文學。我本科第一年就把課本全學了,後來三年基本上沒有跟課,因為我已經遠遠超過上課的進度了。我從第二年開始就讀俄文原版小說,第三年、第四年更是讀瘋了,每天讀五六十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讓我如痴如醉。

高淵:你從這些作品裡讀到了什麼?

胡錫進:《戰爭與和平》讀中文版讀不下去,但讀俄文版讀得我熱淚盈眶,掉進他的語言描寫中。還有像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亞歷山大·奧斯特洛夫斯基等等,他們的作品我幾乎是照著「全集」讀的。直到現在,我的俄語忘得差不多了,但我還記得不少俄文句子,都是俄羅斯文學碎片的記憶,我還能背下來。這不是普通的碎片,它就像圓明園裡留下的那幾根柱子一樣,至今支撐著我的精神世界。

我上中學的時候,中國人在讀什麼?是《豔陽天》、《金光大道》這麼幾本書,看戲都是樣板戲。大學裡面一下子接觸到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像冰雹一樣把當時年輕的我砸懵了,原來世界是這樣的,原來這才叫小說。再回頭看中國上世紀早年的小說,感覺有點像是習作,包括一些挺著名的,感覺也是沒法比的。俄羅斯文學最偉大的價值就是人道主義,我受到了一次人道主義的徹底洗禮。

高淵:從內心來說,你覺得你是人道主義者嗎?

胡錫進:對我來說,人道主義就像一瓢瓢清水潑到頭上,不僅美,而且深刻,真是徹底的洗禮。我的大學在部隊院校,管得很嚴,每天一早5點鐘起來,閉著眼睛還做著夢就得跑操。但我掉入了俄羅斯文學的環境中,天天讀,跟託爾斯泰,跟屠格涅夫,跟契訶夫對話。大學畢業到延慶的山溝裡當兵,到北外讀研究生,都一直在讀。

從18歲到28歲,那是人生最重要的十年,也是價值觀形成最關鍵的十年。我今天寫的東西,都會不自覺地用那些俄國作家的句式。我記得《戰爭與和平》上部最後的情節,大體是娜塔莎接受了皮埃爾的愛情,皮埃爾跑到街上熱淚盈眶,他仰望天空感懷生活,看到一道彗星划過天邊,那是1812年的彗星啊,意味著戰爭就要來了。小說的文筆揮灑和價值宣揚都深深打動了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尚且有些貧瘠的中文世界裡沒有經歷過的。我精讀的那些小說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高峰,也是人道主義的興盛時期。

我跟同志們說,只要我們真誠地服務社會,社會一定會回報我們,各種利益一定會跟著到來。

高淵:你覺得辦《環球時報》最難的地方在哪裡?

胡錫進:中國的媒體很難辦,因為網際網路、報紙、廣播、電視等,這些全是西方傳過來的,它們跟西方的政治體制是一種量體裁衣的關係,跟西方政治很適應。而到了中國,跟我們這種體制顯然是一種非完全對應關係,所以這些東西必須中國化,針對我們的國家社會現實作出某種調整,然後形成新的適應性和發揮新的建設性作用。

高淵:中國有這麼多媒體從業者,你覺得你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胡錫進:我是一個積極的探測者。我們中國媒體不可能辦成《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它們的社會角色不可能是我們的摹本。中國的媒體必須發揮針對中國社會的建設性作用,輿論監督是重要方面,它的指向應當是社會凝聚力,而不是相反。政治體制和社會體系的不同決定了輿論傳播一些規律性的差異,媒體只有理解、契合這些根本的東西,做中國社會需要的新聞開拓和價值擔當,才有可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但這需要探索,其實挺難的,大家對這個問題沒有形成共識,很多意見非常矛盾對立的,這方面受西方的影響很大。我們都挺欣賞一些西方大報的,他們很自如,在美國社會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角色,性格非常鮮明,該扮演什麼角色很清楚。而在中國,媒體的角色扮演不是很清楚,指示和要求都有,但是我們到底怎麼落實到實踐中,這就很難。

高淵:你和《環球時報》一直面對很多批評,你們活下來而且活得還不錯的根本因素是什麼?

胡錫進:我覺得最根本的,就是要站穩立場,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它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回事。把這個東西搞清楚了,其它東西我們都可以去試。我總是申辯,我和《環球時報》可能會犯錯,但我不認為我們會犯根本性的錯誤,這是我們的立場決定的。

社會上有一些負面評價,但同時也給了我們鼓勵。我們生存了下來,沒有被打死,在市場類的媒體中,應該說我們的影響是最大的。我們有中文版,有英文版,還有網站。我們的網站多大啊,「環球網」每天都有1000多萬名讀者上來瀏覽。

高淵:一個媒體個性越鮮明,雖然會招來罵聲,也容易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讀者群。你們的個性就是你們在市場上立足的賣點吧?

胡錫進:我覺得我們是真誠地來幫助這個國家,真誠地服務社會,真誠地促進中國崛起,我們與中國崛起共榮辱。西方媒體的批評我們不怕,他們批評中國的時候,捎帶把《環球時報》批評了,這證明我們是主流媒體。如果西方媒體特別喜歡我們,說明我們是中國社會搗蛋份子、異見派,這可不行。

我跟同志們說,只要我們真誠地為社會服務,社會一定會回報我們,我們的各種利益一定會跟著到來。

《環球時報》驗證了體制的彈性,這種彈性非常寶貴。我也會退出江湖的,江湖上會有新的身影。

高淵:這兩三年來,你覺得罵你的人多了,還是挺你的人多了?

胡錫進:支持者越來越多,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其實我沒變,而是周圍環境在變。我還是過去的觀點,但輿論場分裂得比過去厲害了。

高淵:你刪不刪你微博下面的負面評論?

胡錫進:除了極個別的,我不會去刪,一般我也不看,沒工夫看。其實我的微博已經不那麼活躍了,我做了一個戰略性選擇,把《環球時報》的微博做起來,讓我自己的微博慢慢淡下來,要突出報紙的品牌。光是我個人的影響力也不好,現在《環球時報》的微博影響力比我的大了。

高淵:你現在還在做脫口秀節目?

胡錫進:我那個音頻脫口秀叫「胡言不亂語」,剛做了幾十期。其實就是我把社評讀出來,又多幾十萬讀者,擴大了影響力。晚上寫完社評之後讀一下,一會兒就完了,很輕鬆。

高淵:網上有些人把你跟孔慶東、司馬南等人相提並論,你認可嗎?

胡錫進:我不評價,對我的看法各種各樣,有人說我是「四大惡人」、「十大惡人」,讓他們說去吧,沒關係。我也不知道,我是罪大惡極還是窮兇極惡?

高淵:你前一陣在你的微博上發了一句話,說「我奄奄一息地活著並且長壽」,很多人猜你又出什麼事了,這有什麼寓意?

胡錫進:那個傳的基本上是準的,現在什麼事情都能傳出去。所以有人又說老胡不行了吧,好多人慰問我,給我發微信問我怎麼了,出什麼事了?我說開玩笑的。

應該說,我們的體制還是寬容的,不然《環球時報》不一定能走到今天。從我們的經歷中,也能夠看到這個社會的彈性,以及我們體制的彈性。《環球時報》驗證了體制的彈性,這種彈性是非常寶貴的。

高淵:你是1960年生人,估計會在《環球時報》做到退休嗎?

胡錫進:我就在這兒退休了。

高淵:如果哪天你離開了,《環球時報》會不會大變樣?

胡錫進:我不知道,可能會有些改變,我還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價值觀比較鮮明的媒體,個人的烙印會比較多。我離退休還有幾年,幾年後到底怎麼樣,我覺得新來的人會幹得更好。

離開了誰,地球都會轉。像我們過去的老總做得很棒,把《環球時報》從零帶到了100多萬發行量的大報,沒有他打下的基礎,就沒有今天。後來我接了他,《環球時報》沒垮嘛,又起了一個高潮。將來接我的人,《環球時報》又會有新的高潮。

我也會退出江湖的,江湖上會有新的身影。

(本文圖片來源:環球網、視覺中國、鳳凰網、京東網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hangguanfangtan@163.com)

相關焦點

  • 胡錫進:中國打贏這場會戰,未來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中國的抗疫成績使全國人民受益,它極大增加了中國公眾的集體自信。全球疫情看來還要持續很長時間,中國的抗疫效率將給這個國家帶來的綜合利益同樣難以估量。胡錫進微博截圖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1日報導說,美國單日新增突破了7萬。
  • 【經驗】 公棚快速鴿的特徵(圖)
    當然現今鴿界作弊盛行,鴿會作弊繼而誕生大量的俱樂部,俱樂部的監管不力,又繁衍了眾多的各地公棚。由於金錢的「加入」,公棚的加入、淘汰循環加快,速度和分速也是衡量公棚作弊的手段之一。類似的距離、天氣、數量、地磁產生超常的速度和分速,就有可能產生作弊的問題嫌疑。
  • 胡錫進先生文章裡的深意:把控風向,製造對立,凸現個性
    在中國,稍微關注當下時事的朋友,無人不知道胡錫進先生。胡先生是環球時報總編輯,針對國際國內時政總能左右逢源,針砭時弊又不失分寸。被很多朋友叫做「胡叼盤」,為什麼呢?因為甭管什麼事,尖銳的,疑難的,輕鬆的,沉重的,非洲難兄難弟,伊拉克正義之戰,總是發出去,又給您圓回來。
  • 鴿眼識別快速鴿並不難,各地鑑別快速鴿標準卻不同
    飛出好成績的鴿子,鴿眼都有一個不變的規律,那就是「活」。這個活,就是說的鴿子眼睛靈活,不呆板,活動快,有警覺性等。正因為眼睛的靈活性,所以就是快速鴿的鴿眼的抖動往往是比較快的,瞳孔的收縮帶動面砂的晃動甚至是抖動的。另外,大多數快速鴿面砂有一個特點,就是面砂相對薄一些。鴿眼是外砂的話,如果是比較鬆散的,那麼這一羽鴿子往往速度是比較理想的。
  • 老王說幣:歐央行再現「鷹鴿之爭」內部分歧恐進一步擴大
    但歐央行這難得的立場一致狀態可能即將被打破,分析師指出:歐央行近期一直在討論是否要實施進一步寬鬆的貨幣政策,或者繼續觀望等待說明經濟增長在放緩的更有力數據出現。在九月份的上一次政策會議期間,這一分歧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隨著緊急抗疫債券購買計劃(PEPP)即將到期,歐央行再度面臨下一步貨幣政策的「鷹鴿之爭」。
  • 鴿血紅紅寶石和紅鑽石相比哪個更貴重?
    一般來說粉鑽較多,世界上最大的紅鑽石是1960年在巴西被一位農民發現的,這顆鑽石名叫「穆薩耶夫」紅鑽(the Moussaieff Red)。呈三角形、重5.11克拉的,雖然與其他鑽石相比,這顆鑽石的重量不值一提,但是在紅鑽石中它可是首屈一指的大鑽石,它的價值卻遠遠高於它的重量。
  • 一根羽毛能鑑定幼鴿性別 兩隻雌鴿能配對雙雙產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和平陽少數農民一樣,鐘聲亮開始嘗試養鴿,當時也是很小的規模,只養了20多對,經過十多年努力,鐘聲亮的鴿業漸成規模。鐘聲亮告訴記者,從1995年開始,他就注意到養鴿子不能只埋頭猛養,也要琢磨養鴿技巧,到了2009年,他和省農科院一起研究高科技的養殖手段活,省農科院的尖端科技和鐘聲亮的養鴿聯姻,他的養鴿事業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鯉躍龍門小區鴿子飛得歡,鴿棚違建搭在小區三樓平臺上
    楚天都市報1月4日訊(見習記者劉琴 視頻剪輯王鵬)昨日,有市民反映,在漢陽區鯉躍龍門小區,有人在三樓平臺搭建鴿棚,前些日子放飛的鴿子會在陽臺逗留,已影響到居民正常生活。該居民介紹,養鴿子所在的小區與她家不在同一小區,兩小區僅一路之隔。
  • 紐元兌美元時隔兩年半再度站上0.70,紐西蘭聯儲政策後市可能由鴿轉鷹
    紐元兌美元時隔兩年半再度站上0.70,紐西蘭聯儲政策後市可能由鴿轉鷹; ① 紐元兌美元在周二日內再度大幅走強,日內單邊上漲1%,升觸0.70關口,為自2018年6月以來近兩年半新高;匯價走高的原因一方面在於 美元指數日內再度跳跌,另一方面也因為市場押注紐西蘭聯儲貨幣政策可能會在明年發生扭轉
  • 科普|為什麼頂級紅寶石要叫「鴿血紅」呢?
    它象徵著熱情似火和美好的愛情,亦代表著永恆與堅貞的情操。紅寶石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的聯繫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至於《聖經》中鐫刻猶太人先祖姓名的它,是鑲嵌在亞倫法衣上的第四顆寶石,象徵猶太部落和後來的以色列國,代表永世的尊榮。如鮮血般流淌著的生命體,如烈火般燃燒著的炙熱描繪了它凌厲而驕傲的性格。紅寶石之中最具價值的是顏色最濃、被稱為「鴿血紅」的寶石。
  • 吳淞鴿有2系,老桃花和小尖嘴,訓放科學更易出快速鴿
    江盛源信鴿俱樂部定期為大家帶來養鴿、賽鴿小常識以及鴿界行業,動動手指點擊關注,免費為您帶來實用養鴿小文章,大家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如有問題更可留言,有問必答。吳淞鴿有2系,1系是老桃花(砂眼) 1系是小尖嘴(多數是黃眼)外形上,個人認為比李鳥秀氣,漂亮,特別是雌鴿,白眉也是吳淞鴿常見的。羽色有墨雨點,深雨點,淺雨點,花頭白條一些文章說沒有,其實有的,但是極少,也不一定好飛。小尖嘴裡面的,偶爾會出不同於其他尖嘴的鉛子嘴,像老式菜鴿子,很難出一隻,羽色通常比較深,一般出了就直接留種,這樣的鴿子,子孫代通常很牛。
  • 《聊齋志異》男子自詡愛鴿如命,卻用它們討好高官,被鴿神痛斥
    少年笑著說:「我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姓名不重要,只是素聞公子是愛鴿之人,養了許多,這也是我平生所愛,想觀賞下你的鴿子。」張公子就把自己養的鴿子一一展示給他,果然是異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少年點頭說:「確實名不虛傳,公子可謂集齊天下名鴿,我也養了幾隻,不知你是否有興趣看看?「張公子聽後,欣然與少年一同前往。
  • 美媒:中國快遞小哥直面病毒風險 提供「生命線」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美媒:直面病毒風險,中國快遞小哥提供「生命線」美國媒體2月11日文章,原題:直面冠狀病毒風險,中國快遞員提供生命線 在新冠病毒疫情暴發期間,華中大都市武漢的許多居民都依賴像張浩(音)這樣的快遞小哥,後者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騎行在大街小巷為他們送來食品和其他日用品
  • 牛眼多爛鴿?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鴿血紅作為紅寶石的最優顏色,它可以多貴?
    紅寶石的極品顏色是鴿血紅,一定有不少人覺得很疑惑,為什麼極品的紅寶石顏色要叫鴿血紅?最初鴿血紅是有產地意義的,只有產自緬甸的顏色鮮豔熱烈的高品質紅寶石可以稱之為鴿血紅,稱之為鴿血紅是因為和緬甸當地獨有的鴿子的眼睛十分相似。
  • 俗語:明年是「雙春兼閏月」,雙春兼閏月有什麼意義呢?是好年頭嗎
    貨攻諾鎖詠澤託爭娥冊功舍惡映酌喝痛殼熱情迫朵命搓索英殼窩境果鶴亭我梭靜梭熱通螺寞醒磨破能波躲幸搓我送多迫風搓妥亭馱革徵迫德性澤爍詠禍閣鍾革測東殼車靜勃我鷹和剝名殼隔攻措喝痛爍獲孔測特松擇摩冷閣魄懂奪勃空過歌凍諾瑟鏡過妥生貨殼童飯澤繩涉熱湧色所情歌泊東澀冊童破哥幸鑼殼終迫活痛濁爍聲酌波境鴿魄晴迫破請則哥動歌爍景摩落停朵過應梭樂詠特戈醒搏託龍國惑明和波敬冊策京魄喝增躲澀工獲閣中澀戈晶拙鶴明禍責領拔責猛冊多繩妥所匆窩泊匆酌澤請過涉兵朵託龍飯措猛格拔贈特博病瑟桌濃色特聲果轍爭措搏廳搓樂嶺窩飯評殼落京鶴落靜瑟落行索拔興扯諾領客則敬鑼躲勝過獲名冊索鏡熱課名磨轍逢扯澤病濁鎖請說錯通魄奪京特革同梭鶴詠磨鴿亭奢
  • 養鴿人必備的心態:比賽年年有,冠軍莫強求
    養鴿很重要的心態:每年都是新手。因為在一些有難度的比賽,像大一點的公棚、大一點的特比,每年的前三名很少重名,年年的冠軍都不一樣。    今天一種天氣造就一種鴿子沒有定論,今年的冠軍明年也許就是幾百名,誰也不知道下一屆的冠軍是誰,這也是賽鴿的魅力所在。
  • 小學數學知識點:鴿巢原理
    鴿巢原理是小學階段六下最後一塊新的知識點,雖然難度不高,但是有一些注意點還是有必要講講。之所以叫做鴿巢原理是因為用鴿巢為例來說明這個原理的,其實我更喜歡叫它抽屜原理。那麼接下來我都會以抽屜原理來講解,其實本質上都是類似的。什麼是抽屜原理?
  • 古埃及獨特的隼鷹崇拜——荷魯斯神是如何維護和保障王權的?
    荷魯斯的外形是鷹首人身的神靈,他的雙眸分別代表這太陽和月亮,手中握著掌握生命的鑰匙安可架。在古埃及國王的圖像以及權杖上都刻有隼鷹的形象,因而古埃及的王權神授和對荷魯斯的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古埃及人對隼鷹的複雜認知,使得對荷魯斯的崇拜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進而形成了古埃及王權神授的理論基礎和宗教信仰早在史前社會,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就有著對神靈的崇拜。
  • 香港竟有人舉牌「請求美軍登陸」,胡錫進社交媒體發文
    垃圾暴徒」,有香港網民對此怒罵道,拿著牌子要求美軍入侵香港的那個,真是丟盡祖宗的臉。有網民則諷刺,「大集氣?幾十人?」「幾十人這麼多啊,好大的陣容呀」不是大集氣,是要斷氣!↓還有網民對此表示,把中國香港當成什麼地方了?不立法還有未來?馬上立國安法,拉去坐監。↓就在剛剛,冬瓜俠把東網的截圖發到了朋友圈上,配發的文字是「無語,無解」,引來不少朋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