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日訊 威海市手工業聯社靴鞋製造廠就是金猴集團的前身。作為威海「老字號」企業,金猴集團創立以來,逐漸形成了艱苦創業、勇於創新、堅守品質、敢為人先的企業精神,指引企業從一家小合作社成長為全國行業龍頭,在傳統製鞋業中走出一條金光大道。
1951年8月23日,17名威海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集資1900元,在威海新威路261號發起成立了「威海市新生皮革生產合作社」,這就是金猴集團最早的雛形。
資料顯示,當時的新生皮革生產合作社僅擁有兩臺手搖底機、1臺手搖打光機和1臺縫紉機,廠房112平方米,日產皮革7張、皮鞋3雙、布鞋13雙。
不僅設備簡陋,工藝也非常落後。當時製革採用煙燻工藝,就是砌一土灶,上端留一圓口,爐火燒旺後放上青草,產生濃煙,操作者手持原皮在煙火上來迴轉動,使原皮受煙燻著色。因工作條件惡劣,又髒又臭,故當時這17名工人常常被人戲稱為「臭皮匠」。
不僅如此,當時的職工工資不能按月足額支付,工人每月只能領到2到3元零花錢,家中有急事需要用錢才能領取工資。為了節省開支,工人們晚上推磨做飯,自力更生。
創業時的艱難坎坷沒有讓金猴人退縮,通過不懈努力,1958年,職工人數已發展到450人,企業更名為「威海市手工業聯社靴鞋製造廠」。此後,企業不斷壯大、多次更名,並於1995年改稱「金猴集團」。
1995年,一則由六小齡童代言的廣告在央視黃金時段滾動播出:變化多端的美猴王搖身變成了現代人,腳上那雙鋥亮的皮鞋格外搶眼,尤其是最後那句「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的廣告語,深深地印入全國人民的腦海中。
上世紀90年代以前,雖然金猴集團得到快速發展,但從全國範圍來說,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為此,金猴集團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推動企業向前發展。1995年,金猴集團拿出一年的企業利潤,在中央電視臺做了一個月的廣告,開創了全國皮鞋打廣告的先河,「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成為大江南北耳熟能詳的「名句」。
1999年,金猴皮鞋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威海市第一件中國馳名商標;2002年,金猴皮鞋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隨後,金猴皮具也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
在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的同時,上世紀90年代,金猴集團投入大量資金,改造和擴建原有廠房,更新和改造生產設備,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流水線,由此奠定在全國同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一直以來,金猴集團都將產品質量當做生命,創新作為靈魂。
磁療保健鞋、換氣式納米功能鞋、太陽能熱療保健鞋……走進金猴集團展示廳,上百種功能類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如今金猴生產的,早已不是普通的皮鞋皮具,而是具有多項「高精尖」技術、功能各異的「非常產品」。憑藉技術創新,金猴集團榮獲國家專利200多項,很多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功能類產品銷售收入佔企業總收入60%以上。
閃電新聞記者 李志鵬威海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