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劉宇輝 整理
最近一周,有多個省區市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地區的人員提出核酸檢測要求。一個重要原因是,重要原因是,廣東、甘肅等地接連出現持健康綠碼的湖北輸入無症狀感染者和確診患者。為及時排查發現潛在的感染者,廣東省已要求湖北返回人員主動到醫療機構檢測核酸。四川、重慶等地也已發出類似要求。
張文宏:核酸檢測是篩查無症狀感染的最好手段之一
在一群新冠病毒感染者中,註定會有部分人發病並出現發熱、咳嗽、肺炎等症狀,卻也有一部分不發病或者症狀非常輕微,這些人就是無症狀感染者,但是他們的核酸檢測仍然會呈陽性。因此,核酸檢測也成為發現這些無症狀感染者的重要手段。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健康碼只能告訴你,他們做過一些初步的篩查。事實上本來就沒辦法去篩查無症狀感染者。所以這不能說是健康碼的一個漏洞,只是說健康碼它存在篩查的一個盲區。我是贊成健康碼的,因為健康碼可以覆蓋大部分病例的發現。漏掉少量無症狀感染者,那怎麼辦?我們要另外設置一些機制,現在篩查無症狀病毒攜帶者最好的技術手段,核酸檢測應該算其中之一。
在浙江紹興越城區的綜合服務點,湖北小夥子劉通,在本周三抵達後立即被送到這裡進行免費的檢測。劉通將通過採集鼻咽拭子的方法進行核酸檢測。
採集鼻咽拭子和採集口咽拭子,是目前兩種常用的核酸檢測方法。伴隨著受檢測者噁心、咳嗽等不適感,拭子在與鼻咽或口咽黏膜的接觸中提取檢測物。
張文宏:
病毒看不見摸不著,現在唯一能檢測的就是病毒的基因。在口腔裡面刮一刮,鼻子裡刮一刮,就可以在一個機器裡把病毒基因給測到,只要陽性的就肯定有。所以核酸檢測對於篩查無症狀感染者,意義非常大。
在綜合服務點住了一晚之後,劉通等來了核酸檢測陰性的結果。
張文宏:中國本土還沒有大量無症狀感染者
隨著各地加強了核酸檢測的力度,無症狀感染者的通報數量在累計增加。但在張文宏教授看來,無症狀感染者一定是伴隨著有症狀確診病例而存在,國內確診病例並未增加反而是在下降,這說明,中國本土還沒有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排查,必須重視,但沒必要過度解讀。
張文宏:
沒有很多有症狀的人,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就是有限的。現在有症狀感染者的數量還是少的,上海近一個月沒有一個本地病例。如果連續一個月沒有本地病例的話,我就認為在上海無症狀感染者的病例也是0。國內還有一些地區有無症狀感染者的存量,如果這些存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再過兩個潛伏期,全國各地還是沒有本地確診病例的話,無症狀感染者這個概念慢慢就不重要了。
張文宏認為,國內無症狀感染者造成的傳播風險相對較低,相比之下,由於海外疫情洶湧,國外輸入至我國的無症狀感染者,若不加以嚴格篩查追蹤,造成社區傳播的風險則要大得多。
張文宏:
境外現在流行病學發病率比武漢高多了,美國紐約就有20幾萬;俄羅斯一個航班下來,10%到30%的陽性率。所以現在對境外的輸入加大篩查力度是非常科學的策略。
張文宏:一次核酸檢測假陰性率約30%
本周,北京市通報的一起境外輸入關聯病例疫情引發高度關注。一名留學生抵京隔離14天內曾進行三次核酸檢測,全部為陰性,但在解除隔離回家5天後確診,並傳染3位家人。在張文宏看來,這名留學生在確診前,就是一例典型的無症狀感染者。而之所以三次核酸檢測未發現,是因為核酸檢測存在一定假陰性概率。
張文宏:
一次核酸檢測,假陰性率應該30%,假陰性率跟什麼有關係?採樣是不是做得到位,還有檢測的敏感性如何。但是如果我再做一次的話我就把敏感性提高了,假陰性率可以降低到10%,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低概率的事件。通過嚴密的篩查出現了漏洞,如果要再次防止出現這種情況,還得繼續加強防守。
張文宏:疫情不可能短時間結束 抗疫將成常態化
張文宏認為,境外輸入的壓力將持續存在,疫情在短時間內結束似乎已不可能,各地醫療體系要時刻保持強大的敏感性、警覺性和快速反應,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可能要學會習慣疫情的常態化,一邊上班,一邊抗疫。
張文宏:
現在很多人認為就應該一個病例都沒有,才可以回到正常生活。那我現在告訴你,別做夢了,這種生活是不正常的,因為全世界現處於大流行。現在偶爾出現的一例兩例病例不要奇怪,我們要開始進行常態化的抗疫。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重點應該迅速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該讀書的讀書,該工作的工作,恢復經濟。偶爾出來一個新冠肺炎病人我們把他迅速治療掉,這個才是合理的。
張文宏:如果到秋天新冠疫情還沒結束,那麼冬天就可能會...
「網紅」醫生張文宏
曾經做過一個經典比喻
在這一次的防疫之中
中國是「少林派」,新加坡是「武當派」
昨天,「武當少林」對話
一起分享防疫經驗
兩國專家一碰撞
全是火花!
「
什麼時候「解封」?
中國和新加坡什麼時候開放國門?
少林給武當什麼建議?
「網紅醫生」又爆出了什麼金句?
」
北京時間18日(周六)12時,為了促進疫情防控經驗的國際交流,澎湃新聞與新加坡《聯合早報》共同舉辦「中新專家對話新冠『阻擊戰』」視頻連線訪談節目,邀請了李蘭娟、張文宏、蘇安?華素、梁浩楠四名來自中新兩國的頂尖專家,以其豐富的實戰經驗,對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階段性的回顧和評價,並就當前疫情發展的新趨勢,共論如何打好防疫持久戰、如何應對疫情反撲等議題。
中國經驗:封城有效
中國何時才能打開國門?
張文宏:全球疫情得到控制時
希望我們傳染病醫生不要經常出來
我們不經常出來就說明國家太平
是世界最大的福氣
▽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中國自1月暴發疫情以來,採取了多重強力措施,將疫情有效遏制。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曾在3月初接受採訪時表示,「全世界都沒有想到,我們中國,事實上真的只花了兩個月時間,把疫情控制住了。」過去一個多月來,中國成了疫情的「輸入國」,在防控輸入的同時,國內各行各業的復工復產正逐步有序恢復。
當談到中國抗疫措施中可圈可點之處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娟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對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十分重要。
李蘭娟指出,由於新冠病毒不僅可以通過飛沫與氣溶膠等多種方式傳播,傳染性很強,而且絕大多數人沒有接觸或感染過新冠病毒,所以所有人都是易感新冠病毒的,「因此,我們只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才能控制疫情。」李蘭娟說道。
李蘭娟認為,中國的發熱門診在此次疫情的應對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發熱的病人必須要到發熱門診求醫,而發熱門診必須要檢測,這樣就能夠做到「早發現」。
至於早診斷,李蘭娟指出其基礎是檢測試劑充足,「由於中國比較早地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因而中國很早就弄出了檢測試劑,就可做到早診斷了。」
當談到早隔離時,李蘭娟強調,正是由於中國有著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防治傳染病的法律,因此可以通過法律手段隔離確診患者與疑似患者,「這就做到了早隔離,阻斷了傳染源。」
李蘭娟表示,早治療就可以使輕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不會惡化,降低死亡率,同時可以阻斷輕症新冠肺炎患者再傳播新冠病毒,有助於控制疫情。
張文宏教授則認為,正是由於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之時採取了諸如武漢「封城」之類等較為嚴格的措施,才使得當下中國的疫情免於像歐美那般嚴重。
張文宏表示,當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去看武漢「封城」這個決定,就可以發現採取了類似中國與韓國等嚴格的防疫措施的亞洲國家相較於歐美國家疫情控制得更好,「現在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死亡率遠超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跟武漢早期的情況有點接近。」張文宏說道,「所以現在我回過頭來再想,假使當時武漢沒有『封城』,那麼中國可能會一下子出現10個情況類似武漢的城市,我們現有的醫療力量足夠支持類似10個情況類似武漢的城市嗎?」
張文宏:中國這一點,世界上很多國家還做不到
張文宏認為,今天通過國際上的數據,我們更加知道武漢「封城」是正確的決定。中國做的是飽和式的診斷,世界上很多國家還做不到的。
新加坡經驗:不宜過早放鬆防疫措施
新加坡醫生感謝中國:
「從中國學到了很多」
與中國不同的是,作為最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之一,承擔地區交通樞紐重要職能的新加坡在第一時間出臺了嚴厲的防控措施,使之在2月初出現了數十確診病例後,單日新增病例長期僅有個位數。兩個多月來,新加坡的抗疫經驗,一直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的關注。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臨床主任蘇安?華素強調,正是由於新加坡效法中國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隔離措施,才有效控制了該國的疫情。
華素指出,近兩個月來,新冠病毒的社區傳播在新加坡國內是比較廣泛的,所幸的是,新加坡採取了類似中國與韓國的嚴格限制措施,要求民眾不要隨意出門,避免探親訪友此類活動,因而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患者數目的增長。
「與此同時,為了收治輕症新冠肺炎患者,新加坡政府在社區內建設了多家隔離中心,使得他們無需進入正規醫院接受治療,從而有效減輕了醫療系統的壓力,讓醫護人員得以全力救治重症患者。」華素說道,「除此之外,新加坡也徵用了度假村與會展中心等設施,將接受救治後病情穩定的新冠肺炎患者轉入其中接受看護隔離,從而釋放醫療資源。」
然而就在近期,由於外籍勞工病例的激增,新加坡的單日新增病例屢屢突破記錄。4月16日,新加坡新增728例新冠肺炎病例,是該國疫情暴發以來單日最大增幅,累計4427例,其中超半數為外籍勞工病例,新加坡的抗疫面對新的考驗。
對此,華素強調,目前不單單對於新加坡,對於其他疫情處在蔓延階段的歐美國家而言,都不宜過早放鬆防疫措施,「一旦過早放鬆防疫措施,那麼新冠肺炎疫情很有可能捲土重來。」
新加坡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則指出,新加坡目前的疫情防控重點在於外籍勞工,「所幸的是,近來頻發的外籍勞工集體感染患者都居住在宿舍裡,在新加坡政府將宿舍封鎖後,外籍勞工應該不會將新冠病毒傳播給新加坡公民。」梁浩楠告訴與會嘉賓。
「因此,我覺得只要新加坡政府對其執行嚴格的封鎖措施,那麼再過兩三個星期,我相信新加坡的疫情就可以得到控制。」梁浩楠說道。
當談到疫情未來的發展走勢時,張文宏強調,當下難以預測新冠肺炎疫情高峰何時到來,以及高峰會有多高。
張文宏指出,截至4月16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目已超過215萬例,而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SARS)在2003年4月時全球病例僅數千例,現在的病例數目是當年的幾百倍,疫情嚴重性不可同日而言。
「不僅如此,而且現在沒有證據支持新冠病毒會像SARS病毒那樣一到夏天就完全消失了。」張文宏說道,「假使到了2020年秋天,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沒有結束的話,那麼疫情在冬天可能會有一定的高峰,不過這個高峰到底有多高,現在我們也很難預測。」
鍾南山:現在更關注無症狀感染者? 50%發熱
4月16日,鍾南山向全球各洲醫生分享新冠「全路徑診療經驗」,他表示,控制疫情傳播的核心就是保持距離和戴口罩。中國目前已經基本控制住了傳染,大多數是輸入性病例。我們現在更關注無症狀病例,50%的患者並不發熱,只有乏力和咳嗽。
鍾南山表示,中國目前對無症狀感染者有較大的關注。從數據來看,無症狀感染者的潛伏期大部分是3-7天,最高的潛伏期可能是14天。在潛伏期中,很多患者可能是不出現症狀的,或者是症狀非常輕,而患者對此是不清楚的。
鍾南山介紹,從數據來看,大概50%的無症狀感染者無發熱的症狀。因此,發熱並不是無症狀感染者的核心症狀,而乏力、咳嗽更容易成為無症狀感染者出現的首要症狀。
中國疫情尚在控制階段
不能完全拋棄口罩
談及中國的防疫措施是否要持續保持,鍾南山說:「大家頭腦中一定要保持這樣一個認識,中國疫情尚在控制階段,不能完全拋棄口罩,中國和國外的情況不同。」
鍾南山表示,他非常希望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疫情儘快進入平臺期。在平臺期,疫情可能會出現限制或下降的趨勢,這樣才能有更多人復工復產,但這時候的防控非常重要。
上遊預防策略
是中國最成功的一個抗疫經驗
談到中國的抗疫經驗,鍾南山表示,中國防控疫情最成功的一個經驗就是,關於上遊的預防策略。鍾南山稱,一旦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相關部門就要密切關注其密切接觸者。某人確診後,他需要進行居家隔離,其密切接觸者也將被隔離。「我覺得這是我國最成功的一個經驗,這樣可以進一步減少感染的人數。」
「另一方面,控制社交距離、戴口罩也是中國比較成功的防控經驗方法。」鍾南山表示,即便中國目前防疫已取得一定成效,新增確診患者較少,但大多數人仍繼續遵守這些規則。
美國需再過一周
才有可能進入疫情平臺期
針對美國疫情情況,鍾南山表示,雖然全球病例數都趨於平緩或下降,但美國是個例外。美國採取的管控措施還不夠,可能需要再過一周看到疫情變化、才有可能進入疫情平臺期,這取決於美國採取什麼行動。
歐洲疫情近期將進入平臺期
但不應急於復工
鍾南山提到,他非常希望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疫情儘快進入平臺期。在平臺期,疫情可能會出現限制或下降的趨勢,這樣才能有更多人復工復產,但這時候的防控非常重要。「輸入性病例值得注意,中俄邊境以及其他地方有輸入性病例,還會繼續傳播給其他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鍾南山稱,近期歐洲一些國家將進入疫情平臺期,但一些國家不應該著急地去復工,政府也許要平衡經濟發展和防疫,但健康應該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人的生命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在保障人健康的基礎上,再考慮經濟生產。」鍾南山強調,「希望不久的未來,大家能看到歐洲疫情曲線的拐點並下降。」
綜合:央視新聞、澎湃新聞、中國網等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基金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崔晨 HX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