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在這其中科技的發展也給大眾的生活帶來便捷,手機由於輕巧便捷的特性以及強大的功能被眾人所喜愛。
手機也成了大家用來聯絡感情,聯繫親朋好友的重要工具,這其中就要涉及到微信,微信的朋友圈同樣也成了一種與外界產生聯繫的方式。
然而我們可以發現有的人天天發朋友圈,有的人從不發朋友圈,有人覺得不發朋友圈的人值得結交,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為什麼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不值得結交。
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喜怒不形於色,太過於理智冷漠
不同於其他流派的心理學研究取向,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主張研究人的行為,認為人的行為是他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的外化,所以一個人的行為必然會投射出一些性格層面的事物。
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也會經常出現在他人的視野之中,他們的朋友圈大多都是自己的所見所感,這種其實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某些情緒。
在小時候我們遭受到一點委屈都會告訴身邊人尋求安慰,長大以後我們變得越來越沉默,什麼事都是自己承受,有的人不是一出生就不發朋友圈,是慢慢變得不發朋友圈。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規律,身邊那些活潑開朗,心思單純的人,總是會更新自己的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
那些較為安靜,內向的人卻很少去更新他們的朋友圈,甚至從來不發自己的朋友圈,那麼也沒人會察覺到他的情緒與變化。
雖然他從不發朋友圈,但是他可能會經常觀察別人的朋友圈動態,只不過已經很難回到簡單的心境中,這種人一般比較理智也比較冷漠。
與這種過於理智和冷漠的人結交,其實也是一種挑戰,因為他們很難把你當成朋友,他們也不會過多考慮與他們無關的事。
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自我價值感高,極其自我
為什麼有的人經常發朋友圈?因為他們想時刻出現在他人的視野中,這種存在感可以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內心尊重需求的滿足。
他們往往也沒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因為他們想通過別人的關注與認可來明白自身的價值感,經常發朋友圈的人自我價值感水平通常不會很高。
不發朋友圈的人,因為他們內心不需要別人過多的參與,在他們這種參與不像是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更像是對他一個人的生活的幹涉。
他們的高水平自我價值感也讓他們懶得與外界產生過多聯繫,高水平自我價值感個體往往很注重自我的感受與體驗,他們總是很獨立,很有主見,不會過多在意他人看法。
這種獨立自主,一方面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更加輕鬆,可以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困境,照顧好自己;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這種獨立自主同時也很容易讓他們與外界隔離開來,經常自給自足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自我。
與冷漠且自我的人結交,是一個不太容易的過程,他們的冷漠與自我往往會給想靠近他們的人帶來難以想像的傷害,如果不想被他們傷害,那就自動遠離。
不發朋友圈的人懶於社交,胸無大志
朋友圈沒有動態,沒人了解他近期的生活,他也同樣懶於社交,不願意花太多時間維護自己的人際關係。
不可置否,朋友的動態可以為自己樹立任何一個自己想要的人設,然而不發朋友圈的人沒有任何人設,唯一人設可能是無趣枯燥,沒有可以分享的東西。
這種不發朋友圈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也是一個不太注重人際關係的人,他們不願意變得八面玲瓏,簡直就是懶癌晚期患者。
然而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講究人際關係,處理好人際關係,那麼很大程度上來說就為自己的發展空間帶來了更多的人脈與可能性。
不發朋友圈的人多半是懶得發朋友圈,也懶得維繫自己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只注重自己所擁有的事物,沒有長遠的規劃,胸無大志。
如果你想結交一個有著長遠規劃,有著清晰的人生追求的人,不發朋友圈的人還真有可能不太適合你結交。
總而言之,一個人發不發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會反映他性格的某些部分,然而我們也不能因為某一個點就否定一個人。
萬一他微信朋友圈從不發動態,QQ空間每日一更也說不定。辨人,識人向來是一個需要多方面綜合考究的事。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