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性小康」,實際上是「性健康水平」的一個新說法,是指心理、軀體和社會都處於完滿狀態。近年來,性學界提出了「性小康」就迅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麼,「性小康」的黃金標準究竟是什麼樣的?跟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
和諧「性小康」的黃金標準
我國性指標數據調查
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每年平均的性生活次數在69次左右,而美國人則在人均120次以上,「次數的多寡只是一個方面,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質量。比如說,一對25歲的年輕夫婦,也許一周要進行三四次性生活,但是每次都是幾分鐘就結束,那麼我們無法說他們夫妻達到了『性小康』水準;而一對50多歲的夫妻,也許他們的性生活是每半個月甚至一個月一次,但是質量高,夫妻雙方都滿意,那麼他們應該屬於達到了『性小康』的水準。」
性生活進入良性循環,成為使生活愉悅的手段,而不是一種負擔。這才是性小康的目的。杜蕾斯中國公司的張冰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說,西方人和東方人在性生活方面的觀點,區別不在於性頻率的高低,而是將性作為生活快樂的手段,還是必須完成的任務。東方人中,享受性生活的人並不多。「夫妻不要同床異夢,可以愉悅、自主、和諧地享受性是性小康的基礎。而大部分的夫妻還不能達到這個水平。」劉達臨明確地說:「我國目前的性滿足程度較低,只有1/3的受訪者表示滿足,1/3表示勉強滿足,1/3表示不滿足。
「性小康」與性心理掛鈎
兩性生活中的性心理衛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夫妻雙方
尤其是新婚夫妻,出於各方面原因,可能會對性生活有不同的要求和認識,這是十分正常的。彼此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逐漸適應,不應不顧雙方的感受和心理承受力,操之過急,強加於人。
2、情緒因素
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緒、情感狀態,在兩性生活中亦要維護自己人格的整體性。這對於保持主體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應當認為性生活中的許多內容也體現了人的文化教養、思想素質、心理品質。在生活中,任何導致和強化主體變態心理形成和發展的行為方式,儘管很可能無損於第三者和社會,但卻反映了主體不健康的心理要求和習慣。這種不良心理應當通過不斷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培養崇高的信念來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