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千千萬,而且因人而異。但作為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群體,因材施教之餘,還是要總結出幾條以不變應萬變的通法傳授給學生,以期幫助到絕大多數。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了四條簡單而實用的通法,雖屬老生常談,但當學生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使用時,卻常常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成效,現在分享給大家,以供參考。同時,也希望有緣看到此文的家長、學生能夠有所收益。
一、一本萬利
「本」是指「課本」。課本是國家動員組織最強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編纂出來的教材,其個性或嫌不足,但其普適性、權威性、嚴謹性罕有匹敵。課本是一切考試的內容源頭和標準範例,因此重視課本、吃透課本實在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二、薈萃一堂
課堂是學習的主戰場,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有限的內容,而且要儘可能照顧絕大多數,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必須精心備課,既要言簡意賅又要通俗易懂,許多老師甚至將這個過程重複打磨了幾年幾十年。因此,課堂是要點的集結,乾貨的薈萃。重視課堂、復盤課堂是學習的最大捷徑。
三、熟能生巧
我們的中小學搞的是大眾教育、通識教育,不是什麼特殊技能培訓,只要把握好了課本和課堂,都可以學會。學會了下一步就是要熟,熟了才不會忘,熟了就能生巧。熟分為三個階段:課本熟到能夠背誦;課堂熟到能夠復盤;課後熟到能夠教人。有此三熟,必能生巧,從而名列前茅。
四、學會發問
「學問」就是「學會發問」,做學問做得如何,某種程度上就看你問問題的水平。聖賢經典基本都是問答語錄,這就是最好的例證。不懂就問,儘可能問自己的課程專任老師,因為在應試這件事上,沒人比他們更專業更權威,也沒人比他們的回答更有針對性。課上不講校外講的老師畢竟還是少數,關鍵看你問問題的水平。將你平日積累的問題列個清單,分門別類,分出輕重緩急、主次先後,設計好每個問題的問法,只有問到病根,問到要害,才能期望老師對症下藥、因材施教。這是貫徹學習全過程的不二法門。
結語
一本萬利、薈萃一堂、熟能生巧、學會發問,這幾條學習訣竅本身並沒有什麼新意,實屬老生常談,但正是因為太過熟悉,反而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想特別說明的是:越是簡單、熟悉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源頭,學習方法也不例外,中小學階段的所有學習方法都可以在這四條訣竅中找到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