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陽明 撰
注釋:於自力 孔薇 楊驊驍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黃以方錄
二八
又曰:「此道至簡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諸掌乎。『且人於掌何日不見?及至問他掌中多少文理,卻便不知。即如問我『良知『二字,一講便明,誰不知得?若欲的見良知,卻誰能見得?」
問曰:「此知空是無方體的,最難捉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聖人。」
譯文:先生又說:「聖道極其簡單平易,也極其精微奇妙。孔子說:『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上的東西希望明白容易。『人哪天見不到自己的手掌?可是當你問他掌上有多少紋理時,他卻不知道。這就像我說的『良知』二字,一說就明白,誰不知道?如果要真致良知,又有誰能做到呢?」
問:「這良知恐怕是沒有方向、形體的,所以最難把握。」
先生說:「良知就如《易》理:『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這良知怎麼能把握得住呢?弄清這個問題就是聖人了。」
二九
問:「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聖人果以相助望門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實話。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聖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問難的人胸中窒礙,聖人被他一難,發揮得愈加精神。若顏子聞一知十,胸中瞭然,如何問得難?故聖人亦寂然不動,無所發揮,故曰『非助『。」
譯文:有人問:「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聖人是不是真的希望學生能幫助他呢?」
先生說:「這也是實話。聖道本來無窮無盡,疑難質問越多,精微奇妙之處就顯現得越多。聖人的話本來就周密完備,但有問題疑難的人心中有困惑,聖人被他一問難,也就把聖道發揮得更加精確奇妙。如果像顏回那樣聽一知十,心裡什麼都清楚了,又怎麼會發問呢?所以聖人也就寂然不動,沒什麼發揮,因此孔子說『顏回不能幫助我『。」
三十
鄒謙之嘗語德洪曰:「舒國裳曾持一張紙,請先生寫『拱把之桐梓『一章。先生懸筆為書,到『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顧而笑曰:『國裳讀書中過狀元來,豈誠不知身之所以當養?還須誦此以求警?『一時在侍諸友皆惕然。」
譯文:鄒謙之曾經對德洪說:「舒國裳曾拿一張紙,請先生書寫『拱把之桐梓『一章。先生拿起筆寫到『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時,回過頭笑著說:『國裳讀書是中過狀元的,難道不知道應該怎麼修身嗎?但他還要誦讀這一章來警戒自己。『一時間在座的朋友們都警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