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這麼一本書《國富論》,非常的出名,雖然薯條沒有看過,但是肚子裡還是有點墨水的呢。
這是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探究》。
但是,關於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探究,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就有人進行,為什麼過去的人不叫經濟學家?
現在薯條終於明白了啊,古人的探究都研究了事與願符,而只有研究事與願違的學問才是經濟學。
那麼問題來了,事與願符難道不好嗎?為什麼不探究它,卻跑去研究事與願違?
現在呢,大家有這麼一個共同的想法: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好事一定是好人做的,壞事一定是壞人做的。
所以呢,要想要社會變得更好,那就消滅掉壞人,只留下好人做好事就行了。
比如,打工者收入太低,都是資本家賺太多,發的工資太少,那麼強制資本家多付工資就行了;再比如,通貨膨脹,錢越來越不值錢,肯定是壞人做的,地產開發商提價,食品物品商提價,那麼強制不允許他們漲價不就行了……
這些都是事與願符的淳樸思想,指導的行為政策,但是這真的能實現嗎?畢竟,美好願望不一定能帶來美好結果。
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願上帝保佑我們免受友人的攻擊——要是攻擊來自敵人,我們倒能設法自衛。」
就是說,上帝要教我們,怎麼識別朋友當中壞的思想。那些敵人的思想,那些一眼就能看出好壞的思想,我們能夠識別,能夠抵制。倒是那些用良好願望包裝起來的思想,我們比較難識別。
不止如此,畢竟生活中,好心辦壞事的例子數不勝數,故而需要人們探究事與願違的現象。
政府立項立法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
社會中,好多人都有這麼一種想法,每當我們看到社會上有各種各樣不公正、不如意的現象,很多人的第一直覺就是要讓政府立法,阻止這個事情發生。一旦法律通過了,大家就會覺得事情畫上了一個句號。
但是,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以事與願違太難了,我們才需要探究事與願違。
有這麼一個歷史事件:
在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眼鏡蛇一度泛濫。為了減少眼鏡蛇的數量,殖民政府頒布懸賞法令,人們每打死一條眼鏡蛇便可領到一筆賞金。
於是,印度人便大肆飼養眼鏡蛇以套取高額賞金。殖民政府意識到這個政策失敗之後便取消了賞金,養蛇人見無利可圖,便把眼鏡蛇全數放掉了。
於是,眼鏡蛇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指數式上升,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眼鏡蛇效應」這個概念在當今社會被用來形容一些錯誤的激勵機制,它們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令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上了一點年紀的人都會發現,小時候看個感冒幾塊錢,幾塊錢,藥都比較便宜,但是現在呢,治個感冒動不動就上百。
薯條就認為有這麼一個好心的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國家發改委制定基本藥物全國最高限價,限價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控制臨床常用藥的價格,減輕病患負擔。
可是一些廉價藥品招標價格太低,導致企業利潤微薄,甚至零利潤而不願意生產, 結果近幾年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一些廉價藥品。
例如:速效傷風膠囊(每盒1.3元)、治療的爐甘石洗劑(每瓶2元)、鹽酸金黴素眼膏(每支0.5元)、傷溼止痛膏(每盒1.2元)、助消化的大山楂丸(每盒1.6元)…… 在藥店裡逐漸沒了蹤影。
因終端價格低,無法讓利給中間流通環節,醫院醫生、銷售人員難從中獲利,積極性降低,造成低價藥入市受阻,採購量下降,導致生產商不得不縮減產量,最終病患不得不花更多的錢。
所以,我們做任何決定的時候,不能光想著好的一面,還得看見那些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
不能只看見事與願符的歷史,還能探究事與願違。
對於這個結論,不知道看到的讀者有什麼不一樣 的想法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