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石榴花開的季節。
每次看到榴花,總是會想起賈元春,那個在宮中「不得見人」的賈府女子——榴花開處照宮闈,深宮寂寞淚空垂。
《紅樓夢》在講四大家族之前,先從千裡之外的「小人物」劉姥姥說起。紅樓微夢在說賈元春之前,也從一個「小人物」開始——錢塘名妓蘇小小。
之所以說是「小人物」,只是因為她的名字:「小小」。
在杭州西湖的西泠橋畔,有個蘇小小墓,也就是「慕才亭」。
慕才亭,專為紀念蘇小小而建,在其墓地之上。因經年累月,幾經波折,原亭早已毀壞,現存的亭子是2004年重建,為單簷六角攢尖亭,由六根方柱支撐。
亭子很普通,精妙之處在六根方柱。
方柱共24面,每面都有題詩,共計12幅對聯,均為當代名家所書。其中一聯有「石榴」字樣,云:
幾輩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壟中
石榴裙,典出梁元帝《烏棲曲》,詩云:「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本指朱紅色的裙子,後泛指女子的裙子,也作為年輕女子的代稱。
不過,「拜倒在石榴裙下」這句俗話(通常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色所折服),出自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據說楊貴妃不僅愛吃荔枝,還愛穿石榴裙。唐明皇沉迷美色,不能自拔,引得大臣紛紛對楊妃側目而視,見之不拜。楊妃懷恨在心,略施小計,唐明皇遂下旨:凡見貴妃不拜者,概殺不赦。
從此,每次見到穿著繡有石榴裙子的貴妃娘娘,大臣們都誠惶誠恐,拜倒在地。但是在私下,大多以「拜倒在石榴裙下」自嘲。
石榴,原產于波斯,也就是盛產「波斯貓」的波斯(今伊朗)。
漢武帝時期,石榴傳入中國,據晉·張華《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石榴,原來是樹木名,也指其所開的花和所結的果。石榴花有紅、黃、粉、白多種顏色,而以紅色居多。所以,印象中的榴花,總是火紅一片。
王安石有「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的感慨,蘇軾則有「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的讚嘆。順便提一句,傳統色譜中還依據石榴花的顏色,演變出特有的色系,即「石榴紅」,又稱「榴花紅」。
農曆五月,是石榴花開的最豔的季節。五月也因此得了「榴月」的雅稱。
石榴成熟後的石榴,會變成大型、多室的漿果,而且每室內有多數子粒。楊萬裡稱之為「霧觳作房珠作骨,水晶為粒玉為漿。」因此,石榴一直被視為「多子多福」的吉祥物。
民間婚嫁之時,常在新房置放切開果皮、露出漿果的石榴,也有贈送石榴表示祝福的傳統。在繪畫、裝飾中,也有很多石榴形象,如:
以石榴、童子為主的,稱「榴開百子」。以石榴、佛手、桃子組合,稱「三多圖」,象徵「多子、多福、多壽」。
說這麼多與「石榴」相關的話題,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紅樓夢》中的賈元春,了解賈元春的悲劇。按其判詞書云:
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云: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經常使用「諧音、反襯」等藝術手法,具體到賈元春的判詞,分析如下:
弓,諧音「宮」,指元春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的事情。櫞,諧音「元」,顯然也是指元春。同時,「弓櫞」,諧音「宮苑 / 宮怨」,表示賈元春過「宮苑」的生活,悟「宮怨」的悲劇。
「榴花開處照宮闈」則以石榴的多子,反襯賈元春無子,以樂寫悲,故愈見其悲。而且,不要忘了,佛手是香櫞的變種,掛在這裡,同樣也有反襯的意思。
賈元春的悲劇,由此可見一斑。
有人說,榴花開的時候紅紅火火,就像「元妃省親」對賈府來說,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大喜事。
可是,榴花開得最晚,如果是開在盛世,自然是錦上添花;如果是開在末世,無異於雪上加霜。而此時的賈府,「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元春晉封之事,是好是壞,一時也難以定論。
話說回來,如果沒有元妃,就沒有省親,也就沒有大觀園,那麼就不至於「用這些銀子去買這個虛熱鬧」,賈府的鋪張浪費也不至於如此之巨、如此之快。或許,賈府能夠多撐幾年也未可知。
繁華歷盡滄桑過。最後,用東坡先生的《賀新郎·夏景》收尾,其詞云: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可惜,賈元春沒有等到「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賈府很快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看著《紅樓夢》的我們,也只能「長太息以掩涕兮」,嘆一句:
榴花開處照宮闈,深宮寂寞淚空垂。若得陋室天倫樂,誰羨朱門明月輝?
文 / 紅樓微夢 | 加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