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能查,想查開房記錄的話可以查5年內的,一般需要一兩天就夠。」
「提供任何信息查詢服務」「可查任何信息」……在閒魚、轉轉等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一些聲稱可以提供個人信息查詢服務的賣家。3到5年內的戶籍、房產、開房記錄等隱私信息都可以查詢,有的幾百元就能買到。甚至有的賣家在帖子裡公開表示,自己曾在公安系統工作多年,現為律師事務所律師,可以代查任何信息。「我現在兼職查詢信息,著急的話,工作室還有其他人能查。」
在信息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近年來,有關部門對於「如何保護網絡個人信息」的議題十分重視。今年5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7月、10月,備受期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也將陸續出臺。
市場監管總局等14部門今年也曾聯合發布通知,於10月至12月開展2020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網劍行動,重點任務之一是加強二手物品網絡交易平臺監管。一些二手平臺多次發布網絡生態治理專項行動公告,凍結並公示了一些涉及出售隱私信息的會員帳戶。
圖片來源:全國人大常委會官方帳號
有關部門「組合拳」頻出,
可此類違規違法交易為何還是屢禁不絕?
有需求存在,因此形成供給產業鏈。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句話在個人信息安全領域同樣適用。市場經濟環境中,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根據《刑法》規定,倒賣個人信息涉嫌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獲利5萬元以上等情形的;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等情形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面臨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律後果。不難看出,在倒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中,買賣雙方都應該接受嚴厲的法律制裁。但在現實中,法律重拳打擊的往往是賣家,鮮有買家因此承擔法律責任。光明網 趙志疆
二手交易平臺淪為個人信息安全犯罪的「溫床」,
平臺管理者自身本也難辭其咎!
平臺對這類交易沒有盡到「守土有責」的監管義務。一般來說,在二手平臺上發布商品信息是先發布後審核,這就給了一些不法賣家可乘之機,比如規避平臺的關鍵詞過濾系統。此外,平臺對發布違規違法商品的賣家處罰力度也不夠,一般只是通過下架商品、封號等措施予以處罰。一些不法分子換一個號便可再次入駐。新華視點 宋佳 顏之宏
監管監督平臺,平臺強化審核,
從源頭堵住信息洩露!
遏制二手交易平臺倒賣個人信息!
有效遏制利用二手交易平臺倒賣個人信息的違法違規交易,需要監管部門督促平臺履行好監管責任,對於「守土失責」的平臺,要依法追究相應責任;平臺要加強與執法部門的合作,對違法違規交易現象「零容忍」,通過技術手段加強防範和監管,促進平臺各項交易在法治軌道內進行;對於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有關部門要依法嚴懲,提高違法成本、強化源頭治理,堵住信息洩露源頭,全方位築牢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防火牆」。人民公安報
當個人信息被待價而沽,
我們自身「被成為一件商品」
處在隨時可能被迫曝光的困局之中。
要從源頭堵住信息洩露,
既要嚴厲打擊賣家,
同時也有必要嚴格規範網絡交易平臺,
徹底清除買家的違法需求。
頂層設計在不斷加強,
但現實監管也應認真落到實處。
如此才能真正斬斷買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責任編輯:李楊詩宇(實習生)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來源:民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