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命運"二字所代表的玄學意義並不是陌生的概念。甚至對於不少老一輩人來說,"算命"是能夠預測未來的一種方式,他們對此深信不疑。近日,杭州蕭山的一個小夥,女兒出生不到一個月,就被奶奶抱去排八字。他在網絡上發帖稱,自己母親找到的"高人",正是當地的一個盲人算命師,他也是第一次去"開眼界"。
據小夥講述,算命的過程,短短6分鐘,150元,還說小孩滿月剃頭要去挑個日子,以後讀書好點,680塊錢。這位"高人"還告訴他們,要想他的女兒以後的生活如意、學業順利,就要在滿月以後挑一個"黃道吉日"理髮。小夥在帖子的最後說,家裡的老人平時生活十分節省,這時候卻顯得格外大方,一點也不心疼,還覺得這筆錢花得值。
按理來說,在杭州這樣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地方,人們的思維觀念也應當是進步的。可事實卻並不盡如人意,甚至相反的,在小夥發帖的評論區,有不少網友都表示了自己也有著相同的經歷,基本都是新生兒的爺爺奶奶,甚至太公太婆前去找"高人"排了八字。有的孩子出生當天,爺爺奶奶就急匆匆地趕去算命;有的人花了比小夥一倍還多的錢,得到的結果卻相差無幾;還有的孩子被要求出生後"過江""祭拜乾爹"……總之可以說是"玄之又玄"。
在評論區一路看下來,可以發現,當地進行過這樣的迷信活動的人的確不在少數。而類似的新聞在全國範圍內也並不算新鮮事。去年年底,有一名大學生小蔣,就通過網絡"結識"了一位"大師"。"大師"給他看過手相後,對他的命理進行了解析,並告訴他不可外傳,隨後讓小蔣花點錢"結善緣"。小蔣信以為真,給"大師"轉了一筆錢,並將"大師"推廣到朋友圈。
可隨後,小蔣和朋友"破戒",對比了"大師"給兩人的分析結果,發現幾乎是一模一樣。可等到小蔣醒悟過來,再去找"大師"理論時,卻發現自己早已經被"大師"拉黑了。
那麼,在全國範圍內究竟有多少這樣的迷信活動呢?目前,在網絡上搜索"盲人算命",得到的結果竟然還能有1800多萬個。而更現實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命理機構在近20年中增長速度連年攀升,在2019年甚至超過了3500所,甚至還有一些是上市公司,其中的9個項目還拿到了千萬級的融資。
在此前我國有關協會進行的三次關於"算命"的社會調查中,得到的結果相差無幾:相信算命的人超過總人數的25%,其中算過命的達到40%,近七成的人相信算命得到的結果。這些數據足可以證實迷信現象在我國民間的普遍程度。
對於老人的迷信,我們還能夠理解為是傳統使然,沒有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來破除迷信。只要在不損傷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也只能勸自己是"破財免災"了。
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使得"算命""風水"這樣的迷信活動在我國屢禁不止?實際上,進行迷信活動的情況主要分為兩類。第一種是類似於老年人的封建迷信,他們往往對算命結果深信不疑,並會嚴格按照結果來進行生活中的規劃,甚至要求別人也遵守相應的規定。而第二種則是類似於大學生小蔣這樣的,大多數都是因為"好奇",並不是真的相信。在"為什麼算命"的回答中,有超過三成人都回答了"有趣"。
但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都具有"感染性"。老人的封建迷信多少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算命結果"可能是半信半疑的,即便是全然不信,也免不了可能會被迫進行這樣的活動。而學生之間,除了對於"禁忌"的好奇以外,往往還會由於沒有達到較高的精神水平,在圈子之間出現盲從,形成"風尚",引得不少人都加入到這樣的活動中來。
可實際上,不論是何種方式的封建迷信,往往都是在利用"巴納姆效應"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實際上只是利用籠統的形容詞為人貼上標籤,往往不能對應到精準的個人,而是一整個群體。我們必須清楚,類似"算命"這樣的活動屬於封建迷信,是不可取的。只有堅定了這一點,那些騙子才會一無所獲,最終銷聲匿跡。