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讓人戳心的新聞,應該就是她的自殺事件了。
1 月 6 日,香港富人居住區君頤峰,億萬名媛羅力力墜樓自殺,現場沒有任何衣物蔽體,一絲不掛。
一起身亡的,還有她 5 個月大的女兒。
這讓許多人感到震驚。
因為羅力力在商界頗有名氣,多次出席《財富》全球論壇等高端政經論壇,也常出席各種慈善活動。
她還和郭晶晶霍啟剛夫婦交好,有香港媒體稱羅力力和郭晶晶為「閨蜜」。
要美貌有美貌、要事業有事業,實在很難想像這樣優秀的女性,為什麼會走上攜女跳樓這條絕路。
經過記者的幾次走訪,終於了解到這背後的原因:
產後抑鬱。
羅力力有個外籍男友,懷孕後,她希望和男友結婚,但男友卻不想那麼早結婚。
剛生完孩子的羅力力陷於產後的各種壓力和負面情緒下,身旁又沒有人疏導和理解,一時之間便想不開「解脫」了自己。
我不想去評判,羅力力抱著女兒自殺這個行為本身的是非,因為事情已經發生。
但我想聊聊這「該死」的產後抑鬱,到底還要困住多少媽媽,我們又能為此做些什麼?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在中國,有 50%-70% 的媽媽在生完孩子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會表現出抑鬱的情緒和症狀。其中,有超過 10% 的媽媽會發展為抑鬱症。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把生育當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繁衍行為,甚至有點唯美化「這是一個新生命的降臨」。
以往的電視劇、電影,也總是孕婦喊幾聲,下一秒孩子就「哇哇」的出生,然後女主角跟沒事人一樣抱著孩子感動涕零。
但實際上,每一次生育,對孕婦來說,就像是一道鬼門關。
曾經在網上看過網友 @凹凸曼打小怪獸 的一段描述:
「宮頸沒有成熟,痛了三天倆夜,宮口一直開不了,打了三瓶催產素,痛的在床上滾,但由於第二天破了羊水之後十八小時還沒有開宮口只能選擇剖腹產了,那個晚上我揪心的痛,想從醫院樓上跳下去。
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在手術臺上縮成一團打麻藥,當醫生開始手術的時候,我感覺到我的肚子就像用剪刀剪布一樣的聲音。
就在護士在我耳朵旁邊說,這下寶寶要從子宮拿出來了哦,這一刻我無法呼吸了連吸氧氣的力氣都沒有了,醫生把著孩子到我面前說,寶寶出來了,我就無力睡過去了......」
我們都知道,生產的那一天是孩子的生日,卻經常忘記,那也是媽媽的受難日。
孩子的生門背後,其實都是每一位母親的死門。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就曾真實地記錄「生產」這一過程。
雖然現在已經有無痛分娩技術,但無痛不代表全程都沒有疼痛,更不是一上來就立刻打麻藥。
而是要先開到兩指,但光是這個開指的過程,就已經讓孕婦疼到五官扭曲。
記得有人曾形容過這種疼:
一指二指下不了地,三至四指以頭搶地。開到十指,相當於去鬼門關走了一趟。
上麻藥的這一針,是臨產過程最痛的一針。
麻醉師會用一根細長的穿刺針穿過產婦的脊椎孔,再將一根細小的導管導入硬膜外腔。
真的隔著屏幕,都能感受那種痛楚。
而對於進入產房後的形容,紀錄片裡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是「有人要從你的鼻孔裡擠出一個西瓜」。
這還都算是順利的。
《生門》裡,33 歲的產婦夏錦菊,第三次剖腹產。
因為胎盤長在上一次剖腹產的刀口上,還穿過子宮肌層植入膀胱,很早就被診斷為「兇險性前置胎盤」,生產的難度相當大。
夏錦菊剖腹產時,醫生用了 15 分鐘,就將胎兒取出,但夏錦菊卻大血崩,心臟兩次驟停。
為了保住她的生命,手術前後進行了三個多小時,期間夏錦菊一共出血 13000 毫升,相當於全身的血液被換了四遍。
產後,更大的難關還在前面。
孕婦產後的問題有很多:妊娠紋、產後感染、乳房感染腫脹、大小便失禁、脫髮、身材變形......
美國脫口秀女演員黃阿麗,就曾經吐槽過孕後的經歷。
首先是餵母乳。
黃阿麗直言,生孩子比起母乳餵養來,不值得一提。
起初她想像中的母乳餵養,有點偶像劇,充滿母愛的光輝,但其實真實感受是:女兒要是餓了,就會來回扯她的乳頭,跟《荒野獵人》裡折磨小李子的那頭熊一樣。
還有對女性身體的損傷。
「懷孕的時候可沒人告訴我,我的下面會發生什麼。」
生孩子前,很多媽媽和黃阿麗推薦紙尿褲,她一開始還不知道這個是做什麼用,還以為是給孩子。
結果生育完後,她的私密處常常會流出各種排洩物,於是,她只好去買專門為產後女性設計的紙尿褲。
生產後的三個月,她每天都穿著紙尿褲,奶頭也經常流血。
但她說,她已經算好的了,她朋友更慘,宮縮了 72 個小時,小孩的頭就在那出來又回去。
雖然黃阿麗更多是以一種調侃式的方式在講述這些事,但現實中,媽媽們的確在產後分別遭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折磨。
拍戲時曾韌帶撕裂、頸椎受傷、指甲被掀開的章子怡,稱對比之前所有的疼痛,產後漲奶才是真的「痛不欲生」;
湯唯因為產後「尿頻」被指出,情緒失控,忍不住掉下眼淚;
ella 坦言自己備受產後後遺症困擾,生小孩後,造成了子宮和膀胱脫垂,
「我打噴嚏、原地跳躍、跑步等動作都會造成尿失禁,不是失禁一點,而是整個護墊都溼掉, 然後褲子也溼掉……」
紀錄片《生門》的導演陳為軍在拍攝結束後,曾感慨道:
「如果讓一個男人十月懷胎,破壞身形,整個內分泌失調,又可能導致妊娠高血壓、腎臟衰竭......面對生死,很多男人會算計這個事情值不值得做,但女人不是。」
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不應該用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去綁架任何一位母親。
而這,也就是女人孕後最大的難關。
乳頭破裂、漏尿、脫髮等這些生理症狀都還是其次,心理上的絕望才是難以逃脫的抑鬱來源。
「那我媽她們不都是這麼過來的,你現在夠享福的了!」
「不就是生個孩子嗎?怎麼這樣了?」
「什麼是產後抑鬱?都是矯情。」
我們的大環境,始終是以一種「完美母親」的標準在要求每一位產後女性,而相應的,女性於家庭的價值在男人工作價值的擠壓下,也變得微不足道。
就像電影《82 年生的金智英》,哪怕女主角金智英的丈夫是那麼溫柔體貼,在被長輩催著生孩子時,一臉輕鬆地對智英說:
就生吧,我會好好「幫」你的。
但智英想的是:為什麼是「幫」呢?能不能不要再說「幫」我了,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
每天被繁重的家務纏身、抱著小孩給丈夫準備晚飯、手腕也因為家務活受傷,去醫院看病,卻被醫生問道:飯是電飯鍋做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為什麼會疼?
我還記得張歆藝在微博曾經發過四張鬧鐘截圖,文字是:母乳餵養寶寶的媽媽們,你們是了不起的女性。
而與尋常鬧鐘不同的是,這是專屬於媽媽們的「泵奶鬧鐘」。
在社交網站Reddit上,有網友提問:各位媽媽們,母親節你們想要什麼禮物?
結果,一堆答案令人心酸:
我只想要不被打擾地好好睡一晚。
我想要一個乾淨整潔的房子,一個長長的午覺,還有,今年我可以不用去看望婆婆。每年的母親節都圍著她在轉,可我明明也是個媽媽呀。
羅力力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一部日劇:《坡道上的家》。
女主角裡沙子是個全職媽媽。
一天,她被抽中作為候補陪審員,參與審理的第一樁刑事案件,被告者剛好也是個全職主婦,這位主婦犯下了聳人聽聞的罪行:
將自己 8 個月大的女兒,溺死在浴缸裡。
起初,裡沙子和其他人一樣,都覺得這個女人太過狠心,自己生活再怎麼不如意,也不該傷害自己的孩子。
但是隨著審判過程的深入,裡沙子發現被告的經歷與自己竟出奇的相似。
每次看管孩子,婆婆總是在一旁數落:
孩子出生兩天了,她連抱都沒抱一下,一點都看不出有母愛。
孩子哭不是很正常的嗎,你衝她發什麼脾氣。
你怎麼連一個小孩都沒法照顧好。
孩子發育慢,都是因為媽媽奶水少。
老公呢?經常晚上 10 點、11 點才下班,甚至為了晚上不被孩子夜啼吵醒,跑去住商務酒店。
認為自己周末兩天幫忙看孩子已經很盡責了,所以周一到周五,都是妻子獨自帶娃,無人可分擔。
明明產前妻子的薪資水平要高於丈夫,但產後,辭職的卻是妻子。
在妻子發現自己產後抑鬱、無助的時候,丈夫振振有詞:
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不可能你做不到啊。
偏見、無視、苛責、孤立無援,論一個媽媽產後有多難,論一個媽媽產後抑鬱有多簡單。
而更讓人扎心的是,這部劇的底下許多媽媽的真實經歷:
「我目前產後 3 個月,沒有睡過一個整覺,半夜起來很多次,嚴重休息不足。但其實自己的老公做的很不錯,擔心我一個人帶孩子辛苦,請了育兒嫂,下班回家也會幫忙。
可是真正對孩子 24 小時不離開的人是我,這種累不僅是身體,更是心裡累。我的寶寶很可愛,我很愛他,但有些時候也會有那種想法,要是沒有生過孩子就好了。
我是媽媽,是老婆,是兒媳婦,可我更想做我自己。」
「女兒剛出生的半年裡,我非常痛苦,每次給媽媽打電話都會泣不成聲,當時看過一個新聞說一個母親產後抑鬱殺死了自己的孩子,我不敢告訴別人,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其實,很多媽媽並不害怕生孩子、養孩子、帶孩子,她們只是害怕在一個沒有理解和愛的環境裡獨自承擔這一切。
無助時、迷茫時,如果丈夫能不離不棄的陪在身邊,再難她們都能挺過去。
就好像張歆藝微博下面,袁弘的那句:恨我自己不產奶。
還記得《人生第一次》裡,有一位孕婦叫向爽。
她患有先天性心臟主動脈瓣二葉畸形,需要接受心臟外科手術,但同時,她肚子裡有一對 27 周的雙胞胎,手術時,胎兒將面臨著高達 30% 的死亡風險。
與醫生交談時,向爽的丈夫對醫生說了一句:以大人為主。
手術前夜,他也一直陪在妻子身邊,安慰妻子「醫生肯定是講最壞的情況」,他抑制住自己緊張的情緒,裝作雲淡風輕的樣子時不時地逗妻子開心,鼓勵著她。
手術結束後,他第一個關心的不是孩子有沒有事,而是妻子向爽有沒有事。
一個多月後,妻子終於生下兩個孩子。
他看了會兒孩子後,愣住了一會兒,第一句話問醫生:
我媳婦呢?
醫生逗趣地跟他說,孩子可不是你想的一男一女,而是兩個男孩。
他說:不要緊,不管是兩個男孩、兩個女孩,母子平安就是最好。
有這樣的男人陪在身旁,我相信向爽的日子,再苦都會覺得甜。
《請回答1988》裡說:
聽說神無所不能,所以創造了媽媽。
可是,我們可能忘記了,在這之前,她們也曾經是柔弱的少女、無憂無慮的小姑娘,她們也曾經是爸媽手心裡的寶。
她們放下職業夢想,犧牲自己的生活回歸家庭。
從原先的愛睡懶覺,到半夜時常被孩子吵醒;
從精緻愛打扮,到沒時間替自己思考;
她們的努力和操勞,不應該被選擇性忽視和遺忘。
所以,在抑鬱和絕望將她們拉入深淵之前,請緊緊地將她們抱住,不要讓她們的奉獻被視若無睹、不要讓她們的犧牲被視作理所當然。
家人的關心和理解,才是媽媽戰勝產後抑鬱的勇氣。
媽媽們,其實要的很簡單,不過是一份將心比心的陪伴和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